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2016-02-16 06:13万元洪
中学语文 2016年36期
关键词:读准贤者梁惠王

万元洪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万元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准确翻译字词,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重点难点】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学法指导】

4.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5.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和语境,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知识链接】

6.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7.感知《孟子》:

《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8.走进历史: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9.看清字形,标出注音。

梁惠王曰:“寡人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黄河)内(收成不好,闹灾荒),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这样)。察邻国之政,无如·(像)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为什么)也?”

10.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感情朗读本段。

(2)解释加点词,注意在文中也做上标记。

(3)翻译句子。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明确:(我)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明确: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4)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5)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明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11.学习第二——四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

(2)解释加点词,注意在文中做上标记。

(3)翻译句子。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明确: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明确:凭自己只逃跑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您觉得这)怎样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明确:(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还是逃跑啊!

(4)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用什么方法说的?

明确: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喻说理。

(5)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2.学习第五、六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2)解释加点词,注意在文中也做上标记。

(3)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

猜你喜欢
读准贤者梁惠王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七)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贤者与魔镜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心中有数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竭其力以事父母
诵读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