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义应用自拟藿连保和汤医案4则

2016-02-22 13:01历松刘虹
新中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食积荆芥枳壳

历松,刘虹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医案研究◆

陈宝义应用自拟藿连保和汤医案4则

历松1,刘虹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藿连保和汤;食积发热;呕吐;湿疹;心肌炎;陈宝义

陈宝义教授是津沽名老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心肌炎、高热和儿科疑难杂症有着独特的见解,其自拟藿连保和汤在临床应用甚广,且疗效颇佳,处方:藿香、连翘、荆芥穗、薄荷各6 g,茯苓、半夏、陈皮、厚朴、莱菔子各10 g,焦三仙30 g,黄连3 g,生姜1片。本方具有健脾燥湿、和中清热、兼以解表之功。方中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二者配伍具有清胃热、止呕吐、健脾胃、泻心火之效。连翘透热达表,清心解毒;荆芥穗、薄荷解表疏风;生姜性辛微温,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和中;半夏、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和中;厚朴调畅气机,消积导滞;莱菔子消食导滞,长于利气;焦三仙健脾和中。陈宝义教授运用此方化裁治疗小儿功能性发热、急性胃炎、湿疹、心肌炎疗效尤为显著,现总结验案4则如下,以飨读者。

1 食积发热

于某,女,3岁,2014年7月20日初诊。患儿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午后明显,体温37.3~38℃,自服退热药后热暂降,随即复升,此后间断发热至今,体温均未超过38℃,多次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未见皮疹及淋巴结肿大,不伴关节肿痛,不咳,现手足心热,偶有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纳呆,大便干,每天1次。查体:体温37.5℃,精神倦怠,咽稍红,心肺未见异常,腹胀,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理化检查:腹部B超、胸部X线片、血尿便常规均无异常。西医诊断:功能性低热,中医诊断:食积发热,治以清热和胃、消导通降,方用藿连保和汤加减。处方:藿香、连翘、荆芥穗、茯苓、清半夏、陈皮、厚朴、柴胡、枳壳各10 g,焦三仙30 g,甘草6 g,黄连3 g。2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27日二诊:服药2天后热退,其后偶有低热,精神渐佳,纳增,大便通畅,余无不适,查体温36.5℃,舌红苔薄黄,前方加麦冬10 g。继服7剂后随诊未见发热,精神体力恢复正常,饮食二便正常,病愈停药。

按:《保婴撮要·食积寒热》曰“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陈教授认为食积发热,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郁久化热所致,方用藿香、黄连化湿醒脾,除食积之热;连翘散结消积清热;荆芥穗、柴胡透表解热;茯苓、清半夏、陈皮燥湿健脾,厚朴理气和中;加入焦三仙、枳壳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配甘草以调和诸药。二诊诸症状有明显改善,方药对症,考虑热久伤津耗液,加入麦冬养阴生津,以善其后。

2 胃热呕吐

王某,男,4岁,2014年8月17日初诊。患儿3天前始发热,体温38℃,食入即吐,为黄绿液,量多,伴有腹痛,脐周明显,大便每天1次,烦躁,多汗,口渴,饮多即吐,纳呆。查体:体温38℃,神清,精神倦怠,面色黄,咽稍红,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无腹膜刺激征,麦氏点无压痛,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理化检查:腹部B超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急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热呕吐,治以清热化湿、和中消导,用藿连保和汤加味。处方:藿香、荆芥穗、茯苓、清半夏、陈皮、厚朴、香薷、佩兰、竹茹、枳壳各10 g,焦三仙30 g,薄荷(后下)、甘草、黄连各6 g。2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其清淡流质饮食,严重时禁食4~6 h。

2014年8月19日二诊:热退吐止,不伴烦躁,稍有口渴,汗不多,食欲好转。原方去荆芥穗、薄荷、香薷、佩兰、竹茹、枳壳,加砂仁、炒鸡内金各10 g。继服2剂,每天1剂,而后痊愈。

按:《幼幼集成》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伤食者,其病总属于胃。”陈教授认为呕吐有寒热虚实的区别,治法亦有温清消补的不同,本病发于暑季,外感暑热,湿热内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和,故见发热伴腹痛呕吐;热化燥伤津,则见口渴,因此,应以调气和胃、和中消导为治疗原则。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化湿,辟秽和中止呕;黄连苦寒燥湿泄热;茯苓、清半夏、陈皮健脾理气燥湿;厚朴化湿行气消胀;竹茹和胃降逆止呕;香薷、佩兰解暑清透湿热;全方有清热化湿、和中消导之作用。2剂后热退吐止,腹痛缓解,原方去荆芥穗、薄荷、香薷、佩兰、竹茹、枳壳,加砂仁、炒鸡内金助脾胃运化,促进食欲。

3 湿疹

赵某,女,6岁,2015年7月8日初诊。患儿1周前发现右侧腋窝湿疹样皮疹,基底泛红,集簇成片,渗出液少而稀薄,伴瘙痒,食欲欠佳,大便稍干,1~2天1次。查体:体温36.3℃,精神可,面色红润,咽稍红,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舌红苔黄厚,脉数,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毒疮(湿热蕴脾证),治以清热燥湿、疏风止痒,方用藿连保和汤加减。处方:藿香、茯苓、清半夏、厚朴、地肤子、白鲜皮、枳壳、滑石、甘草、牡丹皮各10 g,焦三仙30 g,蝉蜕、苍术、赤芍、苦参、黄连、连翘各6 g。4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5年7月12日二诊:皮疹减轻,色淡红,无渗出,伴瘙痒,未见新起皮疹,食欲渐佳,舌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枳壳、滑石、甘草,加川芎6 g,焦槟榔10 g,继服5剂,每天1剂,嘱其忌食辛腥发散之品,避免搔抓皮肤。

2014年7月17日三诊:皮疹消退,无新起皮疹,皮肤无瘙痒,食欲恢复正常,痊愈停药。

按:《政治准绳·总论政治》曰:“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经风毒客于肌肤所致也。”陈教授认为,小儿湿疹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和邪发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为急性湿疹,责之脾胃失和,湿热内伏,外感风邪,合于腠理而发病。取藿连保和汤清热燥湿和中,佐以苍术祛风燥湿;赤芍、牡丹皮凉血散瘀;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加入风药蝉蜕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枳壳消食化滞;滑石、甘草合用为六一散,淡渗利湿,诸药共奏健脾除湿、祛风止痒之功。

4 心肌炎

陈某,女,8岁,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儿2周前腹泻,后逐渐出现胸闷憋气,乏力,活动后明显,心慌,无晕厥,无抽搐,食欲不振,大便软,每天1次。查体:体温36.8℃,精神可,咽稍红,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口周无发绀,面色少华,腹软不胀,舌红苔薄黄,脉濡数。理化检查:心电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2 s,心肌酶(CK-MB):45 u/L,Holter示间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彩超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急性心肌炎,中医诊断:心瘅病(湿热侵脾攻心证),治以清热燥湿、护心健脾,用藿连保和汤加减。处方:藿香、连翘、茯苓、清半夏、陈皮、厚朴、柴胡、赤芍、葛根、滑石、甘草各10 g,焦三仙30 g,瓜蒌12 g,黄连6 g。12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5年9月3日二诊:体力渐增,胸闷憋气减轻,无头晕心慌,食欲渐佳,大便正常,查心电图大致正常,原方去赤芍、葛根、藿香、连翘,加党参、麦冬、当归、山药各10 g。20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5年9月22日三诊:诸症平和,无不适症状,心电图、心肌酶、Holter均正常,予院内制剂心复康口服,25mL,每天2次,以善其后。

按:《内经》曰“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本病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陈教授认为该患儿由于湿热之邪内侵,乘脾攻心而发本病。发病之初感受湿热之邪,湿热留恋,内伤于心,损伤心气,心气不足,心脉痹阻失养故腹泻后出现乏力、胸闷憋气、心悸等心肌受损症状。取藿连保和汤加味,方中佐以柴胡、瓜蒌宽胸理气、调畅气机;赤芍清心解毒护心;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脾胃之气。12剂后热毒已清,脾胃功能渐恢复,原方去赤芍、葛根、藿香、连翘,加入党参、山药补中益气,生津养血;麦冬清润之品,养阴生津,清心除烦;气复津生,心脉得养,诸症平和,即肃清湿热邪毒,同时积极顾护心之气阴,以防病势深入。

(责任编辑:冯天保,郑锋玲)

R249

B

0256-7415(2016)11-0163-02

10.13457/j.cnki.jncm.2016.11.071

2016-06-03

历松(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儿科学。

刘虹,E-mail:13920977901@163.com。

猜你喜欢
食积荆芥枳壳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