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图像分析

2016-02-04 11:31程文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洛神赋洛神曹植

程文敏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洛神赋图》的图像分析

程文敏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本文根据图像学理论,从相遇、相恋、相离三个部分揭示《洛神赋图》图像的自然意义;通过《洛神赋图》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图像分析其象征意义;最后进一步探讨《洛神赋图》的内在意义,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内容。

洛神赋图;图像学;老庄;生命美学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同名诗篇,采用连环画形式画成的长卷,它本身就承载着某些意义,那就是追求曹植诗作《洛神赋》所表现的意境。那种突破人神距离感的爱恋,给整幅画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曹植是真实生活存在的人,而洛神却是作者描绘的可望不可即的神灵,人神相恋在当时盛行神仙崇拜的六朝社会中更具有典型意义。分析《洛神赋图》的图像不仅使得我们更加理解这幅图的表面意义,还更深刻地明白这幅图潜在的深厚意义。

一、《洛神赋图》图像的自然意义

在观察整个《洛神赋图》画面时,我们来感受这幅画表达的直接内容。《洛神赋图》以曹子建《洛神赋》为创作原型,《洛神赋》可以说是“寄心君王,托之宓妃”,正所谓“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在开卷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洛神与曹植相遇的场景。只见洛神头顶飞天髻、峨峨高耸,衣带飘飘并凌步于洛水之上,可能是怕惊动了洛神,曹植伸开手示意随从们停止脚步。第二部分描绘的是洛神与曹植相恋的场景。因人神不能相恋,洛神和曹植始终若即若离,以两人视线的交流,画面的高潮部分徐徐展开。两人一动一静的形象形成了丰富的变化。作者将山水树木等背景插入人物画中,造型简略概括,人物形象的动态神情更加突出。第三部分画面是洛神与曹植分开的情景。画面中曹植悲伤的表情,洛神的无奈眼神,飘渺无际的洛水犹如洛神曹植的爱情。最后一段洛神离去,曹植依依不舍想要追上洛神,而洛神却早已消失,只留下曹植黯然神伤,手中把持着那把定情的羽扇,一切犹如梦镜。

这些绘画内容体现了《洛神赋图》中“所见即所得”的第一层自然意义。画卷如此布局,画中人物情感的转折起伏,在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拓展中渐渐平复。山峦、溪流、林木的背景也随着情节不断地重复变化,烘托出整幅画气氛的波澜壮阔,气势浩大,同时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文艺理论中重视感情生活的要求。《洛神赋图》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神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

二、《洛神赋图》图像的象征意义

在作品第二层面中,我们要通过对《洛神赋图》的各个形象分析,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探索出这些图像的特征或者形式的特点,从而翻译出这些超过图像本身意义的象征意义。那些图像标志并不是作者随意添加的,而是超越了图像本身的物质意义,具有更重要更潜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只有深刻理解这些特征,只有真正体会了这些特征的含义才能探索出作者所表达的想法。

首先以洛神为代表,对《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封建政权长期分裂的年代,社会矛盾异常激烈,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士人却是精神最自由、思想最开放。人的鉴识从政治上的实用性而逐渐变成对人的欣赏。洛神身穿短小上襦,而下裙衣带飘飘,仿佛凌风起舞,既能显示出魏晋时期女性的秀美苗条又能烘托出洛神仙气飘飘的神秘感。洛神很少以正面形象出现,尤其是头部处理始终以侧面示人,这种巧用侧面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特有的“神秘感”。洛神手执的莲瓣状羽扇也值得我们深思探究。华夏文化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借莲花喻人,象征着洛神的忠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也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在整幅画卷中,画家为了对比出凡人与仙人的区别,有意识地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将曹植置于更简洁的近景中,从而突出其真实感。仙人总是衣带飘飘,随风摇曳,而凡人站在地面上,衣带都会以紧劲的线条勾勒出下垂的样子,对比显而易见。曹植及随从们身着当时流行的大袖翩翩的衫子,喻有两袖清风的含义。洛神与曹植从相遇到相爱最后相离,《洛神赋图》始终以两人目光的对视为轴线展开来渲染两人内心炽烈的感情。

其次我们来分析《洛神赋图》中的动物形象,以画中多次出现的龙为代表。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国权力以及富贵的象征,尤其是在两汉时期,更是阴阳思想的载体,人们对龙的形象又敬又畏,因此在传统人们的观念中,不仅会受到它外在的制约和规范,往往还将其赋予一种身份象征,比如在先秦时期,就常常流行着一种“神人乘龙”观念。魏晋上承汉代重仙好祀、神秘浪漫的社会风气 ,洛神作为神仙,龙是神仙身份的象征,从而更加凸显出洛神神仙身份的高高在上。在河南出土的刻有“仙人乘龙图”的画像石,图中的人物就坐龙的背上,双手握住龙角,龙迎风奔腾,神采飞扬,整个形象仙气十足,逍遥自在。相比汉代画像石上的龙,《洛神赋图》中的龙更加灵动,全身雪白,腾云驾雾。两根龙角随风飞扬烘托出洛神离去的疾速。

最后我们来分析《洛神赋图》中树的造型,画中树木形象以线勾勒出大轮廓,然后设色,形象虽然有些稚拙却给画面增添了不少装饰意味。树冠部分由单个树叶造型不断重复构成,使得树的造型古拙有趣。例如“蘑菇树”更是造型甚减,整个蘑菇树的造型就像一把低垂的雨伞,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在雨季里,这些低垂的“雨伞”如人们的情绪一样,低落悲伤,渲染着整幅画悲伤惆怅的气氛,奠定了结尾神人不能相恋的悲剧。这些树经常三棵三棵的出现在画面中,寓意着无穷无尽。这些山石造型,甚至比人还小,也是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只有通过这种背景的“虚”才能衬托出人物的“实”。

三、《洛神赋图》图像的内在意义

第三个层面是要阐释图像的“本质”意义,发掘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等社会现象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也正是作品更深层的潜在意义。艺术作品反映艺术家对于时代、社会现象的思考,也体现这其对于宗教、哲学思想的态度和领悟,然后转化为艺术作品形式。对于绘画而言,从其图像分析,既可以了解画家的思想态度,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大众思想形态等有着相应的了解和认识。

《洛神赋图》以人物为表现主体,甚至在绘画表现上,比如“人大于山,水不溶泛”。 既是绘画技法的特点,更是社会动荡的时局下,文人高士崇尚自我、崇尚个性的体现。无论是绘画技法上的如“春蚕吐丝”般的高古游丝描,还是表现题材上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亦或是神兽异草、飘渺的远山、激荡的洛水,画面中高低错落的人物都共同营造了一种自由神秘、玄远凝重的意境。社会的动荡,思想的自由,魏晋士人深受老庄生命美学的影响。老庄占据世人的心身,首先催生了人对自身的发现,从西周以来崇尚“礼教”“有德”到注重发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的转变,进一步表现出士大夫崇尚清谈、蔑视名教、张扬个性的魏晋风度。在魏晋以前甚至是史前的彩陶中,山水的纹饰和最初汉字的造型中,更多的是出于直觉感官上的反应形态,仅限于低级的审美需要,甚至是无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而在《洛神赋图》中,作为背景的山水形态的萌芽,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觉醒,在人生无常的感慨中,人开始追求淡泊宁静、自我无为的生活方式,进而演化为一种向往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美学家叶朗认为,所谓意境就是通过情景物的相互交融,从而“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魏晋时期山水画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画也发展渐趋成熟。《洛神赋图》画出了山水之神,山水之灵,把山水人情化,实现感性生命的无限。作为天地万物的宗祖的道,提倡“无为”,道就在山水之中。宗炳认为山水画的作用就是“以形媚道”,此处的“道”,正是老庄美学中的“大美”“至美”的境界。

四、结语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之作也是魏晋时期优秀的作品。在分析《洛神赋图》的图像时,我们不应该只是从主观的、感性的角度去分析这幅作品,更应该从客观的、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本文从《洛神赋图》的自然意义、象征意义、内在意义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不只是欣赏这幅绘画作品所表现的直观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去探索绘画作品背后的意义以及这幅作品给后世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才是图像学真正的目的所在。

[1]廖家鹏.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洛神赋主旨浅探[J].广西文史,2006(4):37.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袁有根,苏涵,李晓庵.顾恺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叶朗.胸中之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J205

A

程文敏(1993-),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研究生,美术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猜你喜欢
洛神赋洛神曹植
洛神姿
观茶
荷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七步成诗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曹植《白马篇》赏析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花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