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下看春晚如何建构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

2016-02-05 07:22郑德顺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春晚集体记忆消解

郑德顺 罗 彬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集体记忆下看春晚如何建构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

郑德顺**罗彬*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春晚具有仪式的神圣性,以模式化叙事和家国同构的表达方式,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建构了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通过延续民族记忆和重复表达,成功地塑造了公众的价值共识、情感共鸣。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由于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对春晚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致使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逐渐淡化。未来春晚如何才能继续维持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春晚;集体记忆;消解;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一、集体记忆理论来源

在心理学、脑科学、精神分析学等传统研究领域中,认为记忆是一种个体器官的功能,而法国社会科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则把记忆放在社会结构的框架中,认为社会群体存在一种共同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哈氏在《记忆的社会框架》(The Social Frameworks of Memory)中给出集体记忆的概念,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①简言之,集体记忆即一个组织或群体对共同经历的记忆。

“集体记忆”概念来源最早见于涂尔干对“集体意识”理论的阐释中。涂尔干认为社会群体通过对记忆的共享形成一种精神凝聚力、向心力,规约着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哈布瓦赫在涂尔干“集体意识”的基础上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记忆社会框架的变化会导致集体记忆的重构。哈氏在继承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集体记忆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内在原因。

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对此进一步说明,集体记忆通过重复性仪式展演和社会实践获得生命力,并对传承社会文明具有“无意识展演”的作用。②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概念细分化并将二者彻底剥离,其认为集体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集合体,而是真正社会群体的、集体的记忆。其认为群体通过各种仪式塑造的共同记忆,并不仅是每一个群体成员的个体私人记忆相互叠加的产物,而是属于这个社会群体本身的。③保罗·康纳顿还指出社会群体所共享的集体记忆,对本共同体的社会文明传承起着无意识传播的作用。

德国学者阿斯曼(Jan Assmann)将集体记忆重新定义为一种“沟通记忆”(communicative memory),更加强调个人的记忆是如何在社会群体的内部沟通中实现的;阿斯曼用“文化记忆”的概念将康纳顿的“社会记忆”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延展。阿斯曼的文化记忆是超越个体的、以社会文化体系为主体的文化记忆范畴,不仅体现在语言与文本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传播载体中。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使民族文化会获得一种凝聚性力量,同时使共同体成员从中获得相同的具有约束力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法国学者诺拉(Pierre Nora)将这些能够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形象地称为“记忆的场”(sites of memory)。春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视听盛宴,不仅仅是一台综艺晚会,在中华民族的无意识下,春晚与观众合谋操演一场盛大的庆典仪式,将关于春晚的集体记忆铭刻在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心中。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关于春晚集体记忆的消解因素,以便更好地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关于春晚的集体记忆。

二、春晚仪式中集体记忆的消解因素分析

近年来,公众对春晚表现为没有足够的耐心,甚至对春晚越来越反感,收视率呈下降趋势,春晚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逐年下降。公众对春晚的固定模式也越来越感到乏味,在社会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的审美素质大大提高,对春晚的传统说教和意识形态愈加抵制,春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发生动摇,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随之逐年退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春节文化的淡化促使春节记忆的退化

春晚寄身于春节传统中,对春晚的集体记忆离不开对春节的集体记忆。近年来,春节文化受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逐渐淡化,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随之发生改变。哈布瓦赫认为,“每个时代,集体记忆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因此,探讨春晚集体记忆的退化需要从社会环境中寻找原因。

从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发生转变,社会结构要素诸如群体、阶层、组织的类别增多。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社会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趋于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的追求呈现越来越大的差异,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受多元话语体系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丧失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传统的春节文化逐渐淡化。

除此之外,国人对传统文化也不够重视,春节具有的节日内涵和意义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外国节日对春节文化的冲击愈来愈明显,春节流于形式。记忆是“精神价值”的载体,没有“意义”的记忆也就谈不上记忆。春节文化的淡化,也促使人们对春晚的集体记忆由明晰转为淡化。

(二)春晚远离生活,节目内容失真

春晚的节目在内容上又过度追求“意义”,在创作上背离了艺术规律。春晚打造节目的主旨是,必须体现当年的年度特征和真善美的本质,“意义”先行于“意思”,作品体现的价值观首先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其次才考察节目的趣味性。春晚节目通常要经过数轮审查和打磨,直至“完美”。然而,过度的“美”往往使节目容易失真,春晚展现的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不是社会的全部真实,春晚节目上稍微有点“不和谐”的声音,即会审查不通过。

近年来,春晚越来越脱离现实,甚至与现实的反差越来越大。春晚力图多方面的平衡,但缺乏对个体真正的人文关怀,个体渴望得到关注的心理愈发强烈。春晚使个体情感消融于集体想象中,在一部分人畅想集体欢乐的时候,另一部分人被迫卷进这场想象的欢乐中,被迫形成一种和谐的集体记忆。然而,当狂欢结束,遮蔽的矛盾重新彰显,甚至因集聚而瞬间爆发,个体的孤独感、边缘感、焦灼感更加强烈。春晚结束后,现实矛盾很快重现人们的生活中,在“幸福”的想象与困顿的现实的强烈对比下,春晚“虚伪”的一面更加清晰,春晚的“假叙事”隐藏不了“真问题”。春晚反而让人们看到了阶层的差距依然存在,个体的心理落差由此加大。

(三)观众对春晚审美疲劳、审美取向多元化

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观众的审美素质逐年提高。新的综艺形式备受欢迎,究其原因展现真实,充满不定期的变化,高期待值。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是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比之下,春晚是一台筹备半年才上演的综艺晚会,其通过早已设计好的台词、歌词、舞美、气氛等一系列的符号堆积,刻意表达出美好、幸福、团结的虚伪感受,将人情味与思考力淹没在“热闹纷呈”之中。并且节目形式每年变化不大,期待值不高,受众对春晚的编码形式和解码形式开始厌倦。长期固定的模式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在春节里,人们更愿意自主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本土两者之间充满张力,全球化的背后隐藏者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对立,春晚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关系到民族认同是否受到削弱。审美多元化给春晚带来无法躲避的冲击,春晚单一的文化模式也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需要。即使近十年来,春晚努力加入新鲜元素,但大众文化日新月异,春晚无法回归主导文化领导权的时代,春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对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

春晚坚持“家一国”同构的叙事方式,创办之初,人们对春晚浓厚的国家集体意识,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尚能接受,但21世纪以来,社会思想体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个体话语逐渐占为上风,尤其在自媒体时代,更加强调“个性”、“自由”、“解放”。在新的审美氛围中,过去媒体的集体权力话语显得与时代脱轨,人们也对集体权力话语愈加反感,态度逐渐疏离。

春晚的编码者与受众对文本的解读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著名的“霍尔解读模式”,将受众的解码方式分为三种,“协商式编码”、“对抗式编码”和“支配式编码”。编码者的意义建构与解码者的意义解构并不完全对称,后者具有相对独立的力量。讯息的接收者并非被迫遵循编码者的意愿来接收讯息,而是通过对文本进行歧义性或反抗性解读来抵制意识形态权力及文本的影响力。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话语逐渐苏醒,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多元、自由、个性。春晚特有的党国意识形态、宣教模式等特性,越来越被受众察觉,纷纷对春晚进行解构或对抗式解码,观众从“主流”转向“狂欢”,以此对抗官方意识形态,消解央视春晚的权威。部分人群对春晚的抵制,不仅仅是对春晚文本中集体权力话语的抵制,更是对春晚编码者霸权身份的抵制。

三、春晚建构中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路径分析

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对春晚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等因素,致使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逐渐淡化。因此未来春晚要维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必须要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利用仪式性叙事表达重现集体记忆

春晚与日常生活仪式相比,春晚仪式是一场严密的叙事表达,讲究有序、明确、有义。在叙事内容上,首先,春晚的叙事语言应具有仪式语言的特色。从主持人的开场白到每个演员的台词,都讲究精确,去除日常生活用语的歧义和不完整,春晚注意尽可能使用隐喻来传达主题意义。

在叙事形式上,春晚采用固定的表达次序和语调。在节目次序上,每一年春晚几乎都以集体舞开场,每隔一段时间有一个小高潮,在零点时刻达到春晚的兴奋点;在节目语调上,主持人的语调应一直保持铿锵有力、热情高昂,既保持整场仪式的有序性,又使整场仪式具有隆重感;三是舞台继续沿用首届春晚茶话会的形式,在舞台周边布置观众席,注意演员和观众的现场互动。四是使用中国符号,如龙、福、中国红、长城、长江、黄河等代表中华民族的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春晚保持基本不变的叙事模式,正是在春晚这个仪式舞台,时间差别被抹平,不变的叙事彰显着不变的社会结构。春晚作为一场仪式庆典,其叙事内容既暗含对中华民族过去的延续,观众对春晚的记忆不仅仅是对节目内容的记忆,更是由安全感和归属感凝聚起来的情感记忆,不随春晚节目内容的变化发生改变。春晚不仅是一台综艺晚会,纪录了中国的历史变迁,通过舞台服饰等无明确意义表征的符号叙事和有明确意义表征的话语叙事,春晚向人们及时传达社会形势和价值共识。春晚在历史时空前后相继之中,也成为中华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二)延续和重复——春节建构集体记忆的传播方式

春晚还通过在舞台上重现旧的集体记忆来保持记忆的延续,记忆定位于某种社会情境中,并以记忆链的形式存在,一个记忆总是连着另一个记忆。建立新的记忆离不开对过去记忆的保持。集体记忆以群体的共同经历为基础,春晚通过重现过去一年中国人的集体经历,来延续这种集体记忆,进而形塑新的集体记忆。重现民族记忆和时代记忆,再次调动国人的情感细胞,一方面加强了集体认同,一方面建构起对春晚的记忆。

重复是保持记忆的重要方式,既能保持旧记忆的活力,又能在重复

中生发新的思考,赋予旧记忆新的存在方式。哈布瓦赫说,集体记忆定位于相应的群体思想中。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记忆,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时代经历。春晚应利用怀旧心理,重温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结合当下的时空变化,让无数人对过去感慨和怀念。春晚展现的怀旧,都应是对时代记忆的重现,在共同的回忆中找到群体归属感。

春晚以重现来延续时代记忆、春晚记忆。通过重现与过去相关的事物,人们将过去的相关记忆片段重组,并被不断唤醒,不断进行记忆重组。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个体在情感上越来越孤独,越来越需要通过怀旧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过去拥有一种无可比拟的魅力。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回忆的时期,而且可以与其中的一个群体在想象中共鸣。当人们在春晚看到曾经熟悉的人物,听到曾经熟悉的声音,过去的美好记忆便涌现出来,与当下的时空结合共同构建起新的集体记忆。

(三)“怀旧情绪”触共鸣

“怀旧情绪”是现代社会下人类感性泛化的一种文化表征。马斯洛文化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归属的需要”。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身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者共同体中,同时在这个归属体中得到关爱和支持,获得生命存在的价值认可。因此,现代人急需一种集体怀旧的仪式,来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获得情感心灵上的共鸣。

春晚自身的娱乐属性使个体在轻松的氛围下,极易被“怀旧”姿态包装下的节目所打动,同时在一个公共的文化场域中,又极易因“怀旧”事件的重现而展开一系列后续话题的讨论。因此,合理地利用好受众的“怀旧情绪”,依托集体记忆的素材基底,策划有创意、有趣味的节目内容,触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最终落脚在集体活动中,春晚是一场中华民族的集体盛宴,它寄托了我们各个阶层的梦想和心愿。春晚进行群体互动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以情动人,既能让观众容易接受,又能缩小群体间的差异,常见的是家庭群体的情感互动。因而,以家庭为话题进行情感互动能够最大范围引起各个家庭成员的关注,再施以以情动人的表达方式,更能将家庭群体的情感投入进春晚中,从而成功引起节目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春晚具有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以模式化叙事和家国同构的表达方式,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建构了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通过延续民族记忆和重复表达,成功地塑造了公众的价值共识、情感共鸣。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由于春节文化逐渐淡化、受众对春晚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集体权力话语的反感,致使公众对春晚的集体记忆也逐渐淡化。通过利用仪式性叙事表达重现集体记忆、延续和重复建构集体记忆新的传播方式、怀旧情绪触发共鸣来维持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

[注释]

①[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②[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③Connerton,Paul.How Societies Rememb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作者简介:郑德顺(1990-),男,山东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多民族地区新闻媒介研究;罗彬(1968-),男,四川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亚传播研究,新闻伦理与法规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013-03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5xxw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春晚集体记忆消解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