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

2016-02-14 09:22鲍健强
浙江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供需结构性供给

鲍健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

鲍健强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以科技创新创业为载体,破解生态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供需关系是传统市场经济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如何驾驭供需关系,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对于带有计划经济印迹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而言始终是一个时代命题,浙江也不例外。尤其是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也悄然变化。科技创新正在颠覆传统市场经济的供给侧管理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供给创造新需求、新市场、新消费,传统的“需求(市场)决定供给”转向“创新供给激活消费(市场)”的新阶段。而随着资源环境对传统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约束力的不断增强,对市场供给侧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要求,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尽管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期望清除制度性障碍、释放改革红利、提供有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但有一个大目标是明确的,即要实现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协调、绿色发展。

供需错位和资源错配引发生态环境的忧虑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供需关系也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尤其是众多传统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钢铁产能约12亿吨、煤炭产能约57亿吨、水泥产能约27亿吨,而市场需求钢铁为8.03亿吨、煤炭为41.4亿吨、水泥为23.5亿吨。这种“供需错位”和“资源错配”,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供需关系”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脆弱和“失灵”,而且也引发人们担忧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过度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损害。大面积的区域和城市雾霾、大范围的水环境质量下滑,加深了对供给侧粗放型产业结构、高碳化能源结构的反思和重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及时而精准的,改革将更多地注重市场供给体系的结构、质量和效率的协调发展,矫正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供需失衡,并把绿色发展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方向。

中国经济体量大、市场规模大、消费需求大,“供需错位”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市场的整体均衡与协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8000-10000美元时,消费需求将从低端消费向高品质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从物质类消费向精神类消费转变,如创意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养生、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健康服务等消费需求和市场不断扩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而供给侧显然跟不上经济社会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提出结构性改革,供给侧应该有加有减、有乘有除,“加法”是通过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补齐老百姓生活和生态环境上的“短板”;“减法”是通过政府简政放权,为企业降低成本,给市场微观主体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乘法”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新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带来的“乘数效应”;“除法”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为导向,分业施策、多管齐下去除落后产能和过剩库存,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化转型、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升级。

创新供给与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转换发展动能

创新供给与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新旧动力转换的核心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问题。创新供给包含了“三大创新领域”,即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动能创新。

制度创新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处理好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供需错位”和“资源错配”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整落后产能、压缩低端产品,补齐环境短板,实现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径,对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供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硅谷科技创新成功的经验表明:现代科技产业化的“颠覆性”增长和“爆发性”发展的逻辑是“始于技术,源于市场,成于资本”。即美国资本市场云集着众多风险投资人,他们用敏锐的市场眼光,捕捉下一个带来科技变革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如微软(Microsoft)、苹果(Apple)、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特斯拉(Tesla)、优步(Uber)等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期都受资本市场的青睐而得以飞速发展。科技与金融的深度交互和融合,培育和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是激活消费、创造需求、引导市场的最重要的路径。

动能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中,加快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把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来。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创新、创业、创造潜力,催生了颠覆性新技术,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因此,应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打造培育创新动能,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动力强劲的发展新引擎。

绿色低碳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取向

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中国社会和百姓的最大需求和期许,资源环境的强约束也直接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取向。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绿色发展导向,形成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满足人类需求无限性与资源、环境、生态供给可持续性中寻求最优最佳配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最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绿色低碳产业上有作为、有发展:

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实现了传统汽车工业的低碳革命和绿色转型,以减轻城市雾霾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早、起点高,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应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关注的领域。

发挥中国高铁的技术优势,实现互联互通。今年春运期间,仅高铁承担的出行人数就达3.03亿人次。高铁是容量大、速度快、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和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的有效载体,它能压缩传统汽车的使用规模,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与之相应的地铁也是大众化的低碳交通工具,但这方面的供给仍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和产业。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发挥中国核电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核电,用清洁、低碳、绿色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加大新能源供给侧的改革力度,消除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开发的技术障碍和制度障碍,积极推行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新能源)占比15%的目标。

发展绿色制造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重视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形成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实现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发展信息经济产业。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提升和转型,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互联网+”行动计划能大幅提高市场要素的配置效率,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智慧低碳城市建设中大有可为。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过去是“吃饱”,现在是“吃好”,供给侧已发生许多新变化,要求绿色生态农产品的供给呼声更强烈。生态环境好、重视绿色生态农业成为一种优势、一种品牌、一种价值,这也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增强预见性,找准出击点,把握平衡度。尽管改革千头万绪、路径千变万化、目标千差万别,但是必须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创业为载体,破解生态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供需结构性供给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