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桑蚕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6-02-21 00:12麻继强鲁成巍
乡村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种桑养蚕荔波县小蚕

麻继强 鲁成巍

(荔波县农村工局,贵州 荔波 558400)

荔波县桑蚕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麻继强鲁成巍

(荔波县农村工局,贵州荔波558400)

为促进贵州省荔波县桑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荔波县委成立调研组,采取同乡镇领导、村组干部、种桑养蚕户座谈交流,深入农户、企业个别走访,到广西环江、宜州桑蚕业较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方式,了解其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可行性等,并据此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等。

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可行性;发展建议

根据荔府办函〔2016〕19号要求,贵州省荔波县政协成立了由朱丽琼副主席为组长,莫永开副主席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就荔波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所需配套的政策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为达到调研目的,调研组深入到荔波县佳荣镇坤地村、茂兰镇瑶埃村、黎明关乡久安村等地,采取同乡镇领导、村组干部、种桑养蚕户座谈交流,深入农户、企业个别走访;到广西环江、宜州桑蚕业较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目前调研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 荔波县桑蚕业发展现状

1.1种桑养蚕发展沿革

荔波县种桑养蚕是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一度从引进时的几百亩发展到2007年的0.11万hm2,由于群众从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种桑养蚕从佳荣镇逐步推广到黎明关乡、茂兰镇、小七孔镇等,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丝稠产品销售受到严重的冲击,鲜茧价格大幅度下滑,加之当年蚕桑面积增幅过大,蚕农养蚕技术的指导跟不上等因素,导致2008年大面积的毁桑种蔗,种桑面积从0.11万hm2下滑到不足200 hm2。近年来,随着丝稠价格逐年走高,并逐渐趋于平稳,农户又重拾了种桑养蚕的信心和热情,桑园面积又从200余hm2发展到现在的400多hm2。2015年全县发放蚕种9 840张,平均每张产鲜茧76.2 kg左右,每张产值3 084元,每年养蚕6~8批,平均667 m2养蚕1.5~2.0张,实现农业产值达约3 000万元。

1.2桑蚕企业及其经营情况

自2006年以来,在荔波县从事桑蚕经营的公司有7家。其中,注册经营的公司有6家(亚博公司、荔环公司、锋达公司、佳荣镇桑蚕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宏飞公司和尧明蚕茧收购点),未注册的有1家(才困收购站),建有8个蚕茧烘烤站。受世界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的影响,有7家被淘汰,目前仅荔波樟江桑蚕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家。2013年,在县农工局及其他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由贵州绿宝石茧丝稠公司在荔波县茂兰镇投入资金5 000多万元建有9个机组年加工蚕茧量达1 300 t的缫丝加工厂,每年可为荔波县提供400万元的税收。目前白丝价格达34万元/t,鲜茧价格为38~42元/kg。养蚕户种桑养蚕人均纯收入在3 000~6 000元。产值3 000多万元,生产白生丝70 t,产值2 100多万元。

1.3蚕种及小蚕共育情况

2008年前,荔波县有6家进行小蚕共育发放给蚕农,金融危机后生存下来仍在共育的只有3家;2010年后县境内只有2家共育小蚕。黎明关、茂兰主要靠广西环江供给。蚕种量增加,但蚕种质量难以保证,蚕种3龄小蚕每张价格240元(蚕种量大张相当以前的2张)。蚕农养蚕多的每批养三四张,一般的在0.5~1.0张。

2 荔波县桑蚕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因资金投入不足,造成蚕房建设不规范

养蚕面积不够,养蚕密度大,蚕房通风条件差,人蚕混居混养等,导致消毒不彻底,造成蚕虫在饲养过程中易感病,致使养蚕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2.2技术管理跟不上,桑园老化

通过调查,目前养蚕的农户除部分农户引进新的桑树品种,更新桑园外,大多数农户的桑园都是十多年前第一批发展的桑园,品种都是桂桑优12、62号,已种养了12 a以上,经多年生长后品种退化,加上桑园肥水管理及病虫管理跟不上,导致产叶量低、叶品质差,品种更新势在必行。

2.3蚕种经营混乱,没有蚕源保障

“养好小蚕一半收”,蚕种保障是养蚕的关健。前期蚕种供应主要靠贵州省蚕科所和荔波县樟江蚕种场采取规范小蚕共育养到3龄蚕后供给。2011年,蚕种生产基地朝阳蚕种场因土地开发被征后,荔波县养蚕蚕种供应受到严重的影响,没有固定的蚕种来源,蚕种来源主要靠广西环江、宜州等地供给。部分蚕农自育小蚕和小蚕共育户养到3龄发放给蚕农,加上小蚕共育户所进的蚕品种混乱,小蚕共育技术措施跟不上,导致蚕种质量差,蚕病严重,制约荔波县桑蚕业的发展。

2.4掌握养蚕技术不规范、不到位

虽然大部分蚕农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仍有一部分蚕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疏漏和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蚕混居,消毒难彻底;二是忽视养蚕环境及室外消毒;三是忽视蚕虫病前预防和及时淘汰病弱蚕、小蚕;四是接触病蚕后不洗手消毒而直接喂蚕等。饲养技术粗放,导致蚕病发生,影响养蚕质量。

3 荔波县发展桑蚕业的可行性分析

3.1经济效益分析

从目前实际的生产情况看(未考虑良种良法、保守估算),每人可承担0.13~0.20 hm2种桑养蚕的劳动强度,667 m2桑树可养蚕8批,每批0.5张,每张蚕茧平均产量70 kg,现1 kg价格在35元以上,每张成本在280元以内。因此,667 m2年产值约9 800元,纯收入约8 680元(未计算人工工资)。如果推行良种良法、延伸产业链,则效益、规模、提供税收、产业结构调整等将会有质的提升。

3.2市场分析

桑、蚕一身都是宝,所含物质具有广泛用途。除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出口额逐年增长,价格不断攀升外,桑树既对生态环境有益,符合荔波县绿色产业发展的要求,果实又可作为水果、食品饮料、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包括排泄物)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化装品和药品。所以,种桑养蚕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带动效应值得期待。

3.3环境条件分析

3.3.1良好的自然条件。荔波县土地资源丰富,土质深厚,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加上环境污染少,空气新鲜(空气指数优),水质条件好,所生产的蚕茧质量优良,对于种桑养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实践,全县大部分地区一年均可养蚕8批以上。适宜种桑土地面积达0.67万hm2以上,潜力巨大。

3.3.2良好的区位优势。荔波县紧临桑蚕大省广西,交通便利,既有借势发展的条件,又有溶入“东桑西移”桑蚕业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在荔波县未具备桑蚕加工工业的条件下,可依托广西境内缫丝厂等加工企业借力发展。

3.3.3技术难度不高,桑蚕户均有一定的养蚕技术基础。通过近十年种桑养蚕的经验积累,加上聘请中国蚕业研究所、贵州省蚕科所、广西蚕业管理站等专家进行培训,并亲临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现种桑养蚕户基本掌握了基础技术和生产流程。

此外,还有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低、适应群体广、人力资源丰富、群众基础较好以及参与热情较高等优势。

综上所述,荔波县发展桑蚕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完全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拓展产业链,逐步打造集农工、农旅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成为荔波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前景可观,大有可为。

4 发展建议

4.1精心布局,打造支柱产业

要把桑蚕业作为荔波县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打造。设定目标、精心布局、合理规划、稳步实施。一方面,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桑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桑蚕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储备、茧丝绸工业园区等专项建设的领导,做到体制顺、机制活、职责明;二是恢复县桑蚕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充实人员和经费,加强管理(包括风险管控)以及对蚕农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为提质增效,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宣传,营造民意基础。创新宣传和引导方式,做好试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中自愿、积极参与,从而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2创新模式,聚集产业集群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鼓励利用条件较好的田土发展桑蚕产业,允许农民、种植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互换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合理流转,获得土地使用权,支持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进行合作经营等,发展规模经营。

4.3夯实基础,助推筑巢引凤

一是通过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和实践检验,鼓励和引导农户调整种养结构,不断提升种桑养蚕所占比重,壮大种桑养蚕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和运用,巩固发展基础;三是引导组织生产,尽可能满足现有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助推招商引资。通过这些举措,为产业链的延伸打好基础。

4.4科学服务,理顺政群关系

一是充分尊重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主体地位;二是根据市场主体的需求,加强部门协调,做好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确保市场秩序好、产品质量优。

4.5连接扶贫,实现综合扶持

一是紧密与扶贫工作的联系,把各项扶贫政策用足、用活;二是整合部门专项资金和财政投入资金,以壮大资金基础;三是协调和强化信贷支持,包括财政贴息支持;四是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业态向集约型、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F327

A

1674-7909(2016)20-65-2

猜你喜欢
种桑养蚕荔波县小蚕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荔波县组织离退休干部参加中国共产党荔波县代表大会
荔波县开发研究促进会召开2021年第四季度理事联谊会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可爱的小蚕
关于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
省力化种桑养蚕的综合技术要点浅析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