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摄先 定格瞬间
——浅谈时政新闻图片拍摄之要

2016-02-15 17:02张启富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时政光圈

□张启富

(广安日报社,四川 广安 638500)

意在摄先定格瞬间
——浅谈时政新闻图片拍摄之要

□张启富

(广安日报社,四川广安638500)

时政新闻难写,时政新闻图片更难拍摄,这几乎是地市党报时政摄影记者的共同感受。时政新闻图片拍摄之难,难在要求高,纪律严、约束因素多等。如何化难为易,拍摄出受众满意的时政新闻图片呢?根据自己10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拍摄好时政新闻图片必须掌握以下要领。

深修技能,人机合一捕精彩

在数码相机高智能化的今天,摄影变得十分简单,似乎知道开机就会拍摄,并且在光源不复杂的情况下,能拍出技术质量过得去的图片,这就给人造成一种用自动档或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能拍好图片的误区。但是作为摄影记者,尤其是时政摄影记者,切不可陷入此误区,要清醒地认识到运用自动档或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是相机在操控我们,而不是我们在操控相机。因为时政新闻的发生是不以记者的意识为转移,一旦时政新闻的主体处于大逆光或大侧光等复杂光源下,拍摄的图片就会出现主体严重曝光不足或严重阴阳脸,采访任务自然难以完成。因此,熟练掌握摄技术,勤学苦练手动档拍摄,保证图片正确曝光,是对每一个时政摄影记者最基本的要求。

新闻事件是运动的,新闻现场瞬息万变,需要每一摄影记者根据不同的现场光源、环境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光圈、快门、感光度,以及闪光灯的角度作出正确的调整,否则就会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因聚焦不准,曝光组数不当,导致图片不清晰、欠曝或过曝成废片,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时政摄影记者不能贪图简单、省事,依赖自动档或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来完成采访任务,而必须把学习摄影技术放在首位,认真学习摄影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光圈、快门、焦距和感光度、景深、闪光灯等的运用,熟悉相机,特别是对相机上的每一个快捷按纽的设置和运用,要烂熟于心。同时,时政摄影记者还要练就过硬的盲拍技术,保证在较差环境下,不通过取景窗能拍摄到画面完整、主体突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好图片。有过硬的摄影基础,深谙摄影原理,手动拍摄才能运用自如,做到人机合一,在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作出快速反映,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运用最佳的曝光组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

做足准备,现场掌控抓精彩

时政新闻的采访,事前都会有相关部门制定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也会提前发到记者手中。因此,拿到方案时,要认真阅读,熟悉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等每一个环节,尤其是重要领导或重大活动,要提前介入,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他们的特点,并要像放电影一样,在心里对每个现场点,各个细节进行认真梳理和推演。如果是到陌生地采访,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深入现场采点,熟悉每一个现场点的环境情况,掌握其最具特色的东西,找到最佳拍摄地点、时段和角度,如果中途有室内活动,一定要提前校对白平衡,并作好记录,以防到时来不及校准白平衡,导致图片偏色。做足了以上功课,在采访中才能胸有成竹,迅速抢占每一个现场的最佳拍摄位置,抓住最有表现力的瞬间。

采访重要会议、大型文艺演出、大型运动会、重要领导会见等活动时,一定要提前到达现场,找到最佳的拍摄位置,并牢牢地将其控制自己的脚下,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耐心等待活动开始。尤其是大型文艺演出、大型运动会,不仅专业摄影记者多,而且民间的发烧友也会拿着“长枪短炮”蜂拥而至,如果不提前到位,一旦最佳拍摄位置被抢占一空,甚至被同行和发烧友挡在人墙之后,就难以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正如摄影记者贺延光在讲述他拍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经过时所说,从接到采访任务之日起,几天里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拍得与众不同,拍得更形象生动、感人。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在采访当天提前数小时进场,抢先占据了最佳的位置,才有了这张堪称经典的新闻图片。

时政新闻,就地市州而言,主要是党政主要领导的政务活动,当然也会有更高级别的领导莅临考察、调研等活动。采访这些活动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并对图片质量有很高要求。作为时政新闻摄影记者,既不能在活动现场跑来跑去找角度,影响领导的政务活动,又要拍摄到高质量的图片,除了事前做足功课外,在采访中要始终走在领导的前面,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预测,提前抢点站位。例如2004年8月,某位高级领导到广安市考察,笔者看到他向正在采摘灵芝的村民走去,预测到他可能要从村民手中拿过灵芝包子,详细询问了解情况,立即抢在众多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之前来到村民身旁,占据了最佳拍摄位置。再如2008年2月,某位高级领导到广安市调研雪灾情况,笔者看到他向一片被大雪淹埋的菜地走去,立即想到他会扒开积雪察看蔬菜受灾程度,便一直面对他,一边观察,一边退行,随时作好拍摄的准备,结果一切如笔者所料,成功抓拍到了这一精彩瞬间。

在采访中,摄影记者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对象的体貌特征,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避其短扬其长。如果拍摄对象有些秃顶,就不能平拍,更不能俯拍,而要用稍低的角度仰拍。如果采访对象说话时嘴形是歪的,就不能从正面拍摄,更不顺着他嘴形歪的方向拍摄,而要选择反方向拍摄,这样才能拍摄出采访对象和受众都满意的图片。

善于观察,增强预见,绝非一日之功。除了平常的经验积累,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外,摄影记者还要博览群书,提高专业博学的知识素养。摄影记者不只是端个相机,按个自动快门,尤其是时政新闻摄影记者,要想不辱历史使命,成功地记录下这个伟大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夯实知识根底。在努力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加强政治修养。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公共关系、现代网络知识等一系列的知识。有了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培养和提高面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映能力和准确的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新闻价值的敏锐直觉、判断力和预见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新闻主题,捕捉到准确瞬间,在百舸争流的传媒竞争中拍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新闻摄影佳作。

意在摄先,一图千言留精彩

“意在摄先”,即摄影记者在按下快门前必须立意。立意,包括确立准确、鲜明的主题,选用适当的景别、角度和合理的画面结构。有了好的立意,才能把生活中一般的、个别的、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艺术整体,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使受众通过画面这一“窗口”,了解时代、社会与生活,从而得到某种启迪。例如,在采访领导调研时,务实亲民是必须确立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要思考选择怎样的场景,运用什么景别,抓取那个瞬间等,才能最好地表现这一主题。谋定而后动,有了立意,才能避免盲目,做到有的放矢。

然而,笔者在工作中时常看到,一些时政摄影记者跑前跑后,一路上不计成本地狂拍不止,以求百里能挑出一张上乘之作,殊不知未经思考的狂拍,不但是事与愿违,而且会影响领导的政务活动,受到批评。作为时政摄影记者,必须认识到,当我们举起相机时,对取景框中出现的诸物体,决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依据画面中的主体、景物进行再创作。创作就必先立意,其目的就是对上述诸多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搭配,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相互映衬,从而形成结构严谨、简洁、流畅,主体突出、主题鲜明,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完美表现力的新闻照片。学会思考,做到意在摄先,才能拍摄出一图胜千言的上乘之作。

(本栏编辑:殷红)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时政光圈
影像视界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爆破瞬间
提升格调的光圈、焦距设计
“0起点”专业摄影技巧与基本功训练(二)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