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学习习近平同志“七一”讲话体会

2016-02-10 16:29张彭发
中国法治文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七一普及我会

文/张彭发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学习习近平同志“七一”讲话体会

文/张彭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我们党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科学总结、概括了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力量和勇气,在面向未来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行动纲领,读后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虽然已从工作岗位退休,但思想不能退休,要时刻牢记入党誓言,牢记《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和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奋斗目标,尽责尽力为党增光添彩,为党的事业做出毕生贡献。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结合当前从事的工作和承担的任务,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是当前每一位从事法治文化工作的同志必须认真思考的头等大事、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法治文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法治文化工作才能卓有成效发展。

法治文化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治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两翼、两轮服务的,是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服务的,是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作为从事法治文化工作的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肩负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重要精神,结合近年来我会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应重点在“深入研究、宣传普及、走向民众”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深入研究

作为法治文化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对新型交叉学科“法治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这一点从实践和需要两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证明。实践方面:近两年,我会按照中国法学会的要求和本会的职能,主动、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较好的反响。一是组织编写了《中国法治文化概论》一书,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得到了学术届和社会相关方面的一致好评。二是创办了《中国法治文化》读物和“中国法治文化”网站,组织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法治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得到了中国法学会领导的好评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较好反响。需要方面:法治文化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对此的研究尚处在起步和初始阶段。此项研究对宣传、普及法治知识,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无论是学术研究机构、高校、党政机关,还是社会团体、基层组织乃至广大群众,对法治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都有着广泛的需求,而且具有相当的迫切性。为此,中国法治文化研究会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担当起对法治文化研究的重任,并在深入上做文章、下功夫。

1.对《中国法治文化概论》一书做好修订完善工作。此书是我会的重要成果,参与编写者对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辛劳。但毕竟此书编写时间较短,出版时间仓促,编写人员又来自不同岗位和各个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现此书已出版发行一段时间,相信对此书关心的不少读者都已学习和阅读,尤其是此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领导同志都已阅读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建议由作者组织专家学者召开若干座谈会或研讨会,专门听取对此书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人员对此书进行深入修订完善,进一步提高此书的质量水平。

2.进一步组织编写“中国法治文化读物”系列丛书。中国法治文化的根系渊源流长,从古至今都有不少优秀的东西,而且涉及方方面面,只是缺乏专门的研究和深度的挖掘。正好借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之东风,以深入研究法治文化为契机,组织人员编写《古代法治文化》《近代法治文化》《现代法治文化》《当代法治文化》系列丛书,以及分部门先从司法机关开始,编写《法院法治文化》《检察院法治文化》《公安法治文化》等系列丛书。

3.充分利用好“中国法治文化研究会”这一平台,广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法治文化研究尚处在初创阶段,专门研究机构也不多,挂“中国”二字的就我会一家,这是金字招牌。我会人员不多,更缺乏专门研究人才,要完成上述两项研究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会有独特优势,就是金字招牌和聚才平台。为此一定要发挥好其聚才作用,广聚全国法治文化研究人才,尤其是大家学者,充分发挥好他们对法治文化研究的引领作用,将我国的法治文化研究推向深度和广度。

二、宣传普及

宣传普及法治文化是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近年来,我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支撑平台体系项目”工程建设,完成了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出版了若干有关法治文化方面的书籍,创办了《中国法治文化》读物和“中国法治文化”网站,刊登了大量宣传普及法治文化知识的文章及经验交流材料,有效起到了宣传普及法治文化的目的和效果,受到了中国法学会领导的好评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良好反响。下一步应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支撑平台体系项目”工程建设。这是宣传普及法治文化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进一步设计、策划、组织好企业、机关、事业、社团、军队、农村、学校、社区等法治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如企业可细化为不同的行业等。二是继续做好法治文学精选编辑工作。这是很受法治文学爱好者欢迎的一件事,通过这项活动,对宣传普及法治文化知识也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2.重启“中国法治文学原创作品大赛”。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不少文学创作者的欢迎,充分调动了文学创作者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赞誉,对宣传普及法治文化知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重启这项活动,设计好相关的主题,策划好相应的重点,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必将对法治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进一步做好《中国法治文化》读物和“中国法治文化”网站的组织编辑工作。一刊一网创办至今已一年半有余,在中国法学会领导的关心支持、在本会领导的重视指导、在有关地方及部门的鼎力相助、在编辑部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宣传普及法治文化知识尽了一份力。回顾一年半来走过的路,充满了艰难困苦、酸甜苦辣,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下一步要在提高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两头,法治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力争在增强理论性、可读性、创新性上有新的突破,努力为法治文化的深度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三、走向民众

近两年来,我会按照中央的精神和总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去、走下去,走向民众,送法到群众,组织专家学者举办了两次“中国梦·法治情——普法万里行”活动,分别到湖南和云南,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书法展、现场笔会、普法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法律常识和法治知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按照习近平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关于“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的指示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要求,切实履行我会的职责,进一步组织好送法到基层、送法到民众的活动,用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形式向民众宣传普及法律常识和法治知识,为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1.继续组织好“中国梦·法治情——普法万里行”活动。在认真总结前两次“中国梦·法治情——普法万里行”活动的基础上,策划、组织好今后拟开展的此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从人员组成到地点选择都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力求不出任何差错,达到更好效果。

2.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下基层、送法到群众”活动。发挥好我会“普法演艺中心”这一平台的作用,启动“文艺演出下基层、送法到群众”活动,认真做好组织筹备工作,选好演出队伍,把好演出内容,确定演出地点,力争实现开门红,打响头一炮,取得满意的效果,积累成功的经验。

3.探索建立法治文化基层联系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根据2016年“八一”期间我会与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开展的军民联建、送法到军营活动,在总结此次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和范围,除军营外,还可考虑选择企业、农村、学校等为联系点,建立普法宣传共建单位,为普法宣传走向民众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作者系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七一普及我会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我会分辨
我会玩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