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2016-02-21 00:12杜海燕秦保亮韩俊伟李春艳
乡村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副馆长奶牛场布病

杜海燕 秦保亮 韩俊伟 李春艳

(1.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0;2.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新乡 453000)

规模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杜海燕1秦保亮1韩俊伟2李春艳2

(1.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新乡453000;2.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新乡45300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危害性非常严重,其中感染羊种布鲁氏菌和牛种布鲁氏菌的病例最为严重。基于此,详细概述奶牛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检测方法等,并提出净化措施,为进一步防控布病提供参考。

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检测方法;防治措施

1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1.1临床症状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两三周,最长可达6个月以上。当奶牛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上主要以分割生殖系统为主要特征,布病可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睾丸炎、腹膜炎、关节炎等炎症,而且怀孕母牛也容易发生流产,配种奶牛屡配不孕,甚至还会从奶牛阴道中流出污秽恶臭的分泌物,流产主要多发生在奶牛妊娠后150~240 d[1]。

1.2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病实验室通常采用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

1.2.1筛选试验。初筛试验主要采用动物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还可以采用OIE推荐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试验)。

1.2.2确诊试验。筛选试验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确诊,或采用OIE推荐的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试验)进行确诊。

1.2.3其他试验。主要通过细菌学试验或PCR病原学检测等方法进行检测。

1.3判定标准

1.3.1疑似阳性个体。对未免疫动物和免疫6个月以上的动物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iELISA试验检测,结果为阳性。

1.3.2确诊阳性个体。监测阳性个体经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cELISA试验,结果为阳性。

1.3.3阳性群体。群体内至少检出1个确诊阳性个体的。

本次比赛得到了各参赛馆的高度重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唐月娥和副馆长李敏、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书记戴洪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馆长王群、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石德响、复旦大学图书馆副书记史卫华、同济大学图书馆副书记危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周健、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吴志鸿、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庄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盛芳和王镇、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柳丽花、奉贤区图书馆副馆长浦飒、松江区图书馆副馆长奚建治等出席并担任各奖项颁奖嘉宾。

2 综合防治策略

2.1结合实际,开展布病普查

每年春秋季进行布病检测,主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然后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检,根据检测结果,掌握全场布病感染情况,同时统计本场全年流产情况,以便采取下一步防控策略。

2.2分类推进,采取不同免疫和净化策略

根据布氏杆菌在生物体内感染机制和代谢特点,以及疫苗活菌免疫的潜在风险,要视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于个体病原阳性率低于2%的奶牛场,可直接采用淘汰净化的措施;对于个体病原阳性率超过2%的奶牛场,要在每年4月对全场4~8月龄后备牛进行布病A19免疫,每头500亿~600亿单位活菌,连续免疫3 a。

2.3注重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奶牛场消毒制度,但要注意应使用两三种消毒药剂轮换进行消毒,切不可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以有效切断布病的传染途经,抑制病菌的传播和扩散。一旦在奶牛群中检测出阳性奶牛,按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立即对养殖场进行严格的清扫和消毒。特别是对流产的胎儿、胎衣等都要堆放到指定区域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随意处理。

2.4规范引种,控制布病传入

引进患病奶牛是感染该病的潜在威胁,因此尽量坚持自繁自养,若因生产需要,则尽量从非疫区引进,凭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具的检疫合格证进行运输,然后隔离饲养45 d以上,待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测一切正常后,才能进行饲养。另外,引进的奶牛精液、胚胎也要严格实施检疫,奶牛场也要跟踪做好引进牛布病检验检测工作,隔离饲养,专人管理,经2次检测阴性后再混群饲喂。

2.5加强管理,做好人员健康管理和阳性牛只的定向移动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进行交叉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奶牛场内部工作人员管理,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布病检测),并且持健康证上岗。阳性牛要立即淘汰并进行无害化深埋处理,若没有及时处理这些阳性奶牛,可能会进一步扩散病原菌,给以后的布病净化工作带来更大困难。不具条件的,阳性牛只能单向移往屠宰场,严禁转售其他养殖场户。

2.6持之以恒,维持净化良好效果

无临床病例,连续2 a监测无阳性牛的奶牛场,可视为净化牛场。成为净化牛场后,应停止布病疫苗免疫策略,继续采取“监测、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维持净化效果。

[1]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1):222-224.

S858.23

B

1674-7909(2016)20-19-1

杜海燕(1983-),女,硕士,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猜你喜欢
副馆长奶牛场布病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绘声绘色 喝彩祖国
——2019“博看杯”朗读大赛决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林怡副会长会见新任印度驻华使馆副馆长林凡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图书馆代表团到省档案馆参观访问
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
2013年全国16 省(区、市)规模奶牛场卫生保健与疫病防制状况调查报告
2012年上海市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