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惰性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6-02-15 13:41吴津岑子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惰性网络时代思维

◆吴津岑子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惰性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吴津岑子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网络时代知识共享和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学习依赖、思维惰性等不良现象。本文在展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形态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思维惰性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 思维惰性 思维品质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的表现形态

思维惰性,简单说来即思维不活跃、不积极,具有单一性、呆滞性、保守性,其实质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信号的回避或者抗拒。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发展,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各个网站迅速获得,从而使大学生忽略了自身的阅读、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一现象极大制约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发展,呈现出特有的思维惰性现象,表现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引起的成绩下滑,害怕思考,缺乏面对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意志力薄弱等不良现象。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维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功利化

目前大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知识常常与就业、择业紧密相关,学习的功利化现象明显。为了满意择业、顺利就业,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大学生学习偏好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过分强调价值标准的功利性,认为“有用即是真理”;过度关注自身物质利益,注重实际的实惠;而对自己目前需要以外的知识视而不见,学习知识不够全面、广泛,忽视了对个人文化修养的综合提升。

(二)碎片化

在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以“便捷化”“碎片化”“跨时空”“微观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更便捷、更高效,地点、时间也不受限制。网络在线教育,微学习课程也拥有与这些相类似的特点,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趋势,大学生学习也突出地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三)快餐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追求便捷,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校园。科技手段不断进步和图书数字化的普及,电子阅读等网络阅读方式凭借便捷、高效、即时等特点,获得众多大学生的青睐。由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以及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便捷,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但却不能深入的进行思考,思维呈现浮躁化、表面化。

(四)符号化

大学生实践经验有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多是即成体系的知识,而不是在直接实践基础上总结获得。在学习知识之后,大学生没有将理论知识转化吸收,常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主要表现为思想僵化,照搬定义、公式,生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及时吸收转化为自身掌握。

(五)公式化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呈现出公式化、程序化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方式的公式化。在遇到问题时,大学生多借助互联网进行搜索,思考学习方式呈现简单直接的公式化。另一方面表现为过程的公式化。思维路径上,大学生容易从掌握的既定理论逻辑、知识点出发,限制于条条框框中,而缺乏创造力。

(六)盲目化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稳定,控制力、独立性、分辨力都不够强,网络时代中易受到情感和行为影响,丧失独立性、自主性,同时为避免因独立创新带来的失败代价,大学生则容易选择表现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等较安全、大众化的顺从方式,这就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互联网的巨大规模和巨大的搜索功能,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丰富的信息洪流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方向感,陷入盲目中。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惰性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思维惰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受传统思维左右、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认知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外,网路对大学生思维影响深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予思维创新以许多便利条件和机会,也给予思维惰性带来了机遇,具体影响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信息大爆炸,过量的信息致使思维倦怠

伴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形式。网络联系的便捷化、快速化、跨时空,不但使地球真正成为了“地球村”,而且通过它的低成本、普及化,使网络信息存储、传播、获取的成本降到最低。在这样大众文化狂欢的时代,网络信息的爆炸性过剩也相伴到来。过剩的网络信息却成为人们思考的阻碍,使大学生淹没在浩瀚的信息中,为大学生选择信息增加了负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加工、提炼,这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时,过剩的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心理负担,过多的信息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心理疲惫、思维倦怠、注意力分散,逐渐形成思维惰性。

(二)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污染制约着思维创新

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方式的创新化、现代化、便捷化,使网络信息极大丰富,同时提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效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人们的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同时也使人们的注意力不断缩小。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直接搜索获得,而又无暇去考证信息的真伪,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这其中不乏网络信息垃圾,如虚假信息、黄色信息、计算机病毒等。这些网络垃圾信息缺乏有效管控,清理难度较大,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认知情绪,制约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使大学生容易陷入思维惰性漩涡中,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公害。

(三)网络依赖引发网络认知懈怠,思维模式狭隘

日趋便捷的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学习资料、娱乐交流、购物求职等日常活动,智能手机、电脑等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新颖、丰富的网络世界,丰富了大学生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弱,没有形成独立成熟的辨别意识,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网络依赖行为,一般指没有节制、没有理由,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持续使用网络,影响学习工作、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同时在远离网络时,出现情绪烦躁和网络焦虑的行为。网络依赖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阻碍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使大学生盲目、麻木接受网络信息,而没有进行思维刺激、推理,这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认知僵化懈怠、思维模式狭隘。

(四)网络群体文化影响,盲目从众强化思维惰性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现象,或称为从众行为。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群体已活跃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体。因其特有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大学生网络群体拥有自身特有的群体文化。大学生因其控制力、独立性、分辨力都不够高,在同伴群体中容易受到情感和行为影响,容易受到群里心理和群体压力的影响,从而丧失独立性、自主性。此外,为避免因独立创新带来的失败代价,大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盲目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等较安全、大众化的顺从方式,进一步强化思维惰性。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惰性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综合信息素养,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信息管理、文献检索类的高校课程,提高大学生信息搜索、筛选能力,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甄别信息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吸纳知识,为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奠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训练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客观的、全面的、创造的思维,树立科学精神,帮助大学生建立面向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发思维热情

和谐融洽的学习情感,不仅包括学习的兴趣、动机、热情,更包括学习的愉快、美的享受、爱等丰富的内心感受,能产生良好的师生共鸣效应,能够顺利圆满完成教学既定目标。一方面,高校教学应重视教学的情感沟通。教师了解、尊重大学生,及时肯定进步、情感沟通,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另一方面,重视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实现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大学生主动而富有成效地学习。

(三)增强大学生学习耐挫力,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的体现。一方面,组织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开展校园压力疏导,及时消除大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烦恼;另一方面,开设素质拓展教育活动,以生动活泼、趣味独特户外活动,增进大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引导大学生合理调适、疏导学习的消极心理,增强大学生提高面对学习困难的耐挫力,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单一思维转向发散式思维

一方面,合理增强外部动机。从学校的考评体系着手,合理设置奖励标准,将激励落到细处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可能。另一方面,综合调动内部动机。教师依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引导性教学,设立“导学”提纲,给大学生带来新鲜感、目标性,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使其主动进入学习角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积极的奖励措施和考核标准,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单一思维向发散式思维转变。

(五)科学设置大学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性思维

首先,优化课程设置。坚持统一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在满足教育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弹性,让大学生有自我管理的合理空间。其次,实行自主的学习制度。最后,开展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同时做好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创新思维。

[1]华冰,网络信息污染综述[J].人电脑开发与应用究,2009,(07).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杨.论信息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2).

[4]朱世昌.思维情性归因分析及纠正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06).

猜你喜欢
惰性网络时代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基于惰性基质燃料PWR嬗变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