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胎盘滞留的原因及处理效果观察

2016-02-20 22:06杨建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药物治疗

杨建兰

【摘要】 目的 分析产后胎盘滞留的原因, 观察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产后胎盘滞留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胎盘娩出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产后胎盘滞留主要原因是胎盘粘连、胎盘残留以及胎盘植入等。观察组患者的胎盘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 对照组为6.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胎盘滞留患者适宜给予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可明显缩短胎盘娩出时间, 但氨甲喋呤易引起感染以及肝肾功能损伤, 治疗中应注意用量, 及时预防。

【关键词】 胎盘滞留;原因;药物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132

多数情况下胎儿娩出后, 胎盘自然娩出。若在胎儿娩出30 min后, 胎盘仍未娩出则考虑胎盘滞留情况。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产后胎盘滞留[1]。导致胎盘滞留的原因繁多, 本文为了探讨产后胎盘滞留的原因, 并用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从本院近5年来收治入院的产后胎盘滞留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患者, 分析其胎盘滞留原因。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和单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2015年近5年来收治入院的60例产后胎盘滞留患者, 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28.6±3.4)岁。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临床确诊的胎盘滞留患者;②患者未合并其他相关的产科疾病;③患者均有保留子宫的要求。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给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米非司酮口服, 50 mg/次, 每日早晚2次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氨甲喋呤治疗。肌内注射氨甲喋呤, 1 mg/kg, 根据体重确定具体剂量。

1. 4 观察指标 ①胎盘滞留原因;②胎盘娩出时间; ③不良反应发生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产后胎盘滞留原因分析 产后胎盘滞留的常见原因为胎盘粘连、胎盘残留以及胎盘植入等。本次60例患者中胎盘粘连患者38例, 胎盘滞留率为63.33%, 胎盘残留患者20例, 胎盘滞留率为33.33%, 胎盘植入患者2例, 胎盘滞留率为3.33%。其中胎盘粘连造成的胎盘滞留率最高, 胎盘植入造成的胎盘滞留率最低。胎盘滞留的引发因素多与孕前流产、子宫内膜炎症、其他子宫疾病以及保胎治疗等有关。

2. 2 两组患者胎盘娩出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胎盘娩出时间为(10.1±1.3)d, 对照组为(15.7±2.1)d。观察组患者的胎盘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85, P<0.05)。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 对照组为6.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 产妇分娩时胎盘滞留现象的发生呈逐渐攀升的趋势, 主要与流产、剖宫产以及子宫内膜感染等有关。临床上出现胎盘滞留的原因主要是胎盘粘连、胎盘残留以及胎盘植入等。患者既往有过子宫内膜的炎症以及流产史, 或者既往剖宫产留有子宫瘢痕、合并子宫肌瘤等, 患者妊娠后蜕膜发育比较差甚至发育不完全, 着床的受精卵常出现异常的绒毛附着。若绒毛附着在子宫肌层上, 由于蜕膜的缺失, 易发生胎盘粘连;若绒毛附着同时侵入到子宫肌层内, 则出现胎盘植入。另外如果胎盘娩出不完整, 副胎盘等残存在子宫内则造成胎盘残留。临床上, 产妇分娩时消耗体力大, 子宫过度收缩。在分娩至第三产程时, 往往会出现子宫收缩乏力以及子宫收缩不协调的现象, 诱使胎盘滞留的发生[2, 3]。

本文为了探讨临床产后出现胎盘滞留的原因以及处理效果, 现从本院2010~2015年收治入院的产后胎盘滞留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产后胎盘滞留原因可知, 多数为胎盘粘连、胎盘残留以及胎盘植入等。且胎盘粘连造成的滞留最多, 胎盘植入造成的滞留最少。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保留子宫的要求, 因此常给予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米非司酮以及氨甲喋呤等。观察组患者的胎盘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 对照组为6.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给予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时, 胎盘娩出时间缩短, 但应用甲氨喋呤时易有感染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的发生, 使用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各项监测, 及时预防及控制不良反应。增强妇产科就诊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爱护生命, 尽量降低流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平时注意查体, 及时处理妇科疾病。在孕前以及产前应加强卫生教育以及相关知识的宣教, 做好相关检查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 李萍. 39例农村产妇胎盘滞留原因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1):54-55.

[2] 郭红.产后胎盘滞留的预防和处理.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14): 475-476.

[3] 王晓兰.胎盘滞留的处理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24): 206.

[收稿日期:2015-09-24]

猜你喜欢
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合并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新调心方治疗轻度认知功能损害64例临床观察
卒中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的影响
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甲氨蝶吟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