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一乐章的演奏特色

2016-02-05 12:57
山西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热情

张 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一乐章的演奏特色

张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其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给后世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他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创作于1804年-1806年,被认为是他最出色的钢琴作品之一。在本文,我们将从生平背景、风格特色和作品实例入手,谈作品《热情》第一乐章。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演奏特色

一、生平背景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他的童年时期,父亲开始对他进行严格的音乐训练以发掘其音乐天赋。贝多芬的青少年几乎一直在波恩度过,波恩浓厚的文化氛围、开明的政治理念对塑造他的性格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的一些思想甚至渗入了他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乐观、不屈、平等、对人类和平团结的歌颂,可以说与在波恩接受到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179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找到了比在波恩更可以去施展自己才华的沃土,他师从阿尔布莱西贝尔格、萨里耶里①,并在钢琴表演中注入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深信自己的才华却没有料想到耳疾已开始作祟,他甚至想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然而很快他就冲破了这种悲观的想法,转而以创作宏伟的音乐来实现人生价值,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谁,真正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惨中解脱出来”②。

这部作品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此时正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时期,这部作品几乎是和他的《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1804年拿破仑称帝加冕,这给贝多芬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他深陷听力衰减的折磨已有8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这首作品的创作并融入了他刚强的意志、英雄般的力量。

二、演奏特色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演奏特色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作品张力的把握、连奏的演奏以及力量的运用。

首先在作品张力的把握方面,贝多芬的作品之所以给人充满戏剧性的感觉,这与他作品中的张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谱面上力度变化多,而且很多的力度变化是突强或突弱。这种听起来似乎“唐突”的强弱变化不仅体现在变化的时间间隔上,更体现在程度上。常出现从很弱的力度几乎没过渡地进行到很强的力度。他的《热情》第一乐章中,一小节的力度标记为“pp”,紧接的小节开头就以“ff”的强力度出现,甚至是轮换出现“sf”和“p”。有时某种力度甚至可以持续好几个小节,这就需要演奏者遵从作曲家的原意,顶住力量保持这种力度的进行。

这需要对谱面认真研读,反复尝试。若过于扩大这种张力,作品就失去其严肃戏剧性而变得搞笑逗趣;过于缩小,则会让作品失去其戏剧性,以及生命力。

贝多芬十分重视连奏在作品中的表现,在卡尔·车尔尼的回忆录中曾提到过:“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连奏(Legato)的学习……要知道在当时,到处可以听到断裂的、针刺般突兀的演奏(莫扎特的时代也是如此)”③,虽然连奏没有得到完全重视,但贝多芬意识到它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legato”虽然并没有在其作品中大量出现,但是他的节奏及音乐进行已无声地提到了连奏。《热情》第一乐章中,最后右手华彩给人连绵起伏、不断涌进的感觉。虽然属于插部,但也不能忽视它推动音乐的作用。因此,在作品的表现中,连奏是不可或缺的。

在力量的运用方面,需要我们“上下贯通一气”。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贝多芬的作品的张力很大,而且经常会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进行,在力量的运用上不能随意。极强的力度不是“砸”琴,而是把全身的力量运到指尖,通过腰部、大臂、手掌和手指的控制,来发出饱满的音乐。在弱力度的地方,尤其是出现“pp”的地方,不能轻飘飘地、虚着下键,轻的声音也应该饱满、集中。

三、作品实例

在这部《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同样也体现了作品张力的把握、连贯的演奏以及力量的运用这三个方面。

首先这个作品的节拍是12/8,开头大量运用四分音符延长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度,并且用下行进行渲染凝重的基调。这一部分,在力度上遵循“pp”,贯通力量、有控制地甚至可稍微推动琴键地直接下键。在第14小节右手的小华彩中,也应贯通力量,像太极的运气般连贯地引到六级和弦以及后面的属和弦。从第51小节开始,双手持续的十六分音乐需要突出每拍的重要音,其中的重要音多来自黑键,需要大量练习。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张力,基本力度“f”要和后面“ff”有对比。右手部分的震音一定要连贯,不能掩盖左手旋律部分。在第93小节处,左手部分相当精巧的,在节奏上一定要保持稳定,在“f”之后应该迅速弱下来,并且这一部分尽量使用手指力量。在第123小节处,张力、连贯与力量的运用体现得十分明显。首先,这一部分是由左右手交替完成,基本上均为十六分音乐的进行。在第123小节的开头,就标记了“ff”的强力度,虽然这个力度标记直到第130小节才出现变化,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一部分前半部分一直处于连续的上行之中,之后开始下行,如同大海一般,波浪层层推进,推到最高处时再层层退潮,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推动。因此上行中应不断渐强,下行时即使减弱力度,也不应低于“ff”。第227小节开始的右手华彩给人上下起伏、不断涌进的感觉。虽然这部分属于插部,但也不能忽视它推动音乐的作用。若这一部分的弹奏不连奏,那只能是单纯手指练习。在第254小节左右两手交替强力度和弦处应干脆利落,在长时值保持的和弦上需要更加强力度演奏,这一处有着一种倔强不屈的韧劲,像向一切不幸挥舞着不屈的拳头。在第一乐章的最后,右手连续不断的震音伴随着左手旋律部分的持续下行,在不断渐弱直至“ppp”结束,这一部分应当将渐弱这个过程通过连奏鲜明表现出来,表现一番激烈内心斗争之后内心的平静。

[注释]

①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206.

②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刘可希/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62.

③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保尔·巴杜拉-斯科达/注释,张奕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4.

[参考文献]

[1]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保尔·巴杜拉-斯科达/注释,张奕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刘可希/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181-01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热情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热情的树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热情的小山羊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