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音乐的产生

2016-02-05 10:39樊卓颖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吴歌号子山歌

樊卓颖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白茆山歌音乐的产生

樊卓颖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白茆山歌是白茆塘流域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的艺术文化财富,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白茆山歌作为吴文化精品之一,是常熟地区流传的本土古老山歌,具有浓郁的江南农耕文化特色。白茆山歌曲调丰富,常用的曲调有“四句头”、“码头调”、“孟姜女调”等,并具有山歌体裁的特点。听来朗朗上口、委婉细腻、轻快流畅,音乐风格纯朴、古拙、嘹亮。从古至今影响深远,曾八上北京、二进中南海,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本文旨在探究其产生原因,以进一步拓展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研究领域。

白茆山歌;产生;背景

一、白茆山歌产生背景

白茆乡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古里镇,因乡内的白茆塘得名,白茆塘又名白茆港﹑白茆浦,是阳澄地区五大主要通长江河道之一。此地历史上非常贫穷,因为地势低洼,时常发生涝灾。白茆塘沿岸的唱山歌传统,历史上就非常兴盛,该地每年夏秋之际的白茆塘上对山歌,更在周边地区影响深远。

最初音乐的产生源于劳动,劳动给音乐以内容,劳动的呼声给音乐以节奏和音调,音乐在劳动中﹑在生活中产生,白茆山歌也不例外。白茆山歌的形成源自于乡民自己的乡俗文化,自古与当地乡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几乎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所有方面。与各地乡土民歌一样,白茆山歌一直是当地百姓应景创作﹑即兴讴歌﹑有感而发﹑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是原生环境中自然传承的文化产物。

淳朴自然的风格特点的维系得益于白茆乡位于相对封闭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传统生产劳作的方式,日常的生活习性与民风名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造就了白茆山歌始终具有的江南草根性。

演唱白茆山歌多是为宣泄心中积郁,交流人际情感,缓解身心压力的工具,同时又反映着世事百态,映衬着市井风情,歌颂着自然美景,传扬着民间历史文化传说,以其独特的民间泥土气息,承载着本土民间文化风情﹑古老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文明。顺应场景﹑情境﹑历史发展形势的生活歌﹑劳动歌﹑讽喻歌﹑时政歌。少数历史经典和重大题材的作品除外,通常都会跟随时代的发展和世事的演变而变化。当地人也因其通俗直白﹑易于传唱﹑贴近生活,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一直将山歌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使得山歌得以流传。

二、白茆山歌音乐特点的产生

白茆山歌清﹑丽﹑柔的委婉流畅的风格特征,源自于吴歌中香﹑酥﹑甜﹑糯的软语特点。配上偏于刚硬的常熟方言,使白茆山歌在江南韵味中多少保留了乡野的粗犷与豪放。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李白更是“子夜吴歌动君心。”自古以来,都会用婉转清丽﹑柔和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来概括吴歌的特点。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白茆山歌的体裁多是山歌﹑小调﹑号子。当地人一开始就将这类民歌称为山歌的原因不是说这里有山,而是取其山野﹑乡野之意,由于地处江南,农作物多为水稻,山歌主要是“田山歌”,也就是在田野里劳作时随性即兴演唱的山歌。最具风格特点的对唱山歌,乡亲们一唱一和,在田间,河水两岸相互对唱,增进了两岸乡亲们的友谊,后来也经常举办对唱山歌比赛,推选优秀的演唱者在河岸边对歌比赛。几乎所有山歌体裁都出自世代乡民的原始生活环境,是大众文化属性的经典体现,印证了山歌的乡俗文化特质。如山歌继承人给我们演唱的《一把芝麻撒上天》等。

小调源于情感的抒发,常叙述的是男女之情。在保守的过去,姑娘小伙会含蓄的用歌声来传递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因小调曲调细腻﹑婉柔,适合表达细腻的感情,所以白茆乡人常用小调表达。常流行于城市市民阶层和下层社会的餐饮休闲娱乐文化场所。如《瞧情郎》﹑《找对象》等。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伴随着体力劳动,和劳动密切相关的。因白茆乡多是水运﹑打鱼﹑船务等水上劳动,劳动号子则多是船渔号子。乡亲们常在渔船上演唱,尤其是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风平浪静时唱的号子旋律性比较强,常表现出船工们的自信豪放的性情。如《劳动歌》﹑《三吆三环》等。

白茆山歌不属于专业训练的艺术歌唱,讴唱者多为没有文化的农夫和缺少艺术修养的乡民,其歌唱能力水平大多取决于天赋而非训练。白茆山歌的演唱音色高亢嘹亮,这源于白茆塘两岸距离远,唯有演唱时提高音量才能对山歌。其音色的扁白﹑浅淡是由于白茆山歌的演唱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也没有严谨的唱法,更没有弹词等民间音乐所具有的培养机制,亦没有戏曲艺术的表演体系,仅仅只是按照上辈口传或相互交流中约定俗成的歌唱习惯。

唱词的简单﹑纯朴则源自于接受文化程度不够,虽然史上常熟的文人雅士不少,但由于生于社会底层,白茆山歌几乎没有与文人文化接触的机会,故绝少得到历代文人的赏识﹑认同和帮助,很少有人深入当地乡民中,做实质性的文化传播。白茆山歌的衬词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这种特色实际上是与吴乐音调和吴语方言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对白茆山歌的产生进行研究,有利于对白茆山歌进一步的发掘,更深刻地理解白茆山歌的艺术表现魅力。本文从背景和音乐特点的角度分析了白茆山歌的产生,但愿这样的分析对促进山歌的研究有所帮助。

[1]夏美君.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姑苏吴歌的明珠——白茆山歌探微.

[2]刘大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吴风古韵歌乡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熟白茆山歌探微.

猜你喜欢
吴歌号子山歌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山歌还要妹起头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山歌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子夜吴歌·冬歌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