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食用菌发展趋势与对策

2016-02-07 03:13王春雷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枣庄发展对策食用菌

王春雷

(山东省枣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枣庄 277800 )



枣庄市食用菌发展趋势与对策

王春雷

(山东省枣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枣庄 277800 )

摘 要: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从资源开发、废物利用、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人口、粮食、能源等角度均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枣庄 食用菌 发展对策

枣庄市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食用菌生产,到80年代初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以来,食用菌产业在该市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加增强,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为活跃的方面。

1 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食用菌生产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发展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逐步由过去的平菇品种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向品种多元化和生产规模化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平菇(重点发展了小平菇、白平菇等优质品种)生产连年稳中略升,稳居总产的霸主地位,总投料量约12.98万t,总产量约13.92万t。其中双孢菇1 300 t,杏鲍菇1 900 t,金针菇3 775 t,香菇4 295 t,木耳5 755 t,银耳4 945 t,以上品种呈规模发展态势。另外灵芝、猴头、茶薪菇、阿魏菇、白灵菇、真姬菇等珍稀菇类也已进行了成功的试验与示范栽培。

1.2 从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

以前,该市的食用菌生产绝大部分都是按照7~8月份制种,9月份栽培,10月份至翌年4月份出菇的自然模式进行生产。近年来,随着科研单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菇农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已被打破,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在对各品种生物特征及市场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已开始进行了夏香菇、夏平菇、草菇、金针菇及高温双孢蘑菇的推广与发展,相继出现了提前或托后反季节生产的成功经验。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技术革新,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成倍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1.3 从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

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发展。如双孢菇生产目前可在废弃房屋、养殖场、地沟棚、简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场所进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内吊袋转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同时在食用菌行业内部也形成了科学的多层次间混套轮作种植体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内吊袋木耳,金针菇、平菇废料种植草菇,越冬番茄下种植鸡腿菇等菌一粮、菌一菜、菌一菌间作或轮作等。

1.4 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从前,该市的食用菌生产是分散、自由的家庭作坊式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涌现出一些家庭致富典型,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较好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食用菌生产。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有意识、有重点地引导农民向规模化发展,相继出台了系列发展规划与相关措施,因地制宜地确立了“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牵动”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参观学习、试验示范、加大产销衔接与市场开拓力度,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有关县、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食用菌专业乡镇已发展到12个,食用菌专业村120余个,专业户4万余人,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员30万余人,逐步形成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1.5 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

食用菌产业以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成为出口创汇的优势行业之一,市场扩大了。但同时,市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要求却更加严格,为应对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各级政府广泛宣传引导菇农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规程进行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品牌认证工作,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包装力度,提高产品的商品性。目前,该市已认证无公害食用菌4个。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单一,名特珍稀品种发展缓慢

多年以来,该市食用菌基本形成了以平菇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杏鲍菇、香菇、双孢蘑菇也有一定的发展。珍珠菇、秀珍菇、白灵菇、真姬菇等名特珍稀菇类虽已试验示范成功,但均因市场、信息等因素发展速度缓慢。

2.2 菌种市场混乱

发展食用菌生产,菌种是关键。目前,该市的菌种大多数由先发展起来的大户供应,缺乏大型正规菌种生产供应企业,虽然该市已有3家省一级命名的菌种场,但均因资金、场地等不足,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菌种市场的混乱局面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菌种质量参差不齐,菌种退化和菌种老化严重,菌种不纯,菌种混乱、名称不统一、种性介绍不真实等方面,伪劣菌种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着该市食用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3 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

长期以来,该市食用菌基本以鲜菇销售为主,鲜销量占85%以上,产品滞销时,有经验的菇农可进行简单的盐渍、腌制等初加工。该市历来缺乏食用菌的深加工企业,枣庄市德信工贸公司(原市肉联厂)曾转产进行过平菇、双孢菇的精深加工,但终因分散发展,规模不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枣庄晨健菌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虽然已开始菌菜的细加工,也因缺乏资金扶持,形不成应有的加工能力。由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时常出现鲜菇销售难题,产业化格局难以形成。

2.4 生产投入水平低,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体系

食用菌产业都是以农民自发生产经营为基础的,因此缺乏根据当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区域化布局,缺乏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加上个别领导对食用菌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扶持较少,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食用菌科研滞后于生产,致使技术密集型的食用菌产业,育种水平、栽培技术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上,忽视了知识的更新和品种的改良,总产量上去了,转化率低,品质不优,加工水平低,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差。

3 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食用菌产业要逐步形成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为前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优化品种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改良品种质量为重点,提高科技含量、强化体系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为保证,稳步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努力提高加工、包装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逐步形成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2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指挥作用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突出推广优势品种,大力开发珍稀品种,促使由单一、普通的栽培品种向传统品种与名优特品种共存的多元化转变,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合理的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与产业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3 搞好培训,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搞好技术培训,推广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系列新品种及先进、实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同时要分期分批地对菌种生产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农民带头户等进行培训,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形成县、乡、村畅通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因地制宜地推广发展新的、适用的栽培模式。

3.4 强化监督力度,净化行业市场,严把菌种质量关

要认真贯彻《种子法》和《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对全市食用菌及菌种生产进行监督检验,采取必要的行政命令手段,清理整顿停办整改一批不合格的菌种厂,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打击劣质菌种对生产的干扰,使食用菌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3.5 加强协会组织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成立市食用菌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和信息源作用。进一步沟通政府与民间联系,积极反映生产经营者的要求,为政府的相关决策当好参谋;协调产销关系,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组织技术交流与公关,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扩大信息交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解决因信息不畅而影响物流、影响效益的瓶颈问题,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3.6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强化产业化经营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促进食用菌生产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只有办好龙头企业,才能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强化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引导食用菌企业向深加工方面发展。

3.7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

针对目前存在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要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二切实抓好无公害生产。要加大食用菌生产的环境评价力度,确保源头净化。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加强对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管理,大力推广环保型投入品的使用。三加强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加大检验检测力度,引导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搞好产品自检,保证产品质量。

猜你喜欢
枣庄发展对策食用菌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