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余载只为助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

2016-02-19 22:53策划本刊编辑部
现代农业装备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农机化农艺

○策划:本刊编辑部



30 余载只为助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

○策划:本刊编辑部

1979年的广东,文革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尤其是广东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人才匮乏。这一年的8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机科研、教学、生产、使用单位的教授、工程师、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代表近百人齐聚广州,参加广东省农业机械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成立大会。而早在1966年,广东省科协就已经批准成立广东省农机学会,这一因文革而延迟了13年的盛会终于得以召开。

时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黄中强在成立大会上说:“这次大会是我省农机科研界的一次盛会,我们共同讨论农机学会的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必将促进我省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在当天召开的成立大会上,代表们就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在当前仍具有价值。

一是提高和普及相结合。代表们认为学会要坚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的原则开展工作。当时,文革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尤其是农机领域农机产品落后、农机人才匮乏,学会急需开展各种活动,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大问题,几千年来,农业劳动都是靠手工操作,在我们这一代,要逐步改变用机械操作,这是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随着农业机械事业的迅速发展,亿万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农机技术,学会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这就要求学会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农机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

二是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代表们认为,农艺改革和农机改革相适应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农作物是农业机械工作对象之一,农机应尽可能地满足农艺要求。另一方面农艺又要从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种植规格上研究如何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学会应加强和农学会等有关学会的联系,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加速实现广东省农业机械化而努力。

三是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的农业机械水平还比较低,农机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联系实际,依靠群众逐步解决问题。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学会还应组织力量,研究和摸索农业机械化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如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后如何向农、林、牧、副、渔全面机械化、电气化发展?如何处理农业机械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与生产体制、管理形式、环境保护等问题如何相互适应等。

四是进行学习和因地制宜结合。所谓的学习就是向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机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加以分析、取舍和提高。对引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要协同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认真试验和深入分析,研制出适用于广东省的农业机械,从而促进我省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而在随后的近40年时间里,学会始终以这四个结合为准则,以推动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宗旨,围绕学术交流、科普活动、科研推广等内容展开工作。广东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在广东省农机学会成立的第一个五年里就召开各种专业学术交流会议50多次,参加会议的代表达2 800人次。此后,学术交流活动成为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30余年从未中断。学会从成立伊始就积极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198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多功能农机厂专家组学术讨论会在广东省召开期间,充分交流了10多个国家的农机厂建设的经验和情况,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代表团团长和各国专家的好评。而1999年5月3日召开的“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研讨会”对未来广东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此次会议几乎云集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所有顶级学者,包括有中国工程院蒋亦元、汪懋华院士,胡南强、袁钊和、杨邦杰、赵匀等国内著名农机化专家、教授,他们都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就水稻生产过程的栽植、收获、干燥3个环节作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学会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整理成“会议纪要”呈送至省政府等主管部门,对如何发展广东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除了学术交流,加大科普活动也是学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学会紧紧围绕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原则,从基层入手,不断提升农机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并大力组织科技成果推广会,将理论培训与现场推广密切结合起来,30多年来,广东农机技术人员不断增加,科研能力大幅提升。

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学会的作用不仅仅只停留在学术研究交流、科普活动及培训推广等工作,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也体现在广东省农机化相关政策的出台上。2003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的决议》的通知。这是一个对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学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会会员为了议案的出台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调研、信息上报等工作,得到了农机主管部门及中国农机学会的认可。

近10年来,学会根据广东省农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以增强学会凝聚力、影响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围绕农机化发展,服务大局,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加大横向联系,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同时通过各种专家委员会为领导决策献言献策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解决农机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平台。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新形势下,学会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比如会员发展工作力度不够,人力资源匮乏,服务能力的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突破困境,如何为广东省农机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正如一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职位的老农机人所言:“唯有坚持科研创新,加大学术交流才是学会未来的发展之路。”

已有着30余年历史的广东省农机学会能否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能否在未来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继续发挥其助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作用,靠的不仅仅是学会的齐心协力,更需有着大智慧着眼于大格局才能真正让学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农机化农艺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