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哭着禁枪

2016-02-16 05:34温宪
环球人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枪击案眼泪悲剧

温宪

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哭了,他身后也有人动情地落泪……

1月5日,奥巴马在白宫东厅谈论美国政府推出新的控枪措施时,又提及了2012年圣诞节前发生的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他说,“每次我想起那些孩子都痛苦不已,在芝加哥街头也每天发生这样的事情”。说到这里,奥巴马的眼泪开始流了下来。

那次枪击案后的日子,被奥巴马称为他总统任期内最难过的时候。案件导致28人丧生,仅次于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案的33名遇难者。那年12月14日,奥巴马泪洒白宫。他说:“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太多这种悲剧,每次我得知消息,我的反应不是作为总统,而是作为父母。我知道美国所有的父母都跟我一样悲痛欲绝……”

奥巴马的眼泪并没阻止类似悲剧的不断发生。不久前,俄勒冈州一所社区学院又发枪击案,造成13人死亡。奥巴马叹道,在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一个每隔几个月就目睹如此惨剧的发达国家”。

面对此情此景,地球人都在问:美国到底怎么了?美国总统总不能一味徒叹无奈,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现在,美国总统终于对症下药了。1月4日,奥巴马绕过国会,颁布行政命令控枪。首先是从卖家来控:所有枪支零售商均须获得许可;其次是从买家来控:通过信息资源共享、零售商配合、增加检查人员等举措严防精神病人拥有枪支。

细察之下,这些措施没有太多新意,执行起来多有联邦与地方各说各话和法理模糊之处。恕我直言,奥巴马此举多半意在卸任前为自己曾做出的控枪承诺有个交待,那眼泪掉得可谓五味杂陈,既有怜惜年轻生命夭折的悲情,亦有壮志未酬的伤感,还有捉襟见肘的无奈。

奥巴马入主白宫7年来,眼见他的头发花白了许多。当年的他何等意气风发,一直发誓“想大事,干大事”的他终于发现无力改变“华盛顿政治文化”。在还有一年光景的情形下,心有不甘的奥巴马最为惦念的或许便是,在最后的白宫岁月中,他将为美国留下怎样的政治遗产。

接连不断的枪案悲剧撕咬着最为原始的人性亲情,枪口下一个个无辜的生命玷污着美国高举的“人权”大旗,高度发达的媒体展现了一个截然对立的极化社会。然而,严酷的事实是,在美国这样的悲剧注定仍将接连不断,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用说几滴眼泪。

因为,这是一个有着宿命般无奈的美国式悲剧。

所有枪击血案发生后,公众多会被告知作案者精神不健全。这是一个多少会令公众“理解”的理由,却又是一个极模糊的陈述。人是情感动物,精神健全与否从来都是种相对状态。枪在人手中,任何一个平时看起来很正常的人在失态时都可能抄枪发泄。在有着三亿条枪的美国社会,这是防不胜防的事。更不用说诸多犯案者动机中有着微妙的政治、经济或宗教等因素。奥巴马控枪之举,充其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些悲剧。

就像在风车面前骑瘦马、舞长枪的唐吉诃德一样,奥巴马的控枪之举之所以显得苍白,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枪文化和枪文化背后的利益集团。那些有着不知多少幕后交易的国会议员以保护宪法自居,张口就拿宪法第二修正案说事儿,而奥巴马们根本不敢提宪法第二修正案,因为那根本就是座谁都搬不动的巨峰,它的背后又有着美国赖以立国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的支撑。

这是一个谁都无法解套的怪圈。这就是美国。

哭了也就哭了,区别仅仅在于这哭有几个意思。

悲剧仍将发生。“枪不杀人,人杀人”。怎么说都有理。共和党人的这一辩驳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问题是,美国管得了人吗?

猜你喜欢
枪击案眼泪悲剧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眼泪
妹妹的眼泪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美国连续发生两起校园枪击案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