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中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认知与评价

2016-02-08 08:01盛彩利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4期
关键词:集约节约土地利用

盛彩利

(望江街道现场动迁指挥部浙江杭州312000)

新型城镇化下中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认知与评价

盛彩利

(望江街道现场动迁指挥部浙江杭州312000)

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化是必然面临的发展趋势和客观的社会发展要求。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城镇化发展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逐年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在迈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新型城镇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

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是建设新型城镇的关键之举。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所面临的土地保证供应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 新型城镇化下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的基本认知

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城镇化表征是需要、需求,是梳理城镇化土地利用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如果想达到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需要从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入手并进行分析。城市土地的基本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土地是城镇化的重要资源载体和外在表征。城市的用地也具有多重属性,从资源生产的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城市土地属于一种重要的资源要素,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土地也属于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生态复合系统[1]。

节约和集约的含义从城市资源利用角度分析可见,节约和集约已经逐渐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如何在城市用地和土地资源划分中体现集约和低碳高效的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国近些年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已经逐渐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政府也都在积极号召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以武汉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案例进行分析,武汉市的人均耕地2005年为0.027hm2,占据全国人均耕地0.095hm2的29.01%,低于联合国(FAO)粮农组织提出的0.054hm2的最低警戒线,人地矛盾问题突出。从2005~2007年,武汉市购置土地面积中通过合理的节约集约土地利用措施,整体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平均65.6%的土地都得到了完成性的开发,由此武汉市的土地剩余和闲置问题大大改善,每年私自圈地利用的规划开发改进都在不断发挥作用。

2 新型城镇化下我国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水平评价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以上有关城市土地资源和节约集约的概念梳理,有利于科学的进行相关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的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新时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以下就是几个重要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量化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角度进行城市土地资源投入产出分析,主要的衡量标准集中在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地域的区域财政税收指标,其中,地区的财政经济非农产值可以作为另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其中主要为我们所熟知的指标体系包括了我国的空气质量、水体的污染程度、水土的流失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应该通过系统的内部环境功能调节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让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发展进一步加快[2]。

2.2中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投入一直存在片面关注经济效益增长的问题,对于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够重视,忽略了社会环境效益的提升。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中节约和集约化的水平明显存在着空间性的地区差异,从我国的西部内陆地区到我国的中东部沿海城市节约和集约化水平逐渐增加。我国东部山东济南1996~2003年,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增长到了126.87hm2,同期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8964.60hm2,农村人口人均耕地有0.1462hm2下降到了0.1263hm2。本阶段的建设用地增加速度较快,也充分证明了建设用地增加对耕地减少造成的直接影响。急需解决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逐步扭转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的情况。和济南土地利用问题类似,西部重庆的土地利用案例中明显的反应出了中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大成效,1999~2005年,重庆市的新增建设用地13485.12hm2,其中占用耕地的比重达到了65.3%,主城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达到了4013.02hm2,其中占用的耕地面积达到了49.85%。重庆市通过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完成了95.61hm2土地利用节约规划,其中63.01%达到了高水平利用管理。这可以明显发现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间存在的密切联系。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所在区域的地区土地资源集约程度也就会相应的提高。从地区的行政级别角度分析,我国的城市地区行政级别越高,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发展水平也会同步增加[3]。于此同时地区交通便捷程度、地区资源优势的差异、地区城市规模等都是影响因素。

3 结语

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需要从理论入手结合实践,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做到概念认知清晰,评价体系健全,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发展。

[1]李晓玲,修春亮,孙平军.新型城镇化下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格局与机理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01:60-67.

[2]孙平军,吕飞,修春亮,谢存旭.新型城镇化下中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认知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08:178-183+195.

[3]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11:2005-2020.

猜你喜欢
集约节约土地利用
节约
节约
节约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基于ArcGIS 1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斑自动化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