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审美教育

2016-02-16 09:24代露丹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美育美的

代露丹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审美教育

代露丹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美育任务就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和审美能力。文学名著作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对人生理想目标追求的坚定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三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标准。在了解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当代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研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并试图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改革之下的关于审美教育的现状

对于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中外的教育大家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他坚信艺术具有很大的审美感染力,他重视艺术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有很大的启发力。之后德国的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理论,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此外,闵斯特堡在1905年发表了《艺术教育原理》,其中对审美教育的功能做了较为有价值的阐述,他认为审美教育的价值应该受到重视,审美能力应该像知识能力一样得以培养发展。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这也是他教育的首要目标。孔子是中国古代提倡美育的第一人,审美教育常常是他德育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他所创立的“仁”这个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一种心灵美的体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他从西方美学中汲取营养,写了不少有关审美,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他特别重视情感和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王国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主张。蔡元培则是我国美育的真正首创者,他的美育思想要比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更为深入。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美育代替宗教”。此外,他还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多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审美教育与语文的美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也做了很大的贡献。通过检索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高中语文文学名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是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多注重的是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很少明确的关于文学名著中的审美教学的实际操作研究。综上,对语文教学中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主要是高中教材所选取的相关名著的阅读及其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审美教育及文学名著的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意义,通过对当前相关教育现状的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等内容。

三、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关系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并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在高中教材上选的文学名著,例如《离骚》让我们认识到了洁身自好的屈原;《诗经》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雨》《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这些古今中外名著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所体会到的美是其他作品难以体会的。因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来源。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各种形式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丰富“美”的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正所谓孔子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作品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如了解中外的美学理论,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游览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欣赏自然中的美。同时也可以欣赏文学、电影、戏剧、书法等艺术美。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挖掘教材中审美资源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充分领悟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再次,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发挥课堂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进行,同时也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文学名著于教学中审美目标的实现。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起作用发挥效果的还得根据他们的特征及课堂的教学内容,因人因材进行有规律地教学。

3.延伸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多层次的过程,因此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所选的片段是不够的。要想把学生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是需要我们把文学名著阅读延伸到课外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把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课外是很有必要的。

4.紧抓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传播美的主要阵营在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充分挖掘文学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何种方法才能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可以从以下4个环节入手进行。

(1)巧设导语激发情趣

好的导入对一节课堂非常重要。在导语设计上,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以情导入,借助名句导入,借助多媒体导入,引起学生悬念导入等等。

(2)指导诵读感悟作品美

文学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铿锵的节奏,优美的语言,通过诵读能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加强诵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审美活动之一。可以采用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诵读(语调、语速、节奏等);创设朗读情景;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

(3)深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言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赖“语言”这一学科本体。启发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文段进行品析。通过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美;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美;品味语言,解意象,探寻诗境美等。

(4)有效拓展提高审美境界

语文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学生的知识拓展上提出了建议,多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讨论、辩论等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审美境界。同时要加强课外提升指导,拓宽课外审美渠道,增加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在语文学科中,既不缺少美,也不难以发现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审美教育的价值,针对当前文学名著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教学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不断改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有活力,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1] 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选文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 蔡伟,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代露丹,本科,初级教师。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442000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Back to the Clas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