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版《红楼梦》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2016-02-22 12:36黄亚星
西部皮革 2016年16期
关键词:原著文学作品红楼梦

黄亚星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从新版《红楼梦》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黄亚星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屏一直是影视圈的一种热潮,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信息时代,一些创作者摒弃了对工作的纯真心态,创造出的作品总会有许多地方与原著相差甚远,一经发布,便会引起观众剧烈的讨论和批判。2010年,由李少红导演指导的五十集电视剧新版《红楼梦》浮出了水面,人们盼望着这次的翻拍能达到另一个高峰,然后结果却大失所望。这不仅是在文学改编上的失衡,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不负责任,曲解本意,错误的引导观众,给文化,艺术皆带来巨大的损失。

文学改编;热潮;新版《红楼梦》失衡

1 新版《红楼梦》在改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情节设置的失当

情节设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展现原著的方面。对于情节设置的失当,也就是导演没有真正的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涵导致的。

以新版《红楼梦》为例,电视剧中出现了多处,或者说太多处情节设置失当的地方,令观众和红迷哗然。

例如“黛玉裸死”这一设置,在新版的《红楼梦》中,贾母等人得知黛玉死讯,哭着往黛玉房中来,镜头中只见一个好好的深闺小姐,却赤裸着身子,身上仅仅盖着单纱,露出光溜溜的肩膀,镜头一一扫过那灰绿色的指甲,灰蓝色的皮肤,然后是胸膛,大腿,膝盖,小腿。这一场景,是导演对原著理解的巨大失误。原著中李纨确实也曾说过这句:“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她个女孩儿家,你还叫她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通读全篇不难发现,李纨所指的是为林黛玉穿上大殓时的头面衣服,而李少红导演却认为这是说明黛玉裸死,实在是谬之千里。在面对众多观众对这一情节设置的质疑时,导演给出的答案却是觉得这样拍“很震撼”“很现代”,不得不说此番改编造成了电视剧媚俗粗劣实质的潜台词。

1.2演员演技的硬伤

好的角色往往是影视剧成功的关键。演员游刃有余的演技会将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从而展现出艺术效果。尤其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一个角色能否塑造成功,直接决定着演员能否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演活,直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在角色的选取中,就势必要有一番权衡。

新《红楼梦》自播出以后,演员们的演技也饱尝批评。靠着“红楼梦中人”选秀出来的演员们考虑更多的不是怎样能把戏演好,而是怎样能够一夜成名,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新版《红楼梦》中姚笛饰演的王熙凤来说,新版的凤姐要比旧版的服装更精致,演员也很漂亮,很符合凤姐的模样,然而其演出的气场全然不似王熙凤。以“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集来说,秦可卿病逝,凤姐得权协理宁国府,第一天到了便立下规矩,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将管家婆子们打理的妥妥帖帖,更是在众人面前发落了一个因睡误了来晚了的婆子,所谓是“立威”,自然是让底下人觉得不怒自威才是厉害。原著中此处写道:“凤姐登时放下脸来,叫:‘带出去打他二十板子!’”只言道“放下脸”和“叫”两个动作。根据理解可知,此处的“叫”,也是对旁边看着的等候吩咐的奴才说的,意味着“叫他们来处置这个婆子”,可新版里却理解成了“大吼大叫”,王熙凤一声比一声高的呵斥门外的婆子们,俨然把一个主子奶奶演绎成了市井泼妇。凤姐虽“泼”,却也有她侯门贵重的身份为衬托,自然不像寻常妇人一般一点规矩也没有。

1.3过于戏剧化的服装造型制约原型人物的塑造

除了演员演技的问题,服化道上的塑造也是促使影视剧成功的基础,人物给观众的第一印象,除了其本身的素质外,就需要服装,化妆和道具的衬托了。现在,服装加工精细,化妆技术进步,道具设置精良,论技术,要比之前的影视剧拍摄时进步许多,可正是因为这些进步,导演和片方为了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制造声势,动不动就打着“斥巨资”的号召力,在服化道上尽量夸张,只注重声势的结果,就是远离原著本身对人物的塑造。

在新版《红楼梦》中,演员的服化道可谓精中求精,细中求细,小姐奶奶们皆是珠光宝气。可是导演为了强调效果,对于服装造型的过于戏剧化,实在让观众无法接受。装扮的诡异,小姐奶奶们被造型师们采取昆曲造型的“额妆”,也就是被网友们戏谑的“铜钱头”,同样以宝钗为例,服装色彩肃杀,连发饰都是白色的,同样采取昆曲造型的“额妆”。以白色为主的服装颜色,再加上灰色与黑色的线条。好好的花样年华的小姐,却像是守寡家中的妇人一般,不敢穿些颜色衣裳。

2 新版《红楼梦》给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启示

“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打着为新红选角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本身所潜在的商业利益。选秀不仅没有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演员人选,反而连最初确立的导演胡玫也因利益分配的问题以及对选秀结果的不满而被投资方炒掉。李少红接替了胡玫出任总导演后,开始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她的很多精力势必花在人际关系和与资本角上,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改编的艺术创作中。

新版《红楼梦》在前期资金上投入不少,最终产品却有太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剧组的创作人员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无法专心于认真创作。其二便是导演对“忠于原著”狭隘的理解,又刻意求新,将不符合原著内涵的视听表现手法刻意夹杂其中。

新版《红楼梦》在改编对象,主体,策略和动机上的变化,折射出了近年来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和影视文化变迁中的某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告诉我们:越是文学名著,改编的难度就越大,若是缺乏对原著精神的准确把握,改编只会弄巧成拙,即便在商业性上获得了利益,于艺术而言,也是得不偿失。

[1](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

[2]周金华.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宏篇巨制─—评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中国电视,1998-06-15.

[3]张宗伟.论新版《三国》和《红楼梦》电视剧的改编.当代电影,2011-03-01.

黄亚星(1990-),女,汉族,河北,研究生,河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J905

A

1671-1602(2016)16-0171-01

猜你喜欢
原著文学作品红楼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拔牙
别样解读《红楼梦》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