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关于大学生创业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2-05 00:34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万众创新创业创新大众创业

王 蕊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关于大学生创业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王蕊*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为了更好的迎接和应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大规模经济转型可能带给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巨大挑战,并力争得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继续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新常态发展,组织和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也应势而生并持续升温。本文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个人等多层面针对大学生如何切实实现创业创新目标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创新

纵观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史,其实更是一部全国人民共同践行创业创新的变革史。正是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以改革的强大勇气和智慧,才创造出了中国经济今天的蓬勃与发展。当今国际社会上的竞争,与其说是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相互较量,还不如更准确的看作是其间各方创新能力的激烈角逐。2015年,中国的“两会”过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成为了社会热议的主题,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又一亟待得到研究和关注的重大课题。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创新的策源地,大学生可以说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主要生力军。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针对怎样有效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问题向前发展这一主题,笔者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完善国家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建立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客”、“众创空间”、“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多项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这些要求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保障。大学生,这个年轻的创业群体,要想在创业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并且走得越来越顺畅以至最终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分得一杯足够的羹”,那就必须依靠国家、政府层面上最强有力的帮助和扶持来实现,国家、政府是大学生成功完成创业创新目标的最坚强后盾。

二、推进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注重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实行“双向”培养。这里的“双向”是指在注重大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入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教育,即注重在学生日常专业学习体系中加入创业就业指导科目的设置,可在原有此类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课时、学时量,也可探索多增设几门同类科目的课程以最大程度上的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双向”培养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拓宽教育主渠道,以更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创业创新意识和意愿。

三、统筹整合高校各类有效资源为创业创新实践服务

高校,是一个容纳了广袤资源的丰富综合体,应注意统筹和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有机结合。比如:可将教职工日常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相结合,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得到最及时、准确和直接的指导;还可将高校中闲置、空余的场所、设施等重新利用起来设置成为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活动的专门场所或基地,也将为大学生创业创新事业实现规范性起步、形成长效性和规模性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基础保障;另外,还可尝试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提供真正能够切身实践的平台,正所谓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可以说是催生“新”想法、“新”理念的第一捷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唤醒和激发出“新点子”,从而创造出新高度。

四、搭建校内外合理开放实践平台

若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必须重视起对校外平台的搭建和拓宽。上文提到要注意统筹校内各类资源以搭建各类校内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提供服务,此处则更加强调搭建平台资源的外延性,即尽可能多的联系和开拓一些校外的社会平台来更多的为大学生实现尽早“走出去”创造实习或实践机会。大学生实现创业创新,仅凭满腔的热血和个人单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借助数量多且质量好的各级各类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以及多家存在校企合作关系的小微企业等校外社会资源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这些都将为大学生未来接触开放的社会、提升创业创新实战能力提供最有利的经验支持。

五、大学生自我创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养成

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下,应当自觉主动的融入和加入到其中去,在认真学习和精准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融入到各类校内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学会思考和敢于创造,树立创业创新意识的同时关注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和训练,从而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更力求最大限度的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后,各大高校和社会应该共同担负起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有序、公平正义、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创业创新活动大环境的责任。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和氛围往往能够催生出好的思想和观念,这不仅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最优质和无后顾之忧的环境保障,更是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增光添彩。总之,若想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对“双创”工作更好的践行与发展,需要来自各方的共同努力。创造铸就辉煌,创新使人永远立于不败。新时代的大学生,唯有立足创业和创新才能更好的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王蕊(1990-),女,蒙古族,辽宁凌源人,沈阳师范大学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2;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104-01

猜你喜欢
万众创新创业创新大众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创业创新:青年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边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