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胃镜诊断结果回顾性研究

2016-02-20 09:35任桓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5期

任桓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镜诊断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表现、胃镜征象和特征等。结果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纳减、腹痛、体重减轻等, 胃镜下形态表现多样, 主要为溃疡型(7例, 41.2%)、肿物型(3例, 17.6%)、小结节型(3例, 17.6%)、粗大皱襞(3例, 17.6%)和潮红水肿(1例, 5.9%)。结论 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 胃镜诊断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通过深度活检和多点取材能够提高胃镜诊断的准确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胃镜诊断;诊断结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40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属于胃肠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瘤, 虽然发病率较低, 但近几年也逐渐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1]。由于该病变表现与胃溃疡和胃癌难以鉴别, 且良性淋巴组织增生和病理活检也不易区分, 因此给诊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2]。在本次研究中, 对17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胃镜诊断对于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共17例, 其中男10例, 女7例;年龄20~63岁, 平均年龄(46.2±10.5)岁;病程5周~7个月, 平均病程(2.4±1.7)个月。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16例上腹胀痛, 10例纳减, 9例消瘦, 3例反酸, 3例黑便, 2例发热, 2例呕吐, 1例晚期患者腹部出现肿块及腹水。

1. 2 方法 患者行胃镜检查, 为了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对患者的病变处采取多次、多点的深挖取材, 如有必要可通过圈套器获取标本。标本均行免疫组化检查和常规的病理检查。

1. 3 诊断标准 采用Dawson诊断标准: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全身无病理性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白细胞分类及总数正常;病变仅局限于胃部及引流区的淋巴结;患者的肝脾指标正常。

2 结果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了纳减、腹痛、体重减轻等, 胃镜下形态表现多样, 主要为溃疡型(7例, 41.2%)、肿物型(3例, 17.6%)、小结节型(3例, 17.6%)、粗大皱襞(3例, 17.6%)和潮红水肿(1例, 5.9%)。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

诊断中发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包括:5例患者发于胃窦, 29.4%;5例患者发于胃体, 29.4%;4例患者病变呈弥漫性分布, 23.5%;3例患者发于胃窦和胃角, 17.6%。

3 讨论

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在中年人群中多发, 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与本次研究资料基本相似[3]。由于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性, 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因此给早期诊断和发现都造成困难。另一方面, 相较于胃癌患者而言,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很少出现恶液质, 因此情况相对较好, 而且只有少部分的患者会出现盗汗、血乳酸脱氢酶升高、发热等系统性表现, 因此起病隐匿且病程缓慢, 给诊断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也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巨大影响[4]。

有研究者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了CT检查的诊断方式, 患者的CT表现包括了节段增厚型、胃壁弥漫增厚型、局限肿块型以及多发结节型, 与胃溃疡和胃癌等胃部疾病的CT表现相比不具有特异性, 容易导致误诊[5]。本次研究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了胃镜诊断的方式, 发现病变在胃部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 且形态多样, 最常见的是胃腔内出现隆起性的溃疡或黏膜下肿块, 好发部位包括胃体、胃窦、胃底、幽门以及贲门, 而且病变通常呈现多中心性。溃疡型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容易与胃癌性溃疡混淆, 但是经细致观察发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所形成的溃疡边缘触感较软, 且形态不规则, 而且底部会呈现出颗粒样的不平。而通过细致分析发现, 如果患者的病变位置出现以下表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患者的肿块表面若出现了溃疡, 提示可能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若患者胃镜下表现为溃疡型, 且溃疡巨大, 或者为多发、多灶溃疡或多型溃疡, 而周围的黏膜大部分正常, 则应注意与溃疡型胃癌和胃溃疡进行鉴别;而胃镜下表现为小结节型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多发的结节隆起, 且呈现黏膜下的肿瘤样改变, 而中央会出现发红和凹陷, 应注意与胃息肉和慢性疣状胃炎相鉴别;粗大皱襞型患者在镜下的表现为皱襞呈脑回状改变, 并粗大水肿, 表面有糜烂面, 胃部的蠕动性下降, 胃壁增厚, 因此注意与皮革胃和慢性肥厚性胃炎相鉴别。在研究中发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胃壁具有一定的弹性, 且胃腔质地韧, 一般不会缩小。在进行黏膜活检时应选择深挖式, 通过多点、多次的采集溃疡底部和周围的黏膜及组织, 从而保证诊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 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 胃镜诊断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通过深度活检和多点取材能够提高胃镜诊断的准确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 熊毅敏, 郑国荣, 等.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胃镜诊断. 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2(6):608-610.

[2] 温静, 宋捷, 李慧, 等.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54例胃镜与临床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0, 19(8):728-730.

[3] 刘杰, 吴作艳.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4例胃镜表现及临床分析.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0, 30(3):201-204.

[4] 陶金, 林颖, 李建忠, 等.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33(6):803-807.

[5] 周庆海, 鲍天辉, 方耀明, 等.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7例胃镜表现及临床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2, 31(5):388-390.

[收稿日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