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品味苏州昆曲、评弹的“韵”

2016-02-05 03:27
北方音乐 2016年17期
关键词:昆曲苏州戏曲

黄 月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品味苏州昆曲、评弹的“韵”

黄 月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早闻苏州评弹和昆曲独具魅力,今夏我校团队5人[1]南下到苏州第一次近距离领略它既可以惊艳四座,又可以小家碧玉的大气和柔美,感受中华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孤芳自傲,不虚此行,现将我们此次的旅行感受与同仁们分享。

博物馆;评弹;昆曲

一、参观博物馆

想入行一门艺术,博物馆一定是首选之地,进入博物馆你将感受几百年艺术沉淀的心路历程,按顺序陈列的珍贵物品,鲜明直观地将你的视线拉近各时期的历史脉络中,会发现艺术的价值与伟大。一天内我们参观了两个博物馆,分别是: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中国苏州昆曲博物馆。

首先从中国评弹博物馆说起,沿着平江路,走进中张家巷,会发现一处民宅,原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沈氏家宅,现在改为苏州评弹博物馆。在2004年6月建立并对外开放接纳各地游客学者,博物馆对于评弹的保护、传承都做了实质性的贡献,藏管里从晚清开始直至新中国初期,再到当下传播到海外的各个时期阶段历史文物的介绍,评弹的伴奏乐器、服饰头花、曲目脚本、代表人物,甚至是当时曲谱的记谱法(工尺谱),都一一在墙上或柜台里展示。走进评弹博物馆,它的历史发展线条立刻映入眼帘,馆内利用现代多媒体科技,在每个展图旁会有屏幕,让你戴上耳机听他讲解一二,你能感受到数百年来评弹发展的兴衰史,更重要的是它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其次是走进中国昆曲博物馆,巧妙的是它与评弹博物馆只差几十米的距离,同样坐落在苏州平江路历史保护街区内,它是由山西寓苏晋商集资创建的,所以又叫山西会馆,最初在1765年清朝乾隆时期,位于苏州山塘街,光绪1879年,由山西商人再次集资重建于中张家巷内。2003年11月,中国苏州昆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特展部分分为四块:“一生四梦,得意处唯牡丹”、“盛开在闺阁里的杜丹”、“东风吹梦几时醒”、“常留人间是倩影”。视线可见当年演唱《牡丹亭·游园》的红色真丝斗篷,民国手抄本、民国名家老唱片等稀世珍品。站在二楼,撩开纱窗,发现有最精美的古戏台,供表演使用,据说每星期都有昆曲演唱。这对于传播昆曲艺术的魅力发挥了至关作用。这里可以穿越时空对话,感受至情至性的昆曲真谛!

二、端起茶杯,品味苏州评弹

说起苏州评弹,有“江南奇葩”“苏州评弹,中国一绝”“中国最美的声音”[2]等美誉,他鲜明的艺术特色,长篇故事的叙事性与音乐性的完美结合,满足了当地苏州人的日常休闲娱乐听赏的需要。

走进“吴苑深处”书场,每天下午都由江浙沪各评弹团专业演员演出长篇评弹,短篇故事半个月说完,但长篇故事可讲上2年之久。所谓“听书”,重点在听,吴侬软语的独特方言味道造就了评弹的特殊腔调韵味,举手投足间的每个动作与表情,都会用最精致的方式来演绎。穿着旗袍的演员表演可谓“声情并茂”,近距离的观察台上,共4件乐器,2名唱角开场用1把三弦,1把琵琶,短小的几个乐句做开场引子,用完之后靠在椅子旁,换起另1把三弦和1把琵琶边说唱边弹奏(之所以分别用2把琴,是因为调不同,为现场调琴节省时间,故备好两个调的琴),说唱的配角琵琶的演奏作为伴奏,细心聆听会发现说唱的主角弹奏的三弦并不是一直都在弹奏,而是每逢一句话的重音或尾音需要强调的时候,弹奏一下用来加强语调,起到烘托气氛,加强韵味的作用,算是“画龙点睛”的效果。两人中间有一条长桌,桌上放着古色古香的茶杯和两把扇子,放下乐器讲故事时,扇子作为道具来丰富故事情景,如演员说起:“包大人……”“回青天大人……”每处说到情绪高涨处,时而拍桌,时而举扇,画面感十足;底下观众坐在木质座椅上,有意思的是座椅是“状元”来编号,我们有幸坐在了前排,喝着龙井茶,听书的同时观察演员的神韵,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她们唱词是无锡方言),但透过语调、表情、动作足以体会它独特的韵味,十分浓厚。

三、欣赏“百戏之祖”——昆曲《牡丹亭》

傍晚时分,几人来到山塘昆曲馆,走进馆内,坐下来,喝一杯馆长为我们早以备好的龙井茶,在等待演员出场之前,首先是为我们普及些昆曲小常识,如昆曲发源于昆山,清代以来称为“昆曲”,它的语言是以苏州的吴语作为载体,现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中,它之所以这么美,主要美在三方面:

(一)唱腔

声音柔美,婉转动听,一字多音,一字甚至可唱接近一刻钟时间。这也是昆曲最主要的音乐特征。

(二)舞蹈美

演员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指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完美漂亮。馆长现场教我们不同年龄的“兰花指”有何不同,如六旦,约6岁,跟年龄有关,古代女子17岁都已嫁人,预示含苞待放的状态,手微微打开,而老旦的手则彻底而充分打开……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兰花指手法是不同的,非常有讲究,这也是昆曲舞蹈美细微之处的一大特色。

(三)文学美

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词大部分用来写景抒情,高兴的情绪,但个别处有描写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忧愁,为了爱情,为了生与死,一丝丝的略带忧愁。歌词的美如“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细细品味,独具韵味。文学之美无处不在,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馆长在欣赏之前简单介绍之后,对昆曲的理论层面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就待演员出场,而我们距离演员不过1米,不设加高舞台,在古典的厅堂内只设一桌二椅,坐席30个,空间紧凑,密而不拥,演员与观众之间真可谓零距离交流。不求观众入戏,只为真情动人。窗内曲声悠扬,撩开窗纱,映射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真所谓“山塘古街一千载,昆曲水墨六百秋,一曲清音河流水,一束幽兰香满楼”。

全剧注重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听觉特效,不像大剧院的舞台有丰富的舞美做支撑,与演员不到一米的近距离的聆听,还原了昆曲的原汁原味,最直观的聆听昆曲的唱腔本色之美。

四、中国传统戏曲现状堪忧

我们这趟去现场听的时候,发现人们面对传统戏曲评弹、昆曲的接受程度也局限于苏州当地人(主要是退休老年人)和研究民族音乐的学者们,广罗大众对这些地方戏曲是不太会主动去听。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快节奏的生活,很难使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听一字多音的慢节拍音乐,市场需求的减少,演出场所逐年减少,演职人员或从事戏曲行业的人为了生计自然要跳槽,口传心授的戏曲无法传承下去……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再说起评弹,和演员闲聊时它说我们之所以会在说书,主要是因为政府的政策所在,国家在场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后续保障。因为苏州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发达,所以相比于其他省市的地方戏曲,苏州这一块算是做得相当好,但纵使门票如此便宜(十几块到一百元价格不等),愿意来听的依然是寥寥无几。同时昆曲的馆长还说,这里除了固定的几个老演员,对新演员的招收不像以前还挑剔美貌与声音,现在是无任何条件招收,可见这些戏曲的演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青年演员的水平由于没有更多的演出实践经验,致使水平和能力相差悬殊,跟不上前辈老演员;而剧本也仅限于那几部著名选段,剧目数量不足,传统脚本严重流失等等出现一系列问题。

戏曲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迫切需要传承、需要大力弘扬,需要当地政府和学者们挑起重担,负起传播民族音乐的责任,使中国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站稳脚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我国戏曲文化事业。

[1]此次调研团队5人分别有:欧槐顺,马雁,甘曼宁,黄月,许冰清.

[2]吴恩培.吴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33-236.

黄月(1993—),女,安徽省马鞍山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猜你喜欢
昆曲苏州戏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