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居留肇庆地区诗文述略

2016-02-15 04:15康庄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德清梦游肇庆

憨山德清居留肇庆地区诗文述略

明末高僧憨山德清被贬广东期间多次往返端州(肇庆),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诗文。这些诗文足以补充当前憨山德清研究中关于他遇赦后再遭诬陷、但语焉不详的文献环节,也客观地反映了晚明肇庆地区的宗教人文面貌,为研究晚明时期岭南佛教供了资料遗存。

憨山德清;肇庆;诗文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末高僧憨山德清(1546—1623)遭诬陷私创寺院罪,遣戍广东。其行迹遍布韶州、雷州、广州、端州(今肇庆)等地,最终圆寂于曹溪,今有《憨山大师梦游集》[1]传世。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遇赦重返曹溪的憨山德清为重修南华寺大殿,亲赴端州采运大木,历时一年。后为奸僧诬告贪污,致使六十四岁的憨山德清再遭诬陷,“复大病几死”[1]843。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憨山德清返回肇庆鼎湖山,养病修行的同时等候被诬案的了结。“时诸士子,相依请益,述大学决疑”[1]843,一时禅风大盛。憨山德清居留端州,主要集中在他再遭诬陷案的前后,关于肇庆的诗文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时期。此外,憨山德清流放岭南期间还写下多篇关涉肇庆的诗文,内容包括地方名物、风景揽胜、山居修行与士林交互,这些皆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遭遇诬陷案之前(1608年—1609年),憨山德清到肇庆采购木材,写下了《端州宝月台记》《梦游端溪记》两篇鸿文。与之相关的诗文有《端州寿冯元成使君》《得包公砚书心经跋》《试端砚三首》等。遭遇诬陷案之后(1611年),憨山德清回到肇庆鼎湖山,著《鼎湖山居》《丁右武王惟吾同游星岩诸胜未还赋怀》《自赞》《山居》等诗,与之相关的诗文有《鼎湖山诗后序》《示本净贵禅人》等。憨山德清居留肇庆地区时所写下的诗文,记录了晚明时期肇庆地区的自然与文化遗迹,反映了晚明岭南僧人与士绅交游炽烈的事实,为研究晚明时期岭南肇庆府地区的宗教人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遗存,也足以补充目前憨山德清研究中关于他遇赦后再度被诬、但语焉不详的文献环节。

在明末三大高僧中,憨山德清的创作最为丰硕,个人文学造诣也是最高的。在钱谦益所编撰的《列朝诗集》中,收录憨山诗46首,紫柏诗11首,云栖诗1首[2]。在《憨山老人梦游集》中,憨山德清与士人交往唱和诗作有49首之多。题材关乎佛理参访,如《酬朱叔祥惠斑竹禅几》《寄冯开之太史索楞伽经序》;晚明诗社活动,如《绿槐社诸子过讯予时掩关未面而去示之以此》《留别湖东社中诸子二首》;贺寿酬答,如《端州寿冯元成使君》《寿觉休缪居士》;书画讨论,如《观侯生画山水歌》《董太史玄宰写山图赠予之雷阳赋答》等,可见憨山德清终生以文字为因缘,借文字说禅,与士大夫阶层交往密切。他居留肇庆期间的诗文,也能反映出晚明时期士大夫大规模向东南地区转移、与禅宗禅僧之间交往频繁紧密的这一历史现象。

万历三十六年仲夏(1608年),二度入主曹溪的憨山德清前往端州采购大木、修建曹溪大殿,当时广东布政司岭西道的官员冯时可在重修大殿资金筹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冯时可(约1546—1621),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人。他任职的广东布政司岭西道自明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在肇庆府设行署,统辖区域包括现在的肇庆、高要、新兴、四会、阳春、阳江及德庆等地区。《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载:

议修曹溪大殿。春二月,冯元成公任岭西道,因访予入山宿。夜梦大士现身有感,诘朝殿礼佛。至大士前见两栋摧朽,惊谓予曰:“何不修此?”予曰:“工大费多,力不及耳。”问费几何,予应以若干。公曰:“无难也,吾试为之。”归白制府戴公,公曰:“殆哉!见孺子将入井,必葡匐往救之。况佛菩萨?处此危地,不动心非人也。”乃诘所费,即以予言告。公曰:“犹未也。”即属南韶道往勘估计,且令请予面议。予往见之,公慨然欲独为鼎建。予告曰:“若劳公家之费,恐不便。苟依法门故事,请以募众为之。公属岭西道,为疏十二簿,三司道府,各置一扇,随意施捨,总会于府。解归于一,无庸归僧。如此,则不劳而易集。”公从之。不期月,而集将千金。[1]843

憨山德清在肇庆期间,曾作《端州寿冯元成使君》[1]796为冯时可贺寿,其诗曰:“廊庙江湖向各天,相逢岂是此生缘。居官善用慈悲行,应世安心自在禅。止有禄金堪布地,更无尘迹可随眠。昙花一现三千岁,今喜重开北斗边。”其中“居官善用慈悲行,应世安心自在禅”,正是对冯时可以官僚身份护法的赞誉。而“廊庙江湖向各天,相逢岂是此生缘”,可见明末岭南地区官吏与禅僧之间交往紧密。这正好可以与憨山德清被贬广东后,“囚服见大将军,将军为释缚,款斋食”[1]840的记录相互印证,其思想学说已经渗透并参与到晚明官场和政治生活中来了[3]。

对于憨山德清而言,当时岭南行政中心所在地肇庆府并不陌生。早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憨山德清初振曹溪祖庭的时候,就曾因流棍霸占寺基、骗害寺僧,而“是年十二月,复走端州。谒制台大司马戴公,请令以驱逐之。”[1]811时隔八年,当憨山德清为再振曹溪、重修大殿而亲至端州采购大木时,他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采购大木材的任务也“乃别委官采办”,而他自己则“留修宝月台”,并作《端州宝月台记》[1]633。文以赋体写就,追溯宝月台名字由来,“郡北百五十步,为宝月台。平地突起,高二丈,周一里许,望之如台。是则天成,非人为也,不知命名之始。……按形察理,则回龙顾祖,转望七星,志称斯台。平阳突起,非若骊龙颔下之珠乎?意取明月之珠,为世至宝,故名宝月。”描述建筑规制,“台殿之中楹,造白衣大士像。……后建阁五楹,前列钟鼓二楼。盖取形圆象月,势高若台。”又极力盛赞其中建造的佛像足以“上祝圣寿,下福斯民。忠孝节义,乘时而兴起者,实冯大士之灵也。”并将佛教崇拜与国家意识融合,“若夫奠斯士以镇华夷,布慈风以翊皇度,诚万世无穷之利。”《端州宝月台记》具有比较鲜明的士大夫文学特质,融儒学与佛学于一文,表现出憨山德清以禅理通论禅、教、净三要,诠释儒、道的禅学世俗化特征。

憨山德清一生致力于三教合一,以佛释儒、以佛解庄,借文字谈心说性,又保留了禅宗离相、离念的思维方式。道家方面以《观老庄影响论》《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传世。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憨山德清“自端江运木回,阻风于羚羊峡。游端溪,有《梦游端溪记》。”[1]843《梦游端溪记》是一篇从文本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有鲜明的道家《庄子》色彩的文章。其文1 500余字,讲述运木船因风受阻羚羊峡,假托梦游端溪一事,其中多段行文可与《庄子》原文章节对读。如“时当溽暑,霖雨大作,江水泛涨。两涘诸涯,不辨牛马。于是乘流放舟,下羚羊之峡”[1]634出自《庄子·秋水》;如“隐几假寐”“斯庄生所谓地籟者乎”出自《庄子·齐物论》;如“水浅舟大,胶不可上”“知其无用而宝之者,以其德合君子”“用不称职,名不及实”等,则出自《庄子·逍遥游》。此外,《梦游端溪记》与唐代诗人李白之道家神仙色彩鲜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文本结构上颇多暗合之处。二者皆以“梦游”为名,以入梦开始游览,又以梦觉终结游览。其中“忽疾雷破山,蘧然惊觉,顿失向来之所有”之句与“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之句在文本结构中的位置与意思,颇为类似。不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潇洒脱俗,高举世外,归于道。《梦游端溪记》结尾“推篷太息,四顾万山。烟笼云幕,群峰插天。森然若戟,榜徨踌蹰。鱼踪鸟迹,恐尚奇者,欲谭辞丧,不可得而忆焉。遂托之于笔”,泯灭差异,心迹相忘,归于佛。

憨山德清对李白道家飘逸高举诗风的效仿,在其他诗作中也有表现。如“一派黄河水,遥从天上来。滔滔东入海,借问几时回”[1]799(《寄蒲坂襄垣震崧二宗侯三首》),再如“飞上华顶峰,忽听天鸡呌。遥望蓬莱山,掀髯发长啸”[1]799(《梦游天台二首》),颇似李太白豪纵放逸的美学风格。其门人编撰辑录的《憨山老人梦游全集》,特以“梦游”二字名之,一方面是因为憨山德清认为人在成佛前都是在梦中,因而在《梦游诗集自序》中说,“集称梦游,何取哉?曰:三界梦宅,浮生如梦。逆顺苦乐,荣枯得失,乃梦中事时。其言也,乃纪梦中游历之境。”[1]786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反映了明末三大家教禅并重、三教合一的主张[4]。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憨山德清因受僧人诬陷贪污,不得不“讼于按院,淮行司理,予是时即飘然出山听理。”[1]843此年秋初,他曾与来访的成都慈善寺长老义天孝公同至端州,“登宝月台,纳凉旬月”[1]696(《题书法华经歌后》)。此后“船居於芙蓉江上者二年”,“复大病几死”[1]843。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官司查明,六十六岁的憨山德清才由长春庵返回肇庆,“春三月,居端州鼎湖山养疴。初奉赦,候题。向无按院覆命,故延至今。”[1]843在这里,他受到士大夫文人的追崇,“相依请益,述大学决疑”,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

他曾作诗,将自己在鼎湖山的生活比作契合心机的高峰,而看淡在曹溪经历的诬陷风波。“形似片云,太虚不住。来去无心,随风一度。坐鼎湖之高峰,笑曹溪之露柱。任他苦海波翻,自信肝肠铁铸。回看火宅炎蒸,何似白云深处。”[1]721又有诗句为证:“感荷君恩复放还,一条性命拾得。翻身直上万峰头,昼夜打眠无闲歇。众魔心空,诸佛耳热。时人若问个中机,鼎湖山上云长白。”[1]720这组《自赞》诗31首,可信为憨山德清居于鼎湖山养病时所作。诗中既有遭遇劫难的回忆与历尽劫难后的淡然,如“七十年来,梦游人世。随身丛林,空花佛事。不顾危亡,全无避忌。一朝触犯龙颜,拶得虚空粉碎。掷向万里炎荒,依旧逢场作戏。只至弓折箭尽,那时方才歇气。而今正眼看来,落得一觉熟睡”[1]722;也有大丈夫气概的自信与不屈精神,如“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崖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1]722最终归于对本心的静默观照,“本来面目,从何处来、向毫端出,水澄月照面,云开山露骨。要知渊默雷声,大似响传空谷。有人若问西来的意,但向伊道即心即佛。”[1]722心迹两忘,百川一味,“以禅宗离念离相的直觉思维,直觉体念方式来泯灭一切对立和差异。”[5]

憨山德清对肇庆鼎湖山,早在他第一次入主曹溪之前就怀有倾慕之情。他曾在《鼎湖山诗后序》中说,“余少能读书时,则知有苍、梧之野,鼎湖乘龙之故事。”[1]608对于鼎湖山白云寺与志常禅师隐于鼎湖终老的典故,他也是非常熟悉。因此当他听闻门人宝贵本净有志“隐于鼎湖”,而“惊喜不已”。在得知鼎湖山白云寺久已荒废后,他又给予宝贵本净鼓励,“余因力赞贵公以居之,且嘱其死心定志,以尽生平”,并且宣称“若果,余当休老焉。”憨山德清不只是表达自己对鼎湖山的倾慕之情,他还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亲自去到鼎湖山,“余入山,礼常公塔。乃为贵公作经始计,定其规模。务在妥神灵以藏修足矣。不期年,而三宝重成。佛像庄严,焕然光奕。余喜而嘉之。”可以说,近代鼎湖山的佛教格局与建筑规制,基本是由憨山德清大师确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当鼎湖山佛教日益昌盛,憨山德清也与宝贵本净定下了来年鼎湖山结夏之盟时,适逢真可坐妖书案下狱,憨山德清被牵连,被迫遣返雷州。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试图延期,以求前往鼎湖山,“遂维舟江浒,且冀避暑山中”,但最终只能“怅望云山眉睫间,不能一至。”因此作《鼎湖山诗后序》以表怅惘之情,并期许“异日者,傥天假之缘,吾当为公竖窣堵波于荒榛草莽中也。”今《鼎湖山诗》5首不存。

因此,历经劫难的憨山德清得以返回鼎湖山山居养病,也正是了却了他之前的心愿。憨山德清曾寄《赠本净禅人结庵白云》给弟子宝贵本净,赞叹本净在鼎湖山中风景优美的修行生活,“独坐千峰里,慵披百衲衣。静听流水响,闲看白云蜚。”[1]732但当他自己最终来到鼎湖山中修行,其诗文中包含更多的,却是历劫之后的感慨与淡然,有《鼎湖山居》诗为证:“历尽风波总是非,此心久已习忘机。翻身直入千峰里,坐看闲云白昼飞。”[1]737此外,《梦游诗集》下卷的《山居示众》[1]73225首,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与《鼎湖山居》脱略相似,可信为憨山德清居于鼎湖山时所作。其中“净土唯心现,莲花性地香。目前常不昧,即此是西方”与“万法唯心造,千途一念差。不知未起处,苦海正无涯”等诗作,反映了憨山德清晚年复归唯心净土,主张“心净土亦净”[1]473(《示优婆塞结念佛社》)的禅净双修学术思想,也是晚明“由于中央政府的腐败,使得人民体会到生命财产的没有保障,故以佛教的因果观来解释他们的命运,并且求于此身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6]之社会心态的体现。

憨山德清《梦游集》中还有多篇诗文与肇庆风物名胜有关。如有关七星岩的《丁右武王惟吾同游星岩诸胜未还赋怀》[1]796:“览胜探奇让谡邱,况逢箫史是同游。千山紧附双龙翼,万壑争趋一叶舟。洞里丹砂谁可觅,云中芝术几时收。莫看松下弹棋者,半局令人易白头。”再如有关端砚的《试端砚三首》[1]800,其中“君子爱佩玉,温润象其德。此石尤过之,所宝在翰墨”之句,以端砚譬喻品德,有儒佛一道之意;“词海万里流,笔峰千丈雪。尽向此中生,时时飞玉屑”,抒端砚助文采斐然,有文字参禅之意;“浩浩清江水,磊磊紫石山。谁知千古意,元在混茫间”,写端砚出自阔大天地,有人生境界自宏之意,也与《端溪梦游记》中关于端砚开采现场的记叙暗自相合。此外,《得包公砚书心经跋》一文中还记载了“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1]693这一地方传说。

综观憨山德清居留肇庆期间的诗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以一心贯穿儒、释、道三家的学术特征,也表现出他晚年复归唯心净土、主张禅净一致的禅学思想。这些诗文也真实地记录了晚明岭南地区禅林与士林的交游活动,是晚明禅宗世俗化、汉传佛教入世化转型的明证,具有宗教文献与文化文献的双重价值。

[1]憨山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M]//卍续藏经:第73卷.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3.

[2]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0.

[3]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7.

[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551.

[5]皮朝纲.憨山德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及其学术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69-76.

[6]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267.

Study on Hanshan Master’s Poetry Written in Zhaoqing

KANG Zhu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Hanshan Master was banished to Guangdong and had been to Duanzhou(Zhaoqing)many times,and wrote many poems.The poems record natural and cultural relics in Zhaoqing area,reflects the academic presentation of Buddhism in Lingnan area and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nks and intellectuals.Furthermore,the poems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evidences for study of historical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Zhaoqing area.

Hanshan Master;Zhaoqing;poetry

K825.15

A

1009-8445(2016)03-0049-04

(责任编辑:董 娟)

2015-12-10

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505)

康 庄(1977-),男,四川安岳人,肇庆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德清梦游肇庆
在梦游的象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明亮的眼睛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德清裸心堡
走路看脚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梦游
梦游东方
奇伟的肇庆(外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