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

2016-02-15 13:41陈建新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太史断句虚词

◆陈建新

(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学)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

◆陈建新

(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学)

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高考必考题型,在复习当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尤为重要。

把握原则 掌握方法 联系语境

文言文断句即传统之“句读”功夫,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随着高考中文言文比重增大而不断增加,它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综合的文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常见的命题形式,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在具体的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呢?

一、把握断句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见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接着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直至断开全段为止,最后可以加上正确的标点。

例如,对这段话的断句训练:“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资治通鉴》

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段话进行仔细诵读,了解文意,分出层次,本文讲的是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为她物色丈夫的事情。大致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微观”湖阳公主的心意,了解她所心仪的对象。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在基本上熟悉了短文的大意之后,我们便可以着手按照从大到小,先易后难的原则,逐层逐句断句就可以了。

二、掌握断句时一些常用的方法

1.巧借标志断句法

(1)发语词。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初、窃、请、唯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时间词、谦词,如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下官、寡人、妾、愚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等。

(3)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类往往引起下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孰、安、胡、焉、奚、盍、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纵使、岂非等,在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

(6)找出句中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它们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例如,对这段话的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2.整句结构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借助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顶真、反复,句式前后照应,整齐对称,四六句较多,这一特点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方便,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命题人也喜欢采用这种形式的内容作为命题材料。例如,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例句中,运用众多修辞手法阐述了荀子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就可以顺利断句。

3.语法结构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的帮助。“……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当然,上述三种方法只不过是我们在复习中的基本归纳,在具体应用当中我们要多管齐下,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例如,在对下列语段进行断句时,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相关的标志、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断句。

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三、联系语境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

进行断句后,我们要来个回头望,还应该作些检查,检查所做断句的正确与否,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文句意思,观察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同时要要仔细分析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我引导学生对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2015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这句话里面的“乃命太史卜斋三日”,进行断句时,出现了两种结果,断法一:乃命太史/卜斋三日。断法二:乃命太史卜/斋三日。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我要求他们联系下上下文语境,结合文句意思,“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解决症结。最后总结:关键问题在于“命”,这是一个使令性动词,可以解释为“命令,让”,主语让宾语怎么样,通过判断主语为“君王”,接下来都是君王的动作,应该是主语让宾语太史做什么,当然是占卜,故而第二种断法正确。

总之,文言文断句的考察,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使方法千百条,终究不过纸上兵,要想断得更准,做得更好,还要一番练习。因而,除了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外,,作为我们老师,还应指导学生立足课本,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才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太史断句虚词
刀口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三周的救赎(二)
太史笔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妙用标点巧断句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