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表达*——基于教育文化心理的培育

2016-02-14 09:45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表达*——基于教育文化心理的培育

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只有让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的心理,并以文化的形式存在,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心理学视角研究了核心价值观文化呈现与转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培育方式,为进一步深化探索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转化,重点研究了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

核心价值观;文化表达;文化心理;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从中西方人类文化精华中萃取的优秀价值内涵。十八大以来,核心价值观不再仅只是一个如何解读的问题,而是一个重点关注如何进入心灵,如何化为日常行为,成为人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问题,即如何成为人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核心是文化培育,目的是心理价值认同,方法是教育和潜移默化,方式是全社会集体行动。从而让正义的规则成为正道,通过教育,培育新的道德观念、新的文化心理、新的行为习惯,使之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从而达到改造旧习惯、转换新思维的目的。文化在塑造个体灵魂的同时建构着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在普及共同价值观念的同时塑造着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因此,从文化心理培育的角度,来研究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心理培育方式、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呈现与转化模式,尤其探索核心价值观在今天的学生、明天的公民的内心深处深层构建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前奏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后学术界广泛地开展了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这些研究着重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凝练、发展条件、作用功能、理论基础、文化渊源、价值地位,以及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等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此后,我国全面进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学习、教育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阶段。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特别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要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阶段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既有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如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研究”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涵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哲学内涵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内涵》,后者提出积极、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拓展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辨析,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更多的研究将集中点落脚在关于如何深化学习、教育方面。这些研究仍然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其一,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学校中如何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等。其二,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如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文化基因、我国传统哲学中有关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等。其三,有关宣传、教育、学习载体的探索。如平台建设、微文化、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校训以及理论资源与方法论,方式、方法、路径、渠道、形式等,丰富多彩。其四,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重中之重》、《以文化之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有关东西方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等等。此外,以解读的方式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基本的普及式的传播依然是重点,《增强认知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析》、《从价值哲学到生活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意蕴》、《大众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均是这方面的成果。

总体而言,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探索是全面、深刻和丰富多彩的,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到制度到行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分渗透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我们会发现他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熏陶”,且要“润物细无声”,做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我们也发现此前对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在这方面的明显不足,或者缺失。这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且需要付诸实践、努力探求的。

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文化心理探索

文化心理是一个文化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学界一般把它定义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取向”,也即是归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以文化为中心,强调文化的作用。文化心理学是研究文化传统与社会活动的调整、表达、传递以及渗透与影响人类心理生活方式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整合的机制,涉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理和文化、个人与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1]。研究范畴包括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探索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灵魂深处来积淀、生长“新的种子”。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这一深层渗透的视角被忽视。

(一)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呈现与转化

二十四字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表述、是旨归、是目标也是要求,二十四字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努力。二十四字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直接关系到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效果。因此,研究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态,优选呈现内容,是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态既要契合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又要引领文化发展,构筑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融合人类文化精华的文化新形态。为此,需要解决三个层次的文化表达:文化媒介的外在表达、符号故事的内在表达、文化心理的精神表达。

1.文化媒介的外在表达

媒介是事物或人发生关系的工具,是关系的表象存在。文化媒介以文字、图像、声音或物体等视觉、听觉、触觉关联对象呈现,显性为外在的文化载体。核心价值观借助文化媒介,诸如报纸杂志、图书、影视广播、网络文化以及橱窗、墙饰之类常规大众传播工具,还诸如文艺演出、各类活动、会议报告、实物文化等针对性传播工具,开展广泛的有形表达,将核心价值观物化为大众可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载体,达到建构大众价值心理的社会功效,达到促进文化价值理解、沟通、接纳、传播、留存,及至产生文化规约、文化信守的作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视听媒介、数字媒介具有强势功力,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和强力推手,因此,将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有助于创建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表达形态,助推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心里的形成,并为大众对价值观的有效选择提供直通的便利途径。

2.符号故事的内在表达

价值理念的内化,首先是一个由思想到编码再释放的心理过程,而编码环节即是寻求最佳表达方式的环节。它需要从抽象的表达,转化为受体亲和的可溶性信息,既要它便于译码,又要它乐于译码。因此,找到核心价值观有效的受众接受载体,是引导内化的先行条件,也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活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承故事血脉相连,生动感人。故事的融入,使价值观的理性目标变得成为真实的、生动的、具体的、活化的东西,并以简单的、直观的可接受方式冲击大众的心理阀门。故事符号是价值的感情体验要素,在接纳上情感的渲染优于理性的解读,共情是故事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有效的故事符号,是价值观表达的功夫所在。

3.文化心理的精神表达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组织、族群、民族、国家或者区域的文化传统、心理意识思维方式、行为表现的浓缩或者凝练,并沉着于人们的心理,表现于行为习惯之中,是文化与心理的集中精神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它统领、引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则是价值观存在的实体,是价值观呈现于人的表现形式;心理是价值观存在的宿主,一切价值取向和文化表现最终都要落到人的心理上,都要在人的心理上引起反映。核心价值观影响着文化内容的选择,充当着文化选择的心理裁判。

(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心理培育方式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总结,其概念化的表达方式难于被普通大众所深入理解、把握,因此,将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动化,并使之为大众所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简于实行,并与其已有的心理文化相融合,达到改造、重塑其文化心理的效果,需要探索一个适效的培育方式、路径。

1.探索合乎传统文化心理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大众的心理,勤劳、刻苦、朴素、坚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同时,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和频繁的战争磨难中,受压迫、受屈辱,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忍耐力、承受力和宽容精神,“礼之用,和为贵”,“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则将炎黄子孙牢牢地维系在伦理的秩序之中,以“孝”为核心形成不可动摇的人伦秩序,构建了中国式的伦理道德规范,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姻亲关系的网络,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感的民族。此外,历代思想家和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广泛宣扬的传统思想、习俗、礼仪也深深浸润着民众的文化心理。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进取性。因此,探索合乎传统文化心理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优选、生成与升华,是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奠定深层的心理根源与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

2.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

五千年的文化,丰厚、悠久,积淀于民众的心理底层,渗透于潜意识之中,活化于言行与喜怒哀乐,并以习俗、情感、习惯、语言等形式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精粹与糟粕俱存、先进与庸俗杂糅。研究传统文化心理特征,发扬优秀,摒弃糟粕,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的放矢,倍增成效。一方面,长期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君权神授,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和男尊女卑,“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唯专制是举,使平等与法制精神丧失;并将三纲五常的伦理之道超越于法制之上,“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始终笼罩在国人的社会心理中,人们对于自己国民的身份认同,对于国家归属感与责任感被扭曲为对于政治权力的迷信、血亲家族的依赖”[2],从而丧失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这种文化环境的长期熏染,使大众在精神上对独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现代公民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本文化,强调明德、至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形成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强调和为贵,重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谋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的社会关系;养成重实际和理性,尚节俭和朴实,刚健自信,积极入世,义利、进取的精神。只有在理清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心理特征之后,才能找到有效的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3.探索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路径

从生活哲学层面,探索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途径。无形的文化心理培育源于有形的文化教育载体的潜移默化。从信仰的视角,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如佛教、伊斯兰教,甚至是我国儒家,无不有其可歌可颂、可经可典的价值观承载形态,简约而深厚,以个体能自觉接受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大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研究现有各种工具载体的基础上,探索核心价值观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机理,使理论得以活化。探索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经典化、培育的生活化。

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转化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累过程,价值的接纳与认同遵从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的心理认知规律,因此核心价值观在今天的学生、明天的社会公民的内心深处的深层构建,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以平等为基础的人的解放,发展个性的智能,并让全体成员养成信守旨在使人类延续、发展及和谐的人类活动的共同规则的习惯”。为达此目的,需探索有效督导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实现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转化。

(一)学校文化心理培育对核心价值培养的影响

文化心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历史文化条件下社会心理行为的稳定的综合表现。“文化心理学强调文化与人的相互建构关系,认为人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无法分割也无法扯裂,文化心理学就是要理解文化与人的相互建构过程。”[3]文化传统影响着人们社会心理的形成,人的心理过程在文化的形成成熟,而文化往往又是群体心理的集中表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学校是当代人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场所。“儿童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心理习性、思想态度,养成一种新的习惯。”[4]儿童从一个纯白的新生命成长为一个写满社会意识、思想、习俗等信息的文化新人,这一系列的工作是由学校来完成的,是学校的使命。学校教育以文化心理变革的方式重塑新人,同时也是在重构社会规则,重建社会文化。学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文化心理培育对核心价值观构建、立德树人、现代公民文化心理的形成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心理行为决定着学生对文化意义的获取与解释,对价值理念的选择与认同,最后以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价值观培育,不仅仅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更是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的变换与更新。教育是不断的生长,身心生长、知识能力生长、品质生长,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非单纯的德育或学科教育可以达目的。因此,探索现代公民在学校教育中核心价值的文化心理培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需要整合中小学公民、社会、语文、校本课程及各类活动;在高等学校则需要整合公共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价值理念。首先是学校教育中文化心理培育的呈现方式,必须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探索一种活的、生动的、学习者乐于接受的适合现代生活的方式。其次是要全面规划渗透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使核心价值观课程化。新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品德教育的核心地位,立德树人,并将校本文化、地方文化融入课程之中,从而形成符合核心价值培育的正确的内容体系、表达形式和评价方法,使学生在人生成长、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培养的过程,自然而然地积淀正确的文化取向。第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核心价值观和现实生活接轨,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潜意识地将价值观教育落实到课外活动、课外教育之中去,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将价值观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中。第四是要融入积极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环境、校园管理、课外活动等隐性活动中,学校通过构建校训、校歌、校园标识、学校历史文化故事、学生社团活动等“软”环境,人文景观、优秀校友展厅、优秀作品展示、文化场馆和设施等“硬”环境,论坛、qq、博客、微博、虚拟空间等网络环境,优化新媒体网络,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环境。通过这些文化建设引导、凝聚、规范,使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形式最终成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

[1]百度百科.文化心理学.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RVs9iym0Fl7Bya1J0oSI5VTiERmx76MmBmqiOJSZyRXoFb1cc7QbX-aoZ6gi6wEZf5dQ7GH7Dn92U0g-0DtytoGHSCou4-Q6UNJwymfqkHG/2016-07-29.

[2]李明蔚.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大学生公民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7):151-154.

[3]田浩,刘钊.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心理学文化意识的拓展[J].西北师大学报,2007(5):58-62.

[4]邱旭光,邓叶丽.改造文化心理:变更社会潜规则的教育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61-62.

(责任编辑:邱开金)

On the Cultural Expression of Core Values--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Psychology

QIU Xu-guang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Only by rooting in the people's psychology and existing in the form of culture,can core values"internalize as the spiritual pursuit and externalize as a conscious action".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the paper makes studies on the basic content of cultural prese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sychology.In order to mak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in the 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it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ultivating path and method of the core values in school education.

core values;cultural expression;cultural psychology;cultivation

G641

A

1672-0105(2016)03-0062-05

10.3969/j.issn.1672-0105.2016.03.014

2016-07-28

2015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表达——基于教育文化心理的培育”(15NDJC282YBM)

邱旭光,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文化。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