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06 10:24李爱宗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7期
关键词:定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土保持

李爱宗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甘肃 定西 743000)



定西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爱宗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定西市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市上下积极组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总结定西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做法的基础上,对定西在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特别是对于定西这样生态脆弱的地区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定西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做法

1.1建设成效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辖通渭、渭源、陇西、临洮、漳县、岷县和安定等6县1区,总土地面积1.96万km2,年降水量350~600 mm,年蒸发量1 400 mm以上。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生态脆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原有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6 726.6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5.3%,年均流失泥沙878.6亿kg,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5.5%,年均侵蚀地表土3.9 mm,随之流失氮、磷、钾养分19万t。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定西市委、市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并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实施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种草、兴修梯田、建设塘坝为主要任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探索出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脚塘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路。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 539 km2,治理程度达到51.1%,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有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安定区先后被水利部确定和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区)”。此外,通过兴修梯田,坡耕地由“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6.6亿kg,实现了“八连增”,通渭县、安定区和临洮县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与此同时,马铃薯、中药材、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5年全市农民从特色优势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建设塘坝,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而且还淤地1 066.67 hm2,扩大了农作物种植和农村用地面积,尤其是利用各坝坝顶这一连接千沟万壑的“桥梁”,新修乡村道路1 184 km,进一步改善了山区的交通条件。

水土流失治理的深入推进和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持续改善,特别是梯田化程度的提高,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逐步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促进了劳务输转,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5年,全市共输转劳动力68.15万人,创劳务收入98.51亿元。

1.2主要做法

(1)党委、政府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从定西山坡植被稀少、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实际出发,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讨论,明确分工负责,提出具体要求,坚持常抓不懈,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的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

(2)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规划。市委、市政府从市直农业、林业、水务、水保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带队,深入全市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爬山坡、过沟壑、上山头实地查看,全面了解掌握水土流失现状;赴县乡、到村社、进农家多方走访,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搞好调查的同时,认真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制定出切合定西实际的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规划,确定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措施办法,提出具体要求,并确定重点实施以造林种草、兴修梯田、建设塘坝为主要任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确保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工作按规划、分步骤、有重点地顺利进行[1]。

(3)广泛宣传教育,深入进行动员。定西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宣传国家、甘肃省关于搞好水土保持的各项政策,宣传定西市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实施规划和重点治理工程的具体任务,宣传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等,突出抓好基本国策、各项政策、先进典型教育,使全市干部群众明确认识到搞好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中去。

(4)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在搞好宣传动员的同时,对水土流失治理资金采取干部群众集一点、部门抽一点、企业投一点的办法,并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收其效”的原则,积极协调发改、财政、水保、扶贫、国土、交通、林业、畜牧等部门,把各自的建设项目资金在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内进行整合,有效拓宽了投资渠道,不断加大了资金投入。据统计,全市每年投向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达8 000多万元,进一步加快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进度。

(5)坚持依法管护,巩固治理成果。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定西市有关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对已完成造林种草的每个山头、兴修的每片梯田和每座塘坝,以村社为单位建立管护小组,修建管护设施,选定管护人员,坚持常年管护、依法管护,并对一些违法案件依法严肃查处。据统计,近5年来,定西市累计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72起,有效地巩固了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问题与机遇

2.1存在的问题

定西市在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实践中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宣传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还做得不够深入细致,少数群众对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够明确、行动不够积极。二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进度相对缓慢、治理程度较低,全市还有将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得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三是水保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有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质量不够高、成效不够好。

2.2发展机遇

(1)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2)国家对水土保持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2011年3月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2012年10月实施的《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都为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法律保障;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建设和甘肃省第二轮梯田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这为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注入了新的动力;定西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定西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实施规划(2012—2020年)》和提出的《关于打造黄土高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为全市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绘制出了新的蓝图。

(3)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党校活动全面启动。2015年5 月定西市被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党校活动试点市。定西市充分利用党校主体培训班、专题培训班及各类业务培训班,对定西各级干部分期分批进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专题辅导和重点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干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各级干部成为定西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的优秀组织者和实干带头人。

3对策和建议

3.1继续搞好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做好动员

搞好宣传教育和群众动员是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突出宣传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规定,以及定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效、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等,以定西市繁重而艰巨的治理任务和良好的水土保持机遇等为重点,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进一步调动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定西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真抓实干、不懈努力、多做贡献[2]。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及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纪念日等,大力搞好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水保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全市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二是通过各种会议、展览等形式,特别是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党校活动,搞好对定西各级干部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使各级干部成为全市搞好水土保持与建设生态文明的骨干力量。三是要组织宣讲组,深入村社大力宣讲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逐家逐户做好思想动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紧密结合定西实际,抓紧修订治理规划

要根据定西市水土保持工作实际,以市委、市政府确定和提出的把定西建设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和黄土高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抓紧修订原有规划,把造林种草、兴修梯田和建设塘坝结合起来,继续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各县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制定规划,保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按规划、有步骤、高标准地扎实有效推进。

3.3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快治理进程

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不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逐步达到治理目标。一是加大人力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保护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要采取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部门投资、企业助资、社会筹资、群众捐资相结合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三是加大科技投入。要采取加强培养和积极引进水土保持科技人才相结合的方法,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水保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要大力推广和应用水保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4严格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

通过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是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严格进行监督检查、着实提高工程质量,才能高标准、高质量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3]。一是要健全监督机构。要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水保部门具体负责人和水保专业技术员参加的督查小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全面负责全市及县区水土流失治理所有项目和各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二是要建立督查制度。市、县区督查小组应在全面掌握本辖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所有工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督查制度、评价制度,对进度快、质量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进度慢、质量差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用制度保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工程的实施进度和质量。三是要严格督查。各级督查组要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严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工程实施进度慢、质量差的,要责成责任方限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和工程实施任务,并及时补偿损失,特别是对水土流失治理中出现的一些违法案件,要严肃查处,确保水土保持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

3.5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并加强组织领导是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认真研究讨论,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分工负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切实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二是要精心组织。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并做好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精心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更好地投入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使每个干部群众自觉出力、争做贡献。三是要抓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坚持真抓实干,确保定西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黄土高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各项水土保持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立明,张宁.宁夏水土保持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0(8):13-15.

[2] 林郁. 海南省水土保持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5(3):7-9.

(责任编辑张培虎)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7-0073-04

[作者简介]李爱宗(1980—),男,甘肃定西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9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定西

猜你喜欢
定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