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的体例与特点

2016-02-16 12:53林源
关键词:中古体例辞书

林源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通俗文》的体例与特点

林源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当时通语的规范语文辞书。《通俗文》收词面向东汉末正在使用的通语,收录了大量新词新义,补收了很多《说文》未收的新字,所收为正字,注音采用反切与直音两种方法,释义只解释东汉末最常用的意义,释义允恰。

关键词:《通俗文》;辞书;中古;亡佚;体例

一、《通俗文》的体例

作为第一部面向当时通语的辞书,东汉服虔的《通俗文》在中国古代辞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通俗文》以词为收释单位,不析字解形。《通俗文》是一本正字字书,不收篆体,采用的是当时通行的隶书。所收正字或与《说文》《玉篇》不同,这些正字大多为后代所继承,属后起正字,代表文字发展的方向。《通俗文》采用直音与反切两种注音方法,多采用义训法解释词目,一般不追溯语源,不探寻造词理据,亦不征引书证。词条通常包括词目、注音与释义三部分。

(一)词目

1.词目单位

从《通俗文》佚文来看,其体例近于雅书,以词为解释单位,与《说文》等字书将单字作为收录解释的对象不同。

( 1)音节

从音节看,《通俗文》收词包括单音节与双音节。

单音节词,例如兀、宕、踬、礙、侹、咼等。

双音节词,例如步叉、锒铛、笭箵、匮笥、铺首、攱阁、屠苏、礓砾、煻煨、粔籹、謇吃、謥詷、缩肭、攊撕、瀸洳等。

( 2)词性

从佚文看,所收皆为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象声词。限于资料,我们今天已无法了解《通俗文》是否曾收录虚词。

名词,例如窯、桔槔、鳺鸠等。

动词,例如抛、搋、斗、扑、抄掠、媟嬻等。

形容词,例如煸斓、駮荦、赩黪、萎悴、咼、缓、馶、狡狯等。

象声词,例如唧唧、哮嚇等。

( 3)构词

从构词看,既有单纯词,也有合成词。

A.单纯词

连绵词,例如倱伅、煸斓、漭沆、垅澒、忸怩等。

叠音词,例如毵毵、唧唧等。

B.合成词

同义联合,例如伞盖、培塿、炱煤、肬赘、礓砾、错镂、抄掠、撩理、摒挡、洮汏、黧黮、懧忄胥等;还有动宾型,如凝渧等。

2.词目字体

汉隶通行于汉代,楷书至魏晋以后才渐趋成熟。成于汉末的《通俗文》用字不太可能为楷书,而应为隶书。如“谷曰粒,豆曰皀”条,王念孙校曰:“完当作皀,完字隶作皃,与皀相似而误。”[1]则王氏亦以为其书为隶体。

3.词目特点

( 1)词目来源

从佚文看,服虔收录的是东汉末通行的通语词汇。这些词来源不一,既有古语词,也有方言俗语;既有日常习用的词语,也有东汉产生的新词。

A.源自古汉语

从佚文看,《通俗文》虽然重视收录口语俗词,但并不避收古语词,一些词语见于之前的辞书,其中很多沿用至今。

见于《说文》者,例如霁、[2]573宕、[2]342塺、[2]691埃、[2]691汪、[2]547洒、[2]563涤、[2]563湩、[2]565盖、[2]42黛、[2]489盪、[2]213遮、[2]74迾、[2]74棱、[2]268柧、[2]268棓、[2]263轧、[2]728蹋[2]82等。

见于《尔雅》者,例如范、[3]40啜、[3]394舫、[3]431.446贿、[3]464簃、[3]639镂、[3]697霁[3]761等。

B.源自方言

其中一些词亦见于《方言》,例如搜、[4]16茫、[4]16孪、[4]18荄、[4]21谪、[4]22甕、[4]34繀、[4]38鸠、[4]52錍、[4]57翭、[4]82捞、[4]83匙[4]88等。这些词虽然源自方言,但早已进入通语,大部分沿用至今。例如蚊,本为楚方言,《说文》:“蜹,秦晋谓之蜹,楚谓之蚊。”[2]669蜹指小蚊,又作蚋。据《通俗文》“蚋,小蚊曰蚋”可知,蚊在东汉末已成为辞书的解释用语,从南方方言进入通语,一直沿用至今。

C.当时习用

《通俗文》所收语词为当日习用之词,很多可在与之同时或略相先后的《玉篇》《释名》《广雅》中找到,其中相当部分沿用至今。

与《玉篇》同者,例如掐、[5]31搜、[5]30搋、[5]31撚、[5]30簏、[5]70箙、[5]70箵、[5]71箭、[5]69筏、[5]71箪[5]70等。

与《释名》同者,例如刷、[6]237髓、[6]105睫、[6]107脬、[6]117胁、[6]118妍、[6]127抟[6]40等。

与《广雅》同者,例如轓、[7]239-240舶、[7]304筏、[7]305繀、[7]239帊、[7]233蹋[7]28.72等。

D.新词新义

《通俗文》收录了很多不见于前代典籍的新词,例如叆叇、舶、惫、恳、搋、刎、赌、诀、碜,等等。这些词虽不见于前代典籍,但在东汉末广泛使用,其中相当部分流传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例如捞、斥、窟、掏、斒斓(斑斓)、滗、辣、钵、瞪、盏、碾、繖(伞)、溏、韧,等等。

( 2)词目构成

从词语的构成来看,《通俗文》所收多为日常生活习见之词,有很多百科名物词。例如天文、地理、山水、鬼神、形体、姿容、疾病、情态、行止、言语、衣帛、首饰、宫室、床帐、工具、工技、舟车、兵器、刑法、财货、饮食、草木、鸟兽都有收录。如鶷鹖、鹨、鳺鸠、鸷、、羺、蚑蛷、螕、粔籹、餲、马兰、荄、餬等。

(二)注音

《通俗文》同时采用直音与反切两种方法注音。《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反切注音的辞书,其时反切草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很多条目还是采用直音法。这种直音、反切并用的情况在北朝辞书《字统》中也有反映,直至唐代颜师古注《汉书》仍是直音、反切并用。

1.反切注音

《通俗文》采用反切注音的词很多,例如妩七府切、娭乌在反、橑来早切、幨昌盐切、瓹姑县切、笭郎鼎切、箵桑鼎切、匴先算切、七内切、硐逢栋切、直易切、郎各反等。

2.直音注音

《通俗文》采用直音注音的也很多,例如鬴音辅、填音镂、釒孱音潺、樈音擎等。

(三)释义

《通俗文》为训诂类辞书,只解释词义,不分析字形,极少采用声训,不追溯语源,不探寻造词理据,亦不征引书证。

从佚文来看,基本为一词一义,所释意义为东汉末正在使用的意义,与《说文》解释本义、《释名》追溯语源、《玉篇》和《康熙字典》同时收录古今多个意义的体例都有显著不同。

1.声训

从佚文来看,主要采用义训法,声训不多。采用声训的如“手团曰抟”。《同源字典》以团、抟为同源字:“《说文》:‘团,圜也。’《一切经音义》十一引《字林》:‘团,圆也。’”“《说文》:‘抟,圜也。’《韵会》引《说文》:‘抟,以手圜之也。’《一切经音义》九引《通俗文》:‘手团曰抟。’”[8]

2.形训

《通俗文》是一部词书,不分析字形,不以形说解字义,没有直接以形释义的例证。

3.义训

《通俗文》主要采用义训法解释词义,释义方式灵活,或以词释词,或以词组释词,亦或以句子释词。

( 1)以词释词

以词释词有多种方式:

以复音词释连绵词,例如邱冢谓之圹垠;泥涂谓之垅澒;惭耻谓之忸怩;文章谓之煸斓。

( 2)以词组释词

以词组释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傍沾曰湔,横刃曰刮,积土曰垛。

( 3)以句子释词

以句子释词的也有一些。例如体不申谓之趜;小儿戏谓之狡狯;市买先入曰殮。

《通俗文》采用一词一训,释义明晰确切。这种释义体例较之《尔雅》《广雅》将一组同义词罗列在一起,用同一个同义词进行解释来说更加准确详明,代表了辞书发展的方向。

(四)系联方式

由于原书已佚,其编排方法今已不得而知。从其收词颇多百科名物词、不解说字形来看,疑其同《尔雅》《方言》《释名》《广雅》一样,属雅书一类,编排系联方式为将词目分为若干大类,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来排列。

二、《通俗文》的特点

同其它辞书相比,《通俗文》的正字、收词与释义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正字

1.重视后起正字

《通俗文》是一本正字字书,所收文字字形大多与《说文》相同。其字形与《说文》不同者近50字,这些后起正字有相当部分取代了《说文》字体沿用至今。例如尩,《说文》作;[2]495黛,《说文》作黱;[2]489蹂,《说文》作禸;[2]739簪,《说文》作兂;[2]405袒,《说文》作膻;[2]171酗,《说文》作。[2]750可见,《通俗文》既重视文字的传承,保证文字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又根据文字的实际使用情况与文字规范标准,积极整理规范文字,为后起字体获得正字地位提供可能,符合文字发展的方向。

2.以部首表物类

服虔对于文字规范及正字标准有其隐括条例,比如《通俗文》更强调以部首传达事物类别而不是原料来源。如筏,《通俗文》作,强调其意义是某种舟船,而不是像筏、那样强调其原料为竹木。事实上,很多表舟船的词都从舟,如船、舫、舸、舶、舰、艇、艨、艟等,都是通过部首表明其意义指某种船,这些字都不是从木或从竹;筏没有从舟,的确是一个例外,这或许与笔画过于繁复有关。我们认为,以部首传达物类比说明原料更加可取,这种造字法更能凸显字义。又如钵,《通俗文》作盋;盋比钵更能传达其为盘碗一类盛物器皿的意义,而钵只能说明其原料为金属。

3.与时俱进,更换声符

关于声符的取舍,《通俗文》依据语音的实际变化加以更换,而非泥古不化。例如瞬,《说文》作瞚,[2]135《通俗文》作眴;齰,《说文》作齰,[2]80《通俗文》作齚;咬,《说文》作齩,[2]80《通俗文》作;镊,《说文》作籋,[2]195《通俗文》作鑷;糅,《说文》作粈,[2]333《通俗文》作糅;酗,《说文》作,[2]750《通俗文》作酗;睫,《说文》作,[2]130《通俗文》作;瞪,《说文》作眙,[2]133《通俗文》作瞪。可见,《通俗文》的正字标准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

(二)收词1.重常用词

从佚文来看,《通俗文》所收语词很多上承《说文》、下启《现代汉语词典》,属常俗用语。例如:映、峭、汪、垛、洒、瞪、狙、噤、噎、嚼、夸、嗽、诀、掐、攫、捻、捏、抟、扑、皲、胁、企、肪、髓、跌、尿、疙、肬赘、恳、惮、惫、忸怩、矬、妩媚、疡、痕、棚、栈、棂、篱、栅、葺、窖、簪、褶、绡、纸、贴、规、范、床、帘、障、盏、斗、窑、桶、碾、铳、錾、辫、梭、钻、熨、刷、镊、钏、棱、舶、筏、檝(楫)、帆、轩、枪、棓(棒)、的、帜、搋、罚、谪、刎、剔、捞、抬、缒、搜、匄(丐)、庇、撩理、渍、沃、湔、黴(霉)、贿、幺、倱伅(混沌)、媟嬻(亵渎)、狡狯、赌、舂、刮、碜、滗、腥、臊、辣、酗、醒、粒、孚(孵)、孪、跳、赶、蚍、蝎,等等。这些词在汉代汉语中仍然相当普通常用,这类词约占佚文半数,可见《通俗文》对常俗口语词的重视。

2.补收新词新义

《通俗文》收录了大量新词,例如叆叇、瞪、齆、疙、疣、恳、峭、惫、忸、怩、矬等。有些词虽然见之于之前的辞书,但《通俗文》收录了这些词的新义。这些新词新义占佚文总数的40%以上,可见《通俗文》收录新词新义之多。

(三)释义

1.释义方式灵活

《通俗文》训释方式灵活,采用同义词、词组、句子等多种方式解释词义。例如同义词,服虔善于利用不同时代层次的同义词来相互注释。

( 1)以俗语词释文言词

例如尘土曰塺;灰尘曰埃;雷声曰磤;举跟曰企。

( 2)以文言释俗语词

( 3)善用词组句子释义

《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多以词释词。《尔雅》《广雅》将一组同义词用一个词来解释,释义比较笼统。《说文》释义义例有同训、递训、互训,如果不参看上下文,仅看此一词,往往不明其义。《通俗文》在同义词与词组解释不清的情况下,就用句子加以解释。例如“以水掩尘谓之洒”,“所以理发谓之刷”,词义显豁易懂。这种定义式注释,更加接近于现代辞书体例。

2.自撰释词,文义允惬

《通俗文》的很多解释都是服虔自己撰写的。不仅新词新义的解释主要出自服虔,即使是那些前代辞书已经收录过的词语的解释,《通俗文》也没有照搬前书,而是重加斟酌,使词义更加明确,更易理解,故北齐颜之推盛赞《通俗文》“文义允惬”。例如抟,《说文》:“抟,圜也。”《段注》:“抟,以手圜之也。”[2]607《通俗文》:“手团曰抟。”服虔以动词“团”来代替形容词“圜”,并且补上动作主体“手”,使抟的词义更加确切。再如珰,《释名》:“穿耳施珠曰珰。”《通俗文》:“耳珠曰珰。”显然,“耳珠”比“穿耳施珠”更加简洁。

3.只释常用义

从佚文看,《通俗文》一个词只解释一个意义,且这个意义是东汉末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个意义。这个最常用的意义可能是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还可能是假借义。

( 1)释本义

例如霁,雨止曰霁。

( 2)释引申义

例如《说文》:“庇,荫也。”《通俗文》:“自蔽曰庇。”《说文》所释为“庇”的本义,指“草荫”;《通俗文》所释为其引申义,指“庇护”。

再如《说文》:“硗,礊石也。”“确,礊石也。”《通俗文》:“物坚硬谓之硗确。”《说文》所释为“硗”“确”的本义,指“坚硬的石头”,都是名词;《通俗文》所释为引申义,指“东西坚硬”,为形容词。词义由实变虚,正是引申的一般途径。

又如《说文》:“汪,深广也。池也。”[5]547《通俗文》:“停水曰汪。”《说文》所释的两个意义在东汉末已不常用,那时“汪”的意义已与今天相似,指静止的水。

( 3)释假借义

例如《说文》:“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5]175《通俗文》:“鱼臭曰腥。”“腥”本指“病猪肉中象星星或米粒似的小息肉”。到东汉末,“腥”的本义已废弃不同,而是借指“鱼腥味”。这两个词的词义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借用了同一个字形而已。

总之,《通俗文》创立了一种全新的面向当代通语的辞书编纂体例,在辞书史上,具有与开创字书传统的《说文》、开创雅书传统的《尔雅》、开创方言传统的《方言》及开创探源传统的《释名》相似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较为规范的语文辞书。

参考文献:

[1]任大椿.小学钩沉·通俗文[M].刻本.攸县:龙氏,1884(光绪十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郝义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8]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66.

(责任编辑吴波)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ngsuwen

LIN Yuan
(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ongsuwen is the first Standardized dictionary of China that included common Chinese of the time,which,to be specific,collected the words used in late Han Dynasty and many Chinese characters,words or meanings were included,which had not been recorded in Shuowen.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ictionary are standardized ones and two kinds of phonetic notation methods,Tangential and Phonetic,were applied.The dictionary only explained most commonly used meanings of the words in late Han Dynast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s accurate and appropriate.

Key words:Tongsuwen; Dictionary;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Missing; style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古亡佚辞书整理研究”( 12YJA740048)

作者简介:林源( 1970-),女,安徽淮南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5-04-28

中图分类号:H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 2016) 01-0097-05

猜你喜欢
中古体例辞书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体验空间改造设计
注释体例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