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共融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坚定发展信心“四川论”之四

2016-02-09 17:29李后强刘福敏
中国西部 2016年4期
关键词:四川成都移民

文/李后强 刘福敏

四川“共融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坚定发展信心“四川论”之四

文/李后强 刘福敏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内心和谐的鲜明特征。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从全球范围看,四川是中外交流黏合剂,多国人民共存共荣。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会更加和谐,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纵观四川几千年的历史,“融合”是最为显著、最为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融合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混合,是建立在“合和”哲学基础之上,集东西方智慧而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具有很强包容性和多元性。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内心和谐的重要特征,在全省、在全国、在全球,推动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兴、多地移民共建共享、多国人民共存共荣的“合和”之大格局。

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现在有56个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彝、羌、苗、回、蒙古、傈僳等14个民族。四川民族地区面积辽阔,达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四川的民族地区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民族群众翻身当家作主,民族自治权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据统计,四川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69.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2元增加到2014年的7742元。纵向比较,四川广大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显著。

然而,四川民族地区大多处在高山、高原、峡谷地带,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地理环境极其复杂,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横向比较,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问题突出,改变整体贫穷落后状态任务艰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先后实施了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经济发展,解决的是人类的共生问题;文化多元,解决的是人类的共兴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承认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尊重其民族宗教信仰及风俗,方能促进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兴。多元文化共生共兴既是我国“一体多元”文化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9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六位。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四川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2014年,凉山州的博葩(万物起源口头文学)、傈僳族高腔、阿依阿芝(彝族女性叙事歌)等19个项目,阿坝州的藏族唐卡、羌族夬儒节、羌族释比戏等14个项目,甘孜州的安巴节、岚安锅庄、木雅藏戏等6个项目,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的世居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包括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彝族文化、羌族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相融互渗、互补共生、交相辉映;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格局,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生态共存、文化共兴始终是主流,多民族聚居产生了“1+1大于2”的非线性效应。

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

据学者研究考证,四川历史上有四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大移民之后,四川的经济文化便迎来又一次兴旺。

第一次大移民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灭蜀国后的大移民。这次大移民将中原文化注入巴蜀文化,开启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第二次大移民是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国后的大移民。刘备入蜀将大批江南和中原的军人、文人、工匠和百姓带入蜀地,同时也将江南和中原的文化、技艺、生活习性带到了蜀地,开启了巴蜀文化与江南文化、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第三次大移民是始于清朝初年并历经一个世纪的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在清政府奖励移民、实行免赋政策的刺激下,大批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等十多个省份的民众,举家迁往四川。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的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和山东占5%,陕西占10%,云南和贵州占15%,江西占15%,安徽占5%,江苏和浙江占10%,广东和广西占10%,福建、山西和甘肃占5%。湖广填四川使四川人丁再度兴旺,生产得以恢复,与此同时,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启了来自10多个省份的1000万居民的大融合。

第四次大移民是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解放后的大军南下以及建国后持续数十年的人口迁移。在抗战时期,北方27所大学迁来成都,成都一时名人荟萃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1944年从华东、华中迁到四川的工业企业达到1万多家,同时入川的还有数十万人口大军;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万大军云集于西南,大批晋、豫、秦、鲁、苏的干部来到四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三线建设大批工厂内迁,上千家工厂和科研机构迁到四川。这个历史时期移居到四川的人口,大部分留在了四川,成为了新四川人,开启了新时期多省居民的大融合。

四川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的迁移史,更是一部移民的融合史。不同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碰撞,在四川的土地上推动各地风俗文化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由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兼收并蓄而成,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坐落在成都的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庙,透着“君臣一体”的和谐;遍及城乡各种档次的茶馆和农家乐,是四川休闲文化的重要载体,透着“不分贫富”的包容。今天的成都成为最为多元化和最具包容性的省会之一,正是世世代代移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移民文化具有较少包袱、较少框框的特征,敢于进行新的探索和试验,具有开拓性和开放性。今天的四川人特别是川籍外出务工人员辐射全国各地,也正是继承了祖先敢闯天下的基因。据统计,四川每年有大约2500万人外出务工,流出省外的人口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最多为广东,占36.88%,其次为浙江,占12.66%。近年来,四川的外出务工人员呈现出年龄构成上以青壮年为主、职业构成上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特点,四川各级党委、政府注重新生代川籍外出务工人员的品牌化打造,形成了全国著名的“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劳务品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导向之下,四川的“民工潮”正蓬蓬勃勃地转为“创业潮”。2000多万川籍外出务工人员在用汗水实现着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丰富的智慧,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无限活力。

由于社会转型,新生代川籍外出务工人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追求已发生改变。在城市扎根,结婚生子立业。“我们这一代不能融入城市,下一代一定要融进去”是越来越多的川籍外出务工人员的心声。帮助他们维护融入城市进程中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特别是社保、医保转移、子女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通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四川是中外交流黏合剂,多国人民共存共荣

长期以来,古代巴蜀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闭塞之地,但随着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挖掘,终于改变了这一传统认识。据专家介绍,三星堆遗址里出土的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遗址中出土的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来自印度洋的古代货币;遗址中出土的60多根象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随着这些珍宝的出土,人们坚信,从古代三星堆文明时期开始,古代巴蜀地区就成为了全球经济文化中心。

成都早在汉代之前就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性都市,她既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地理源头,也是北方丝绸之路的产品源头。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指的是我国古代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经专家考证,自先秦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等异域殊方的商贸经由此道互通有无,巴蜀文化、滇文化、古印度文化、古西亚文化等藉兹互通款曲。成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充当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商品贸易、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反复吟唱的主题。

从古到今四川人遍及世界,被称为“天下的盐”,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目前有史料记载的“四川海外移民第一人”是蜀王子泮。据《交州外域记》载,蜀王子泮“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安阳王”。说的是在远古时代,安阳王兵讨雒王,从蜀地南迁至今日越南,蜀王子泮在越南民间长期享有崇高威望。近代以来,国人纷纷到日本、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四川的留法学生人数最多,赵世炎、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都是四川籍学生,他们为新中国的缔造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四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批四川人通过知识移民、劳工移民、经济移民走向世界各地,如四川开江发明电子纸的首席科学家周国富、四川巴中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走进华尔街的成都妹子裔锦声等,都是典型代表。作为四川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他们凭借勤劳、善良、聪明的优秀品质,与世界人民和谐共处,为四川走向世界搭建起了重要桥梁。

要走得出去,还要引得进来。近年来,四川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在成都推进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吸引了众多外企和外籍人士来川投资。据最新统计,目前四川已经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8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除了民族地区,全省次级城市已实现境外世界500强全覆盖。随着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将有更多的外国人选择在四川工作、创业和置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从聚集成都,到辐射周边次级城市,展示了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大四川。

外国领事机构和国际航线的数量,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成都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设立外国领事馆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目前,已经有美国、韩国、泰国、法国、斯里兰卡、澳大利亚、以色列、巴基斯坦等14个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2015年9月4日,四川航空开通成都飞迪拜的国际航线,由此成都开通的国际及地区航线达到84条。此外,成都还是全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动下,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开放包容的四川将迎来更多的历史机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下,中国西部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过去,四川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载体;今天,四川在“一带一路”的世界经济走廊中,将被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作者单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四川成都移民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签证移民
成都
Immigration移民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