试论“三下乡”实践活动对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意义*

2016-02-04 05:41冯大霓
山西青年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三下乡思政农村

冯大霓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试论“三下乡”实践活动对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意义*

冯大霓**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高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增加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种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中国农村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基地,在农村进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对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补充手段。

高校;“三下乡”;实践;思想政治;课改

高校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思想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程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实践教学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形式,而课外实践是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相结合的锲点,通常有就业实践、科技实践、生活实践、“三下乡”实践等形式。“三下乡”实践教育是一个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农村为依托的非常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能双向促进学生的成才与农村的发展。

一、思政课程中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用实践环境提供的真实情境对大学生进行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让大学生能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切身体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深化,同时可以提高大学身自身的素质,为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很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教学、科研、生产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一种办学模式。许多学校并没有单独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他们更多的是强调日常生活和隐形课程的德育教育,这种作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虽然缓慢,但其效果不是随着学期的结束而是持久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欧美一些大学,大学生实践的关注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管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通过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在美国,为了培养适应本国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政府都赞赏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有些州、区立法规定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毕业。社会机构也经常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

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因为生长的环境良好和父母的溺爱,多数不能吃苦耐劳。同时,这一批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单纯的课堂书本的灌输方式已经不可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必须要通过自我的认识才可以接受思想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下乡”实践活动对思政课程教育的意义

“三下乡”特指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基础农村去。包括送戏下乡、报刊图书下乡、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医务人员下乡、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等活动,旨是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是我们党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撑。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1997年正式开始,现已成为各大高校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常规性活动,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高校教育的基础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理论课是围绕这一任务设定的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起到了其他学科不能担负的基础作用。从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际来看,内容重复、脱离实际、方法简单是制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能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的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不断进行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增加目的性和实效性。同时,高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成果,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实践的经验,做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下乡”实践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这是对思政课程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途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工人、农民在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加深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的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提高自我能力:暑期的社会实践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是大规模的团体性活动,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执行都需要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考验学生在出现困难时彼此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巩固专业知识:大学生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因为不了解社会通常会造成眼高手低的情况。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能够从大家的相互交流中获取经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从而在思想上能确立今后发展方向的明确目标。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大学生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能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情,同时也做到对“三农”建设服务的功效。特别是对现在经济环境好的一批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对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接触过程中培养自己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因此“三下乡”实践活动是思政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中“三下乡”实践活动方式

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增加了另一个平台,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了踏实、努力、上进的优秀人才。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暑期,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与其他实践活动相比有自身独特的方式。首先有组织性,这和大学生自己进行单独的社会实践不同,“三下乡”实践活动是有学校团委或院系团总支组织的,有明确的目标和导向;其次有时间性,“三下乡”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暑期,这样时间集中,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时间不冲突,便于开展;最后有目的性,在暑期的“三下乡”活动通常有不同的主题,能够明确的开展活动,这样实施的效果良好,对比学生自我的成长和农村的建设的收获容易看得到成绩。

“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但是在开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思想认识不足:“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在暑期开展的一项大型活动,需要由学校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多部门共同协作,涉及的部门多,责任大。但是有些学校仅认为这是思想德育课程中的一个辅助教学手段,因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大,宣传方面、组织开展的力度就比较弱。同时,参加实践的学生功利性较强,实效小、内容虚,只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实践课时,就业时增添一定的筹码。有些同学人未下乡,却在机关盖章证明,或者认为“三下乡”是一种去农村旅游的方式,这些思想认识都偏离了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保障机制落后:参加暑期实践的学生多数为党员或者一些主动报名的同学。他们没有经过培训,安全救助知识缺少,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有些所学的知识与农村建设没有过多的联系,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实践性,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由于法律措施等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实践行为完全落实到位,一些大学生可能会被当成免费劳动力,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农民以及实践基地的反馈是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检验,是对思政政治教育有效改进方式的一种测试。但由于一些高校组织者和接收单位存在走形式做样子,那么实际成果不大,未能发挥实践育人和推动当地建设的服务功效。对于优秀的实践成果就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农民的信任感。

因此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平台,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提供充足的实践资金,提高老师的专业指导能力使“三下乡”实践活动成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思政教育的辅助教学方式。全面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和建设,要始终把育人教育放在首位,要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吸收知识更方便,已经不能单纯满足于思政教育课的说教方式,更加相信自己亲身经历后形成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了解中国的国情,不受外来西方势力的妖化,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就是思想课程改革的重点。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鲁洁.德育现代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小云,王辉.人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编号:2015SSK16)阶段性成果。

G

A

** 作者简介:冯大霓(1981-),女,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三下乡思政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