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共青团干部的培养

2016-02-18 13:59马娜
求知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职

马娜

摘 要:共青团干部是共青团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对于高职院校共青团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必须遵循其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培养。

关键词:高职;共青团干部;综合能力培养

收稿日期:2015-09-06

一、当前共青团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1)选拔过程不科学。虽然每年学校院系团组织都会分别举行团代会,但是候选人的确定主要还是由老师指定,参选人与候选人差额不大(有时甚至是等额选举),选拔范围不广、考查不全面,缺乏民主。同时,某些系部或班级老师眼光较狭隘,在推荐优秀学生时都会有所保留,完全从自身工作便利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发展空间出发。这既不利于共青团干部人才的合理选拔,也影响着广大学生参与共青团组织的积极性和对共青团干部的评价。

(2)培训效果不理想。虽然学校每年都会设置干部培训的课程,但往往缺乏科学设计与针对性。加上主讲老师往往带有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备课并不认真,有的老师本身水平能力也有限,上课时跟学生缺乏互动,照本宣科,以至于学生干部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参加培训,听课时难以集中精神,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对共青团干部的考核是阶段性的总结和评估,一般是“五四表彰”时评选出“优秀团干”,时间间隔比较大。并且是按部门人数比例分配名额,难免有“吃大锅饭”之嫌。在考核过程中也缺乏定量考核指标,更多是由部门推荐或由老师直接指定,极大地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共青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4)激励制度不完善。目前,有些系部和班级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获得与干部表现联系在一起,甚至将入党这样神圣的事情当成干部福利进行名额分配。这就导致院级共青团干部因为平时工作范围主要在院级,在系部和班级表现机会不多,因此在入党、评选奖助学金时“受到不公待遇”。同时,受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影响,对于每年评选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精神荣誉,有部分干部认为其吸引力远不如评奖助学金大。

2.共青团干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觉悟不够高。有部分学生进入共青团不是为了锻炼自己以及为同学服务,而是为了入党和评优,或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没有明确自身作为共青团干部的职责,为同学服务意识不强,高高在上。

(2)学习成绩不够好。部分共青团干部存在学习成绩不好的现象,学习态度并不端正。一是自身对学习不重视,在学习中存在懒惰现象及情绪;二是对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花大量时间在活动上,甚至以活动名义请假,不上自习、缺课,经常会有挂科的现象,往往难以树立自身的威信。

(3)工作能力不够强。高职学生在完成同样工作任务时,其系统性、创新性低于一般本科院校干部,尤其是应变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尤为缺乏。大部分干部只能机械地执行老师下达的任务,推一下动一下,很少能主动思考如何将工作做好。而且当前在共青团干部系统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低年级学生积极性高,干劲足,但工作经验缺乏,而高年级学生积累一定经验后又开始失去工作热情。

二、当前共青团干部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

(1)干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高职学制一般是三年,最后半年在外实习,因此学生在校时间最多只有两年半,一般学生大一入学后进入各个部门锻炼,大二竞选部门负责人(没有竞选上的一批基本就自动离职了),大三刚开始就要卸任。这就既造成共青团干部工作周期短,流动性大,每年换届之际“青黄不接”,也使得对学生干部的长效管理机制很难建立,难以对学生干部各方面进行系统培养,导致其各种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锻炼。

(2)缺乏必要的物质依托和培养手段。高职院校在教学尤其是实训方面会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但对团组织活动的经费投入却是很有限的。很难投入人力、财力在学生干部的培养或更多地关注大型系列活动开展上,这使得活动简单重复,共青团干部容易丧失热情。加上领队老师往往是系部指定某位辅导员兼职,几乎是无偿工作,再加上一般都是年轻辅导员,连本职工作都处于摸索阶段,很难分出时间、精力去用心指导团干部。这也就形成了团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尴尬局面。

(3)校园风气存在不良影响。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物质飞速发展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呈现出急功近利、浮躁不堪的风气。很多学生甚至家长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要么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考各种证,将来找好工作,要么充分利用大专时期兼职赚钱。为其他同学服务做奉献,这是浪费时间。因此,一些本身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愿加入干部队伍,即使在老师或学长的劝说下加入了,也很难安心工作。

2.学生方面

(1)功利主义强,服务意识弱。部分高职院校共青团干部身上存在动机不纯,功利思想严重的问题。他们认为当共青团干部有利于入党、就业等,或者觉得当干部很风光,也有的只愿意做抛头露面的台前工作,不愿意做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2)个人主义强,集体意识弱。当代“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个性突出,相对而言,集体主义观点逐渐削弱。在面对选择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的利益以及个人感受,而不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面对错误与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怨天尤人,而不是反省自己。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容易临阵退缩,而不是靠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

(3)活动参加多,内涵建设少。高职学生为专科录取,文化基础本身就基础薄弱,共青团干部也不例外。有些共青团干部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参加和组织各类活动,对于学习尤其是不感兴趣的学科缺乏动力,甚至以工作为逃避学习的理由,心安理得将学习抛之脑后。而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也是依葫芦画瓢,别人怎么做,或者老师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很少思考并总结,这样增加的只是工作经历,而非工作经验,对于内涵提升起不到太大作用。

三、加强高职院校共青团干部培养的方法

1.建立灵活的干部培养机制。

根据学制短、规模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

(1)提前挖掘。在新生刚进学校, 就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学生干部的选拔程序、岗位要求、工作职责等讲解清楚,利用迎新晚会、宣传栏等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参加选拔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安排老共青团干部担任助理辅导员等,打入新生群体,深入发现人才。

(2)强化训练。招新之后对所有报名者进行集训,实际上这是一个部门与报名者双向适应的过程,报名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行调整,进一步判断自己是否对所选择部门具有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能自动淘汰一批“不适者”。确定人员后,开办培训班,从思想、能力、方法上对新成员进行理论上的系列培训,加强新成员之间的交流,督促新成员向老成员学习,在老成员的带领下,迅速投入实际工作,尤其要注重工作前的准备以及工作后的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短时间内争取较大提升。

(3)阶梯式储备。普通高校的设置往往包括副书记、部长、副部长、干事、跟部成员等,但高职院校学制短,人员少,因此学生干部群体结构应该是个“扁金字塔”形,团委副书记一人,全面协调与统率,各部门设部长一名,全权负责本部门工作,直接管理部门所有成员。这样既能让新成员尽早全面了解部门工作内容,也有利于部长在短时间内对成员熟悉与了解,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发掘与培养下一届接班人。

(4)完善团委干部考核机制。既不单一“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也不是只注重“工作业绩”,而是要制订并严格执行一套综合全面的干部考核与奖励模式。例如,在学习成绩一项中,“不挂科”为底线,采取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在评选校内外奖学金时,在备选者成绩相当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共青团干部等。

2.注重共青团干部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共青团干部综合能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责任心和集体意识,改进工作态度,提升执行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2)端正工作动机,消除功利思想。以“为同学服务”为宗旨,将集体和同学的利益放在首位,克己奉公、公道正派、礼貌待人、谦虚谨慎,具有远大的抱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3)提高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培养其韧劲和拼劲,成功时不要沾沾自喜, 而应该注意经验积累,制订更高目标。失败时不要自暴自弃,而应认真分析总结原因,举一反三,争取在以后不再犯同样错误。

(4)注重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养。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扬长避短,合理分工,既要布置任务,又要提供方法,对共青团干部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及配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

3.营造学生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

争取领导的重视,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得到支持。

(1)提高教师团干部以及社团指导老师的待遇。合理配置专职人员,对于兼职人员,通过发放岗位补贴、折算课时费等方式给予经济补助。争取轮流派送老师参加上级培训或外部交流。老师有提升,对共青团干部的指导才会更加到位与有效。

(2)改善设施设备,拓展场地,为共青团开展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还可以建立与社会机构的联系渠道,争取外来经费赞助。

(3)建立良好的共青团干部激励机制,激发工作潜能。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将表扬、精神鼓励、单项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让学生干部申报奖学金、培养入党、荣誉称号等方式作为激励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尝试吸引社会资源加入激励机制中来。

总之,高职院校共青团干部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是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有力执行者,是共产党领导者的得力助手,是学院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其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努力探讨,从而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巍.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马晓峰.高职学生干部成长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 (12).

[3]周有科,陈福北.高职学生干部现状分析及培养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2).

[4]刘培培.论“2+0.5+0.5”教学模式下高职院学生干部培养新机制[J].理论观察,2014,(10).

猜你喜欢
高职
2019年—2020年部分专科(高职)院校在晋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202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情况汇总表
202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情况汇总表
善待“工匠之师”是远见之举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