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探讨

2016-02-05 06:03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18期
关键词:放射线乳头状乳腺

季 恩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探讨

季 恩

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常见肿瘤,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更为常见。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不具备较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肿瘤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增生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在诊断过程中采取肌上皮细胞化验这一方式进行辅助诊断,对于乳腺导管内肿瘤病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乳腺;肿瘤;临床病理

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发病率以及症状诊断浅析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多发于导管上皮的肿瘤,需要进行切片分析判断其为良性还是恶性。从客观情况分析,该疾病多为良性肿瘤,但不排除后期恶化趋势。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分类也较为明细,包括中央型以及外周型两种。此外,该疾病的患病年龄多在40~50岁,且多为产后女性患者。

1.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发病率简述

部分患者的肿瘤呈现不规则的发展趋势,且其中一小部分患者的肿瘤病变速度呈现非匀速的蔓延趋势。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在前期治疗时,医院会安排病理切片检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45~50岁的已婚已育女性易患此类疾病[1]。

1.2肿瘤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式分析

(1)中央型肿瘤以及直径小于3 mm的孤立性肿瘤较为常见,其中部分为多发性大乳头状肿瘤。严格来说,大乳头状肿瘤无规律,且可同中央型肿瘤进行明显区分。此类肿瘤的特点表现为中央型以及周围型肿瘤并存,因此,在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2]。

中央型乳头状肿瘤多附着于乳腺内大导管以及主导管的表面,由于乳腺导管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且大导管在乳腺内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一旦此类肿瘤发生病变,对于乳腺的影响难以估计。在乳头状肿瘤病变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导致乳腺机能受到影响。同时,患者可以感受到肿瘤已发生病变,具体的感受为短时间的胸部刺痛。

随着乳腺内乳头状肿瘤的增大,其对乳腺内导管的压迫强度也增大。导管的机能会因此逐渐出现问题。并且肿瘤在扩大的过程中,其对导管壁的依赖程度也会逐渐加强。此类患者在患病前期难以通过放射线进行诊断,较为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病理诊断的方式对病变区域进行诊断。

(2)乳头状肿瘤多呈现出周围型病变状态,并且对于乳腺内大导管的威胁十分严重。周围型肿瘤具备中心点,其延伸发展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点进行。在其病变过程中,存在延伸发展到大导管内的可能性。因此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重要影响。

通过放射线诊断可以直观的分析判断出周围型肿瘤的发展状况,放射线诊断可以将患者体内的病变区域直观的呈现,通过对放射线片的观察可以看出,周围型肿瘤的数量至少是5个,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十分清晰,而且此类肿瘤的生长位置多位于乳腺周边。

(3)通过与中央型肿瘤进行对比可得出以下结论,两类肿瘤发病时间没有太大的先后差异,且肿瘤的大小也相差无几,进行判断的关键点在于肿瘤是集中存在还是较为分散地依附在导管壁上。在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借助放射线诊断方式进行辅助诊断和分析。

2 病理诊断方式分析

2.1临床诊断方式以及结果浅析

肿瘤的诊断和检查普遍采取类似诊断方式。其中,在对乳腺导管内的肿瘤进行诊断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对肌上皮细胞进行观察与分析,对整个病变区域进行预估。在对肿瘤进行恶性良性的判断时,肿瘤并不存在绝对的形态特征。也就是说,不同患者体内的肿瘤特征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如果肌上皮细胞缺乏现象较为严重,那么医生可以根据这一特征进行确诊,而不需要进行单独诊断,诊断结果为恶性肿瘤,在后续的诊疗方案中应该以放射化疗为主,或者是针对病变区域进行手术切除,其中乳腺也要进行切除处理。但是患者在患病初期是难以察觉的,有较为明显的痛感及其他感觉时,肿瘤已经处于病变中期,这就意味着治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因此,在进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肌上皮细胞的存留范围进行初期诊断,若存留范围为8%~12%,此类肿瘤则为恶性病变肿瘤。但是中央型乳头多存在于大导管以及主导管内,因此存留范围数据只是参考数据。具体的恶化程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诊断,尤其需要借助患者的放射线片进行辅助[3-4]。

在诊断过程中,肿瘤的形状以及大小都需要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果肌上皮细胞的存留范围大于10%,但是肿瘤本身的尺寸较大,则建议患者进行病理切片,并做进一步诊断。

2.2内乳头状肿瘤治疗采取的诊断方式

内乳头状肿瘤的病变速度较快,此类疾病的患者群体,只有极少一部分会在诊断时被误诊,或者接受治疗不及时,导致病变速度加快,最终蔓延至胸腔内。因此在治疗的前期以及接受诊疗之前,患者们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5]。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定期采取其他方式对肿瘤进行切片检查,患者需要定期预约这一检查,切记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耽误复诊时间[6]。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采取多次对比的方式,尤其是针对病变速度比较快的患者,应定期对其化验结果以及切片报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现阶段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否起效,判断是否对肿瘤病变起到抑制作用,并且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确定药物是否可以起到缓解病痛的作用[7]。

肿瘤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多次应用活检分析方式判断现阶段的治疗是否确实有效,但是病理检查方式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现阶段我们更多地是采用计数肌上皮细胞数量等方式对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以减少患者痛苦和压力[8]。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乳腺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肌上皮覆盖率计算分析,病理诊断及影像资料等,目的在于尽可能及时的判断出病变的情况,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确定,并且及时跟进治疗结果和效果,及时调整相关方案。

[1] 张旭冉,张丽娜,顾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151例患者临床分析[J].肿瘤,2013,33(12):1069-1073.

[2] 张玮.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临床病理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6):169.

[3] 黄勇进,陈争春.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82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21-22.

[4] 李良.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6):3087-3088.

[5] 李明美. 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2010,8(4):503-504.

[6] 赵清,曹艳玲. 手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5例[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4):214-215.

[7] 王恩杰,宋永敏. 乳腺乳头状肿瘤常见类型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18):2823-2825.

[8] 朱丽娜,王晓晶,史雪鸿,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64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4):267-271.

Clinical Pathological Study on Breast Ductal Papillary Tumor

JI En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Papillary carcinoma is a common tumor,and intraductal papilloma is more comm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is disease do not have strong similarities,therefore the phenomenon can be observed through the proliferation of tumor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analysis and judgement,and in the process of taking diagnosis of myoepithelial cells in this way to test for diagnosis. The diagnosis method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intraductal papilloma.

Breast,Tumor,Clinical pathology

R655.8

A

1674-9316(2016)18-0160-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8.105

云南中医学院生理病理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500

猜你喜欢
放射线乳头状乳腺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医院放射线对人体的损伤和防护
放射线:小心,危险!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
放射线对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作用
初探放射防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红外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