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探索与争鸣”栏目的建设与成效

2016-02-15 06:21谭广鑫李寿荣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刊刊物学术期刊

■谭广鑫 李寿荣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学刊》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楼5楼 510631

按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传统,学者们向来重视学术探讨与商榷,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百家争鸣”的现象,近现代以来的体育学术研究也不例外[1]。《体育学刊》(以下简称本刊)自2001年设置“探索与争鸣”栏目以来,刊发了诸多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学等研究领域有影响的高质量论文,对于体育学科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近十年来,本刊依托“探索与争鸣”栏目的核心作者、读者开辟的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术网络论坛——体育在线,以及体育学术电子刊物——《体育网刊》,引领着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比较同类学术期刊,我国各知名体育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已形成自身特色,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人文社会学”栏目进入教育部名栏工程[2],《体育与科学》近3年来组织“专访”与“学术对话录”栏目[3]及学术工作坊相关活动的开展[4],在体育学术界获得广泛好评。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体育学刊》“探索与争鸣”栏目的建设与规划,探讨其成功经验及未来举措,对于凸显体育学术期刊特色和促进体育学术期刊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体育学刊》及“探索与争鸣”栏目历史沿革

《体育学刊》原名《体育学通讯》,由林笑峰教授于1987年创办,编辑部设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自刊物创建以来,第一代办刊人便重视引领体育学科发展,虽未专设探索与争鸣类栏目,但在每期开篇常有标新立异、引人思考的文章,刊物积极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体育概念大讨论”,为之后“探索与争鸣”栏目的创建奠定了基础。1994年刊物更名为《体育学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教学会体育研究分会主办,林笑峰教授担任主编,刊物增设“论坛”栏目,鼓励体育学术思想碰撞,关注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1999年起刊物由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杨文轩教授任主编,论文选题涉及探索与争鸣的文章,常以“卷首语”“专论”等栏目形式呈现。自2001年第1期第1篇文章《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中国体育体制和运转机制变革的研究》[5](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开始,“探索与争鸣”作为《体育学刊》的首个栏目,与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相伴15载,从未间断。

自首任主编林笑峰教授,到现任主编杨文轩教授,刊物一贯重视学术品位,追踪学术前沿,反映体育动态。“探索与争鸣”栏目秉持追踪体育研究前沿和热点,促进体育学术交流与碰撞,立足广东,放宽眼界,广采博纳,兼容并蓄,提高我国体育学研究水平和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服务的宗旨。自栏目设置以来,截止到2015年第6期,总设栏目期数98期,总发文量358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体育)》转载37篇,转载率达到10.3%。随着体育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的交叉渗透与不断发展,体育理论的发展空间极大拓展,编辑部改革传统的办刊模式,加强“探索与争鸣”栏目的约稿与组稿工作,就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展开讨论,突出原创性、探索性、可读性,奠定了《体育学刊》在学校体育和体育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

2 创办“探索与争鸣”栏目的措施与经验

(1)重视学校体育研究,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体育学术期刊,面对青少年体质迟迟难以提高的困局,“探索与争鸣”栏目刊发一系列的文章,关注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运动等议题,作者有的来自国家职能部门,如体卫艺司司长、处长,有的是全国知名高等院校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一线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他们为全国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建言献策,为国家制定《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针对刊物主编杨文轩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研究”(11&ZD150),“探索与争鸣”栏目已多次组织相关稿件展开讨论,希冀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2)倡导体育学术自由思想,使体育原理越辩越明

由于“体育”一词是外来语,融入我国需要长期的文化调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便热衷于体育原理相关议题的讨论。两代办刊人主张开门办刊、包容并蓄,倡导体育学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进而把“探索与争鸣”栏目办成体育原理相关议题成果的学术园地,大小体育观、真义体育观、人文体育观、体育概念讨论的相关文章均能在该栏目发表,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探索与争鸣”栏目十余年来的讨论,相关思辨与研究的成果加强了刊物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的体育学科专业建设,例如,作为体育专业研究生通用教材,主编杨文轩教授与前任副主编陈琦教授合著《体育原理》一书。

(3)创新约稿组稿工作,策划笔谈等讨论形式

在“探索与争鸣”栏目的组织形式创新方面,编辑部也打破原有的一篇文章、一位作者、一种观点的样式,形成一个主题、多位作者、观点交锋的笔谈讨论形式。自2011年开始,先后策划《“杨殷争辩”的思考:中国体育该往何处走》[6]《中国体育大型运动会多了还是少了》[7]《中国足球路在何方》[8]《体育与高考——体育在线学术论坛网友讨论摘登》[9]4次笔谈讨论,老中青作者可根据主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不仅起到了知名学者对年轻学者的传帮带作用,也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寻觅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路径。

“探索与争鸣”栏目建设一直密切关注体育学重大问题、疑难问题、热点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尝试改变以往来什么稿选什么稿发什么稿的被动局面,精心策划选题,定期组织笔谈讨论,积极邀约重大课题成果、知名学者前沿研究和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的核心成果,栏目刊发论文的整体评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借助网络平台,延伸交流空间与培养青年学者

编辑部以坚持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理念,从2006年开始,突破纸质栏目的局限,创办“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10年来积累了上亿次的浏览量,注册会员达三万五千余人,发帖十万余条。在网络出版过程中,本刊聘请的技术编辑运用大量业余时间与作者、读者心贴心交朋友,既精心维护与学术权威的长期合作,又特别注意发现和培养学术新秀,培育学者人脉,逐步形成忠诚度高的作者和读者群。依托网络出版的优势,定期举办网络发展论坛,与刊物和栏目发展同舟共济的领导、建设者、知名学者与和热心网友齐相聚、忆往事、畅未来。

借助已形成的倡导学术争鸣的办刊特色,网友对学理问题和社会热点进行广泛讨论,前者如体育本质探讨、武术发展取向、竞技运动异化、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等;后者则有刘翔退赛、阳光体育运动、中国足坛“假球黑哨”、体育学术不端现象等。而且,讨论不局限于对事件的简单描述和转载,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剖析事件背后的缘由,在体育学界影响深远。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5年,论坛三十余位版主、忠实网友在《体育学刊》发表论文275篇,占总发文量10.6%,“探索与争鸣”栏目1/3以上的稿源均来自于论坛的网友。

(5)开放办刊,积极探索栏目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综合院校背景,不仅依托历史悠久、名家云集的体育学科优势,还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专家共同探索体育学前沿问题,为栏目提供优质稿源。经过与两校沟通,“探索与争鸣”的名栏建设得到各方大力支持,学校领导不但在办刊经费、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担任编委会主任,亲自为栏目策划、撰稿。编辑部也曾邀请全国体育学科带头人,包括熊斗寅、卢元镇、谢琼桓等离退休知名学者,为栏目建设建言献策、撰写稿件。此外,本刊与全国体育院校、系部加强联系,组织学术研讨会,扩大刊物和栏目的学术影响。

3 “探索与争鸣”栏目的成效与社会反响

“探索与争鸣”栏目自开办到2015年底,发文总量达358篇。以近3年为例,2013年发文20篇,2014年发文19篇,2015年发文16篇。伴随“探索与争鸣”栏目发展历程,本刊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栏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

(1)栏目发文转载率位列前茅,刊物屡获佳绩,影响深远。截至2015年底,在“探索与争鸣”栏目总发文量的358篇文章中,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体育)》转载的文章就达37篇,转载率10.3%。刊物倡导学术争鸣的办刊经验被《新华书目报》报道(2012年12月20日A12版)[10]。本刊曾入选2013年、2014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评定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荣获2014年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获得2015年第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期刊的发行遍及海内外几千所大、中、小学,学术影响深远。

(2)文献计量学指标稳步提高,连续入选核心期刊阵营。依据2011—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体育学刊》的影响因子自2011年1.111,上升到2015年1.295。“探索与争鸣”栏目发表论文的高被引率,是刊物影响因子提升的重要保障,其中刘海元《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截至2015年底被引583次(CNKI数据),成为自2001年以来所有体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中,单篇被引率最高文献。刊物2000年入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2006年进入CSSCI引文索引(南京大学);2009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体育科学类“权威期刊”,至此成长为教育部主管的唯一一份被三家评价机构收录的体育科技期刊。

(3)自办网络出版平台,体育学界反响热烈。自2003年开始,编辑部逐步搭建“门户网站”“体育在线学术论坛”和“《体育网刊》网络电子刊物”三大平台,并于2008年启用网络在线投稿系统。卢元镇、胡小明、刘承宜、谭华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常登陆网络平台,与青年学子交流、解惑,忠实网友也为“探索与争鸣”栏目提供了大量优质稿源,促进栏目发展。通过谷歌检索“体育在线”,论坛排名长期稳居前三,与论坛不分伯仲的是人民网体育版和中央电视台的“体育在线”栏目[11]。为推动“探索与争鸣”栏目的发展,刊物有计划地组织了网络发展论坛,实现了引领学术潮流的办栏初衷,也为建设一支数量多、水平高的作者队伍,构建栏目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育学刊》“探索与争鸣”栏目接下来将积极申报教育部“名栏工程”项目规划,以申报“名栏工程”建设促进刊物和栏目发展,进一步精细打造“探索与争鸣”栏目,加大对这一品牌栏目的建设力度,认真策划选题,多出学术精品。同时,将以极大工作热忱思考《体育学刊》的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强化精品意识,建设编辑队伍,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1] 郑秀娟.争鸣栏目让学术期刊活起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87-888.

[2] 赵蕴,黄玉舫.打造《体育人文社会学》“名栏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6):5-8.

[3] 于德山.追寻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胡小明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3,34(2):15-21.

[4]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体育与科学》建立学术工作坊[EB/OL].(2015-05-28)[2016-08-30].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0528/c362661-27069454.html.

[5] 凌平.格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中国体育体制和运转机制变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1,8(1):1-4.

[6] 熊斗寅,张洪潭,金汕,等.“杨殷争辩”的思考:中国体育该往何处去[J].体育学刊,2001,18(1):1-7.

[7] 卢元镇,金汕,易剑东,等.中国体育大型运动会多了还是少了[J].体育学刊,2012,19(1):1-19.

[8] 熊斗寅,赵恒志,谭刚,等.中国足球路在何方[J].体育学刊,2012,19(3):1-12.

[9] 唐炎,李传奇,赵岷,等.体育与高考——体育在线学术论坛网友讨论摘登[J].体育学刊,2013,20(2):1-8.

[10] 谭广鑫.自建网络平台创新约稿工作[N].新华书目报,2012-12-20(A12).

[11] 郑植友,谭广鑫,王蔚良.体育学刊网络发展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2):14-19.

猜你喜欢
学刊刊物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刊物贺词
《北斗语言学刊》简介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系列刊物介绍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