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家庭社会学解读

2016-02-05 12:57孔令慧
山西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隔代教育代沟

孔令慧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家庭社会学解读

孔令慧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及其子女受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纪录片《归途列车》记录了在广东打工的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家庭从来就是社会集团的缩影,用社会学中的家庭社会学理论对该纪录片进行分析,分别从张昌华、陈素琴和女儿张丽琴三人切入,对纪录片中的这一家人的矛盾发展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家庭社会学;亲子矛盾;隔代教育;代沟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及其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也成为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纪录片《归途列车》《归途列车》以在中国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张昌华一家为主线,展开张昌华、陈素琴夫妇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呈现出中国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一、缺失者:母亲

奉行功能主义传统的社会学家认为,核心家庭在现代社会中履行着某些专门化的角色。“在传统家庭中,一个成年人可以离家工作,而第二个成年人则理家育儿。实际上,这种核心家庭内角色的专门化就是让丈夫接受作为挣钱养家者的‘工具化’角色,而妻子则在家庭环境中承担‘情感性的’、情绪性的角色。”①陈素琴在归途的船上回忆起离家的场景,那时候女儿才一岁,尽管内心有诸多不舍,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她还是选择了“掉着眼泪出去”。母亲身份在家庭中承担的“情感性的、情绪性的”的角色就此缺失。

十六年来,夫妻俩每年回到家中与孩子团聚的时间不过春节前后的寥寥数日,这自然造成了两代人之间代沟的形成,这种代沟甚至发展到信任危机。2008年春节,母亲回家后告诉小儿子欲放弃打工,回家带他读书,这时女儿站出来坚定地认为母亲是在说谎,并强调父母“根本就是无心的,却有心地说”。而因自己无暇照顾孩子所导致的家庭变故同样使这个“缺失”的母亲陷入深深的矛盾情绪中。简陋的卧室里,得知女儿退学去打工的消息,母亲在深夜自责。在女儿和丈夫大打出手,一家人陷入尴尬的年夜饭后,母亲去求神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女儿改邪归正。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在女儿背离父母意愿放弃学业南下打工的打击下,身心俱疲的陈素琴在担心丈夫“一个人在外头挣钱”和“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也像女儿那样”的矛盾中;在担心“丈夫在外面累倒”和担心“孩子学习不好”的两难中,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回归家庭。小儿子张洋长大后的选择会是什么,纪录片没有告诉我们,而陈素琴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个身心俱疲的母亲的回归。

二、叛逃者:女儿

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起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纪录片中张昌华一家便是这种情况,由此形成了典型的隔代教育家庭。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般而言,儿童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及其邻里环境中完成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②由于父母亲都不在身边,隔代教育家庭使得儿童社会化的自然性实现遇到障碍。

纪录片中,张丽琴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就是独自一人背着箩筐前往田间割菜的形象。在农村的家中,丽琴已然被看作是一个成人的劳动力,背负着本不该由她承担的重量。回家过春节的父母为丽琴买了一只新手机,笑声掩盖下,这似乎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四口之家。直到张丽琴跪在外公坟前烧纸钱的时候,道出了另一个真相,她“不想见到自己的爸妈”,“和他们的关系一直都不好”。隔代教育使张丽琴自然而然地对父母产生了“从小就不在身边,感情再怎么也不会有多深”的认知。而各种情绪受到压抑的张丽琴默默承受着生活中她不喜欢的一切,直到机会来临,丽琴乘上去往远方的列车,开始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

母亲烧给菩萨的纸钱化为灰烬飘散在空中,而丽琴则在夜色里独自一人搭乘火车前往深圳。脱离家庭,离开学校,是丽琴心中长期存在的想法,前方和目标于她都是未知的,她只是抱着“没钱什么都干不了”的信念选择逃离。

三、权威者:父亲

父爱如山,传统父亲角色,往往是沉默威严,寡言少语的。纪录片里,父亲张昌化多数时候是一个默默不语者的形象,即使在面对女儿离家的事件上,比起陈素琴的不断自责,张昌华也多是叹气以对。父亲的这种表现与中国传统的男女职能分配模式是密切关联的。“中国传统的男女职能分配模式决定了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特点各异,作用有别。父亲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③

作为父亲的张昌化在整个片子里“出场”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去女儿打工的地方看女儿,这是父女俩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里进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较深入的交流,而这并没有带来什么本质的变化,缺乏情感沟通的两代人早已疏离。第二次便是父女两个人因为丽琴的一句“老子”大打出手。由于中国传统家庭的宗法等级结构,父与子的关系有严格的尊卑之别。张丽琴的这一句“老子”,显然挑战了父亲的权威受。最终一向温和的父亲对女儿大打出手,而女儿也毫不客气地予以还击。母亲在这场家庭暴力中,亦不断责怪女儿“爸爸也敢打,你也是的,你以为像在妈妈面前。”母亲的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父亲的权威者地位。

而这样一个“权威者”同样在这场亲子冲突的战役中伤痕累累,回到广东后,冲突状态下的父亲陷入无助和失望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随着女儿张丽琴又一次离家前去深圳夜店打工,父亲因为心里难受,一整天只吃了点汤饭。这个在家庭中代表着权威形象的“父亲”,也有着无可奈何的脆弱的一面。

灯火通明的广州站里,张昌华将妻子陈素琴送上了归途的列车,而后转身离开,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这辆开往归途的列车,用三年的时间见证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最后,母亲选择了回归家庭照顾孩子,女儿则出走在灯红酒绿的夜店,而父亲继续坚守在打工大军中。遭遇家庭变故后四散的一家人,也正是中国众多农民工家庭的代表与缩影,他们,从来都不是个例……

[注释]

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9.

②邓伟志.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58.

③张富洪,申荷勇.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7):37.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152-01

猜你喜欢
隔代教育代沟
架起跨越代沟的桥梁
代沟
80、90、00后,年度代沟调查
神回复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差异分析与融合研究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论隔代教育的“融”与“隔”
代沟
思想划分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