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研究
——关东风情剪纸

2016-02-04 14:1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关东风情剪纸

姜 浩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研究
——关东风情剪纸

姜 浩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2016年4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班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开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是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与关东风情相结合,依托东北地区的地产资源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东北独特的地域特征、丰富的民族形态、鲜活的民俗风情,将非遗传统技艺和当代剪纸艺术形式相融合,将关东风情剪纸建设成为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为东北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批既有艺术造诣,又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艺术精英,创作一批极具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力作,进而推动东北民间美术文化事业稳步前进与发展。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关东风情剪纸课程的进一步思考。

美术课程;关东风情剪纸;课程资源

一、美术课程研究

美术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美术课程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课程改革,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的美术课程主要分为国家美术课程、地方美术课程、校本美术课程。

(一)国家美术课程

伴随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尤其是纳入美育教育方针后,美术教育关注度骤增,在此之前,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满足素质教育需求,比如课程缺乏综合性与多元化,过分注重学科这一核心,难免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分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实行新课程改革中,为充分展现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系统中的积极价值,为国家培育综合性人才,教育部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该标准力求反映素质教育的需求,强调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这一标准中,对美术课程的特性、价值及其基础理念做出了具体阐释,也就是美术课程应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其审美水平、指导其积极融入文化传承之中、增强其感知力与形象思维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科技意识、推动其个性发展与综合发展。

(二)地方美术课程

地方美术课程,涵盖于国家规定的每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规划之中,在特定的教育与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省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根据本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现状及发展需求而开发的美术课程,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充分把握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提升课程的地方适用性等,以充分展现其在国家课程同学校课程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校本美术课程

校本课程也被称作校定课程,就字面意义看来,学校是其核心,教师为主体,全方位地运用本社区及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学校自身的教育思想、学生需要评价、学校课程资源为根本出发点,十分注重并积极适应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其对学生而言,能够满足他们在地方与国家两类课程中无法得以满足的发展需求。在国家课程规划中,校本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构成内容之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研究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会带来一种透空的视觉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是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文化现象,中国民间剪纸图案来源广泛,剪纸艺术离不开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剪纸图案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剪纸图案造型概括、抽象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剪纸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且流传广泛。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也为剪纸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本文重点以本溪剪纸为例进行研究。在不同民俗生活中,它无处不在的装饰生活、充实生活。

三、关东风情剪纸课程研究

(一)课程资源的界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核心概念被提出,即“课程资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课程资源的了解,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并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完成。课程资源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美术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尤其是课程资源意识。课程理论方面的专业人士泰勒,根据课程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和课程评价这四个不同的方面来解释课程资源,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的相关领域学者来认识课程资源的深层内涵。

以课程资源的属性为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及社会资源两种。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依照课程资源的各项功能和特征,它大体可以分成材料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两种;又可以分成学校之内资源与学校之外资源两种。

课程资源与课程相互依赖,课程资源是开展课程的必要前提条件。关注课程开发首先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课程资源往往被忽视,课程资源的探究应该被提上日程,以便我们可以清晰地界定课程资源的定义,增强利用课程资源的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依据现实情况合理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风情剪纸,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被提出。

(二)课程资源的选择

1.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程开发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学生的兴趣,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供学生去挑选,使学生对待学习更有热情。我们美术教师在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甄选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非遗产生喜爱之情。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内容有趣味的课程资源和合理的实施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真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常常带着疑惑,他们总是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懂得知识的体系与价值所在,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都知道些什么、关心什么、希望做什么、想要实现什么,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先前学到的知识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新知识与学生熟悉情境的联系。学生习惯谈论和学习自己熟悉或经历的活动,喜欢聆听和复述个人的经验。所以,教师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尽量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情境与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选择上,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或与之生活有联系的资源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新知识的有效学习。

3.地域性——鲜明的地域特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风情剪纸课程资源的选择上,应首先选择那些在本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剪纸纹样。教师应该提高对各类剪纸的了解,学会甄别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点鲜明的课程资源。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课程资源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僵化的去学习。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风情剪纸具有东北地区的地域特点,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文化的底蕴,教师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从上述三点进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

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作为美术课程资源被开发,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相结合,由国家课程中的某一切入点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本美术课程开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提高学生创新与开拓的精神,势在必行。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J].中国美术教育,2001(6):2-6.

[3]尹少淳.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美术教育,2002(4):2-5.

[4]胡知凡.谈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78-82.

[5]王大根.谈谈美术课的单元化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01(3):6-8.

[6]沈阳师范大学“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启——雅昌艺术网.

[7]丁晓东.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J505

A

姜浩(1989-),女,汉族,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关东风情剪纸
关东汉子
关东汉子
关东找工作
剪纸
风情之旅
张桐 作品
剪纸
剪纸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