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结核病的流行与防治

2016-02-21 00:12赵盼盼
乡村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乳牛下痢肠系膜

赵盼盼

(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济源 459000)

牛副结核病的流行与防治

赵盼盼

(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459000)

牛副结核病是一种以顽固性下痢、肠黏膜增厚形成皱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该病潜伏期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呈散发性流行,对养牛业危害严重,被我国列为二类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基于此,介绍该病的流行特点、诊断和治疗措施。

牛副结核病;流行特点;治疗措施

1 病原

牛副结核病病原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大小0.5~1.5 um,为抗酸小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几个月,对热和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强,与结核杆菌相似;抵抗青霉素的能力很强。该病菌的菌落干燥、坚硬,常聚堆生长,形似菜花样,抗酸染色呈红色。该病原在感染的畜禽体内主要存在病灶部位,在肠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处生长,其他部位难以分离到病原。

2 流行特点

牛副结核病主要见于2~5岁牛发病,乳牛、犊牛最易感,绵羊、山羊、骆驼、鹿、马、驴和猪等动物也可发病。病畜和潜伏感染的患畜为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随粪便、乳汁和尿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健康牛采食了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牧场牧草后,主要经消化道传染该病。该病也可垂直传播,犊牛很可能经母体胎盘或乳汁感染此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呈散发性地方流行,流行速度慢,潜伏期长,一般6~12月或更长,主要以奶牛业和肉牛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病最为严重。牛副结核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春秋两季多发。当母牛妊娠、分娩产犊及泌乳期间遇到气侯剧变或者其他应激情况时会发生该病。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牛副结核病为典型的慢性传染病,病牛感染后体温变化不明显,顽固性下痢、高度消瘦为其临床特征。早期病牛出现间歇性腹泻,时轻时重,体温正常,排出的粪便稀薄恶臭,并带有气泡和黏液块,发病初期经对症治疗后可得到控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变为顽固性下痢,经过几次反复腹泻,该病对药物治疗不敏感,营养高度不良,最后因全身衰弱死亡。后期患牛精神萎靡,被毛粗乱,眼窝下陷,不愿行动,卧地,为慢性、卡他性肠炎,呈长期循环性腹泻,逐渐出现衰弱、脱水等症状,高度消瘦。但体温一直变化不大。死亡病牛高度消瘦,剖检可见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黏膜增厚,呈褶皱状。病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黄白色病灶。

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典型病理变化病变情况,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该病发病初期症状易于其他类腹泻疾病,确诊还应做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及变态反应等实验室诊断。

4.1细菌学检查

病料一般取肠黏膜或肠系膜淋巴结。涂片,用抗酸性染色法对病原菌进行染色后镜检,副结核杆菌染成红色,其他细菌及细胞浆质等呈蓝色,常可观察到大小0.5~1.5 μm,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的小杆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周期较长,该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一般几周到几个月后才能有大量细菌繁殖,因此用此法确诊该病临床意义不大。

4.2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方法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琼脂扩散试验(AGI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其中,ELISA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等优点,是该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方法。

4.3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为常规PCR检测,用IS900 PCR、ISMav2 PCR、多重PCR及荧光探针PCR,可在分子水平上快速、特异地检测出样品中病原。

4.4变态反应

可用副结核菌素或禽结核菌素做变态反应实验,是检查牛是否感染该病的良好方法。

5 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有有效的菌苗对该病进行预防接种,可以逐渐消灭净化该病。但该病无特效疗法,因此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牛副结核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应定期消毒牛舍,避免采食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防控该病的关键。由于该病对乳牛、犊牛易感性最强,因此要对乳牛和犊牛加强营养,加强饲养管理。

对尚无该病发生的牛场重点是防控该病的传入。坚持自繁自养,引种时不从疫区引进牛只,对引进牛应进行临床检查及变态反应检查,如有该病要隔离饲养或淘汰,防止粪便等排泄物污染环境及用具,待全部检测为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同时要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的营养,并定期对圈舍、污染的饲草和垫料等进行清理与卫生消毒。

S858.23

B

1674-7909(2016)20-31-1

猜你喜欢
乳牛下痢肠系膜
乳牛场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仔猪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感受
仔猪下痢综合治疗技术
仔猪下痢鉴别诊断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