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亦情缘

2016-02-15 15:29杨守东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谋面报刊杂志亦师亦友

杨守东

开栏话:在自治区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的关心支持下,《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已走过58年的不平凡岁月。为了回顾刊物发展历程,总结办刊经验,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促进学刊用刊,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开设“我与党的教育”专栏,欢迎大家投稿,讲述自己与“党的教育”的过往情缘和难忘故事。与一本期刊长期为友,是需要缘分的。

我与“党的教育”的渊源,比我的工龄要早大概七八年时间。从偶遇时的爱不释手,到如今的工作必备,她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在20多年的光景里助我成长、携手同行,甚至影响着我的人生走向,使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充盈着温暖与感激。

第一次见到“党的教育”,是在已离休赋闲的大爷家,那时候我刚上初中。父亲是一名农村党员,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家庭一样,给孩子们交学费尚有困难,更别说自费订阅报刊杂志了。所以在那“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年龄,见到一本好书便会如获至宝,信手一翻就会爱不释手。

1999年,我到乡镇政府做行政秘书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报刊杂志。因童年记忆里与“党的教育”有着深刻的一面之缘,所以有种久别重逢之感,对“党的教育”格外关注。在交通通讯都不十分发达的当时,是“党的教育”这样的党刊使我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偏远的基层乡镇看日新月异的国家、看勃勃生机的民族、看变化多彩的世界。

一个人的知识积淀靠不停地学习、不停地积累,最终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党的教育”的陪伴下,我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偶尔能够在《赤峰日报》《宁城报》等地方报刊发表一些“豆腐块”,籍籍无名的我,也渐渐被组织人事部门所耳闻。从而使我由一个只具备高中学历、农民考录的公务员,幸运地被调到县委机关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教育”铺就了我的成长之路,引领我幸福成长。杂志对我的影响和熏陶,使我受益终生,是我修身律己、相伴终身的朋友。

2008年,我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部机关对党刊学用工作十分重视,人手一份《实践》党的教育版,几乎每期都是从头看到尾。作为多年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孜孜以求,认真揣摩各个栏目的特点,并尝试为她撰写一些稿件。在编辑老师们的帮助下,先后发表了《半个世纪的婆媳深情》《二十一个孤儿一个家》《和谐中京处处春》《平凡中蕴含的道德力量》《党群联动为万亩林区筑牢“防火墙”》《牛状元带富奶牛村》《婆婆骂了我三十年,我仍要孝敬她一辈子》《为了党旗下的誓言》《所有梦想都开花》《“绿色银行”里的“红色玫瑰”》等稿件。

我所报道的典型人物,不仅成为我的知己朋友,而且通过“党的教育”,也让他们声名远播。比如,我撰写的《二十一个孤儿一个家》的主人公温海全被评选为“第三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半个世纪的婆媳深情》主人公陈香兰、《婆婆骂了我三十年,我仍要孝敬她一辈子》主人公徐淑英都被评为宁城县孝老爱亲模范。因为《平凡中蕴含的道德力量》一文,我也被赤峰市委宣传部授予“对外宣传赤峰二等奖”。

亦师亦友亦情缘。多年来,我得到编辑部老师们的深切关怀与厚爱,那些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莫大的鞭策。虽未曾谋面,但一直心存感激;虽从未提起,但永远不会忘记,并且注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香。正如普希金的诗:一切都将过去,l:JJ都将成为美好。

如今的“党的教育”,经过不断改版创新,特色更加鲜明,版面更加灵活,可读性更强,我将继续关注这本与自己有着割舍不断情缘的刊物,祝福她的明天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谋面报刊杂志亦师亦友
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的几点体会
信息时代的报刊杂志管理初探
毕加索&达利:亦师亦友亦对手
园废年深竹不生
启思开智 亦师亦友——恭祝《人大建设》创刊25周年
项子建
“丝路画意——亦师亦友”第六届海上画家联展开幕
永远的遗憾——深切怀念不曾谋面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