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花瓷的鉴别及其艺术特征的鉴赏研究

2016-02-08 03:08徐金和万文娜
景德镇陶瓷 2016年6期
关键词:元青花青花瓷青花

/徐金和 万文娜

论青花瓷的鉴别及其艺术特征的鉴赏研究

LUN QING HUA CI DE JIAN BIE JI QI YI SHU TE ZHENG DE JIAN SHANG YAN JIU

/徐金和 万文娜

图1

青花瓷有着独特的青蓝色纹饰。青花瓷已经作为一种主流元素融入了我们生活。青花瓷很美,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将其运用于生活当中的简单原因。本文重点介绍了青花瓷优劣的鉴别及其艺术特征的鉴赏。

青花瓷 鉴别 艺术特征 鉴赏

青花瓷统治着自元代以来将近700年的中国瓷器史。可以想见,青花瓷应该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的。不管帝王将相,黎民百姓,无论文人雅士,山野村夫,都能够在青花瓷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因为加入了高岭土,青花瓷完成了瓷器由厚到薄,由多色到纯白的历史性进步,而这个进步,恰恰与元朝铁骑踏破中原的时代叠加,随着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的大量涌入,随之也带来了领先的文化。从宋、元到明的朝代更迭中,景德镇少有战火,反而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文化,含高岭土的原料烧成的白瓷,天然就会被文人雅士当作可留存历史的画卷,无论第一个作画写诗于瓷壁上的人艺术造诣如何,至少,他创造了至今仍然高处不胜寒的陶瓷艺术神话。青花瓷是瓷器与书画的结合体,鉴赏青花瓷,个人经验,一看瓷,二看画,三看字,而青花的画和字欣赏,同时要考虑到在瓷器上运笔着墨的特殊性。以下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

一、青花瓷质量次好的判断

瓷由胎釉组成,先说胎,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听到的一个词,“胎质疏松”,导致胎质疏松有两个原因,窑温不够或瓷土不够精细,就现代日用青花瓷茶具来说,因胎土的生产已经形成工业化了,并且因为普遍采用气窑烧瓷,稳定性非常好,因此,不做仿古的话,胎土的差别就不大了。虽说差别不大,但我还是要说一个简单的判断胎质的办法,听声!好瓷的声音是“声如磬”,指甲盖或者金属器物轻弹器物边缘,好瓷的声音是非常清脆和悠扬的,胎质疏松的话,声音会发闷。这个比较方法仅限于在青花瓷或者是同类瓷器中作比较。

另外一个判断青花瓷质好坏的重要因素是青花彩和釉水。青花瓷属于釉下彩,在成型的胎体上用氧化钴色料绘画,然后上釉(透明釉)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脱,光滑平整。那么,我们判断就从彩(青花)和釉来说。从彩来看,风格各自不同,因为青花自面世以来,采用的氧化钴原料产地各不相同,导致烧成青花风格各异,也为现代青花瓷的风格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为氧化钴烧成之后的颜色是蓝色,我个人更偏向于漂亮、鲜艳的蓝色。覆盖整个青花瓷器物表面的是一层透明釉,这个主要是看釉层是否透亮,是否干净,是否有非白的颜色,颜色是否均匀等。有一部分青花瓷上的是淡青釉(蛋清釉),因其烧成之后,釉面是淡淡的青色而得名,配合青花的发色,看起来古朴、恬静,韵味独特,多数的青花釉里红都采用淡青釉。

二、青花瓷的画面和文字鉴赏

青花瓷的画面,最重要的判断依据还是画的艺术性,有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青花瓷,通常价格不菲,其更多的价值是艺术价值。青花的书法,在入门级产品中,差强人意。基本是工整,不写错字等基本要求为主,至于将他单独归类出来,也是希望大家在挑选的时候,适当留意,说不定可以淘到字写得非常好的好宝贝!青花瓷的画面,简单来分,一般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就目前茶具、文房瓷器市场来说,工笔画占大多数。青花的鉴别,主要依据画面的覆盖程度、复杂程度、精细程度和画面的层次感。

1、画面的覆盖程度

工满不满,也是师傅们经常判定绘画成本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如果我们听到“满工”这个词,那就是说这个瓷器的画面覆盖率达到或超过80%了,工越满,成本越高,自然也就贵一些。通常来说,青花瓷茶具中,画是占少部分的,有时候会辅以题字。

2、青花的复杂程度

在素胎上绘画,不同的题材难易不同,比如说,从易到难,依次花鸟、山水、人物,因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不算纯粹地判断青花瓷好坏的依据。

3、青花的精细程度

就目前茶具、文房瓷器市场来说,青花品质或者价格大部分依赖青花画面的精细程度。画面越精细,难度越高,成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4、青花画面的层次感

青花画面的层次感依赖分水的水平。分水是绘画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会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从字面上理解,分水其实就是看这个青花的颜色是否能够表现出来层次,比如说人物衣服的褶皱、远山和近山、浮云、荷叶、鱼鳞等等,都是体现分水功底很恰当的题材。

三、青花鉴赏举例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古瓷器的鉴赏也是如此,只有亲眼看过、摸过之后,从心底感悟出来的心得,才是最真实和最深刻的。兴盛于元代(1271~1368年,历经97年,距今 741年)的青花瓷,总体给人以气势雄浑、敦实厚重、粗犷豪放、鲜活流动、元蒙气息扑面而来的震撼之感。对元青花的一次次观赏,犹如一次次地又看到了过去的青花老粗布的感觉一样,真像!倍感亲切和令人心动(如图1)。

反复观察比较一件又一件元青花的釉胎色,普遍白中泛青。反复观察元青花的釉面釉质,普遍浓重肥厚如堆脂,也相应地留下了“泪痕”和“刷痕”,这可能就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序施釉的因果关系。元青花的主体纹饰着色浓艳,点缀纹饰着色淡雅,浓与淡、青与白相间,层次分明,青花下沉吃胎。元青花的花瓣尖、云纹端、瑞兽毛发、龙尾翼、花草、树叶等的尖尾末端,普遍采用“飞笔”或“飞白”技法,凸显笔锋,苍劲飘逸。纹饰线条清晰不乱,起笔收笔交代清楚,繁而不乱,主次分明,毫无模糊之感,主线条釉色粗而浓,副线条细而淡,皆灵动鲜活。有的元青花器物针孔缩釉遍布器身,比较典型的是,如来自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青花三顾茅庐图带盖梅瓶”(如图2)。

还有来自高安博物馆藏的“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等,针孔状缩釉不规则地几乎遍布器身。有的元青花呈现开片纹,比较典型的是,如来自高安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器身有不规则开片纹的客观事实。有的元青花同一器物工艺粗细和纹饰繁密程度也有不同的客观现象,比较典型的是,如来自河北文保中心藏“青花云龙纹盖盒”,盒身的纹饰稀疏,盒盖的纹饰繁密。

我在观赏元青花时,还发现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凡是有盖器物的盖钮,其张力都特别足。如来自河北文保中心藏“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卉纹盖罐”盖上的狮钮,给人以非常霸气、张力十足、两眼炯炯有神、虎视眈眈、尾巴上翘、收肌屏气、收腹翘首、蓄势待发之感。这是元代瑞兽的突出特征(如图3)。

再如来自日本馆藏的“昭君出塞罐”荷叶盖上的钮,也给人以特别有张力的感觉,元青花的内施釉,普遍呈天蓝或鸭蛋青色。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观察到,一是胎底斜削处的胎质呈灰白米汤胎质。二是擦痕在罐的肩部和腰鼓的下部最为明显,最容易遭擦痕的腰鼓部位恰恰难寻擦痕,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图4)。

现场观察还发现,如湖北崇阳县大源公社持久大队出土,崇阳博物馆藏的玉壶春瓶口沿如新,口沿与器身的特征要素不一致。这也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从元青花大维德瓶观察到,一是着色浓重之处还是能够发现轻微锡光的,二是瓶口呈不规则状,三是釉面可见黑痣、磁石颗粒鼓出及缩釉等现象。

从昭君出塞罐观察到,一是工艺和品相的精美程度,表现在上半节与下半节是不一样的,上半节显得精细、完美,下半节显得手工痕迹更明显一些,凹凸比上半节更加突出一些,二是从底部的斜削处看出是米汤胎质,并非沙粒状,三是底部的连瓣纹外线条粗,且瓣尖处出锋,内线条细。四是釉色的浓处可看出有轻微锡光(如图5)。

从上海博物馆藏“青花串枝菊花纹折腰碗”观察到下列现象,釉色灰暗,有黑痣,磁石颗粒鼓,出缩,底的态色灰白,纹饰飞白出锋,釉面凹凸,炸裂璺等。从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冲口处看出,元青花的胎质呈青灰色或土红色。元青花上的五爪龙的典型器是,来自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由江西景德镇市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的“青花云龙纹砚盒”(残)。元青花足底不施釉的标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考古学院、肯尼亚国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海南省文物局、江西景德镇市落马桥元代窑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等提供的若干标本(如图6)。

元青花的底足,普遍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凹凸、削足有深浅、岐进歧出现象。从元青花展残器标本断面观察证实,元青花胎色有的呈灰白色,有的呈土红色,胎质较粗,胎中有细小的气孔(砂眼)。底部露胎,多有粘沙,足底中心脐状螺纹、火石红斑、褐色斑点也较常见。元青花有早中晚期之分。早期的凸显粗犷豪放,元蒙味道特别浓厚。

到了中晚期,工艺趋于平缓,显现出汉文化的因素逐渐地渗透进去。元青花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地位和用途,也有等级之分。身份地位高贵的使用者拥有的元青花,工艺更加精致,呈色更加的浓艳。出口到国外的元青花,多为宝蓝色精品。一些普通器物,就显得粗糙和灰暗一些。这就说明不但用料有区别,而且工艺的粗细也有区别。

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呈色也有浓淡不一,其典型器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缠枝牡丹云肩纹梅瓶”,上节如意纹和下节连瓣纹呈色淡雅,中间一节缠枝牡丹纹呈色浓艳。有的呈现窑变晕散状态,如伊朗馆藏“青底白花孔雀牡丹纹碗”的碗口内圈上节连瓣纹,呈现雾状晕散状态。无独有偶,新疆馆藏的“青花云凤纹高足碗”内外晕散,似如爆布样的晕散状态,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元青花玉壶春瓶的内口沿普遍绘有纹饰。元青花施釉特别厚重的典型器是,来自伊朗博物馆藏“青花蕉叶瓜果飞凤纹菱口盘”,施釉浓厚如堆脂。元青花釉色有“溅釉”现象,几无定律的溅釉点遍布器身,如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缠枝牡丹瑞兽纹双耳罐”等,由施釉时飞溅而形成的点状釉色遍布器身的纹饰中间。元青花的器内施釉普遍草率简单,一遍而过,不求均匀,普遍呈淡蓝釉色,又像天蓝或鸭蛋青色。元青花的胎底肉眼看起来虽然有点粗,但用手摸起来却如同肌肤般的细腻。

[1]孟原召.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J].边疆考古研究.2011.1

[2]崔剑锋,刘爽,彭善国,吴小红.赤峰北部辽代窑址出土陶瓷残片及窑具的成分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0.1

[3]张英.元青花和五彩瓷款识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北方文物.1996.4

[4]李刚.制瓷工艺偶记[J].东方博物.2012.1

[5]李刚.中国古代外销青瓷管窥[J].东方博物.2011.4

[6]项坤鹏.龙泉窑研究综述[J].东方博物.2010.1

[7]牟宝蕾.浙江境内宋元青白瓷窑址研究[J].东方博物.2011.4

[8]王银田.萨珊波斯与北魏平城[J].敦煌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元青花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
水墨青花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