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声音

2016-02-22 01:07
今传媒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融合

开篇语

传媒的今天是融合发展、包容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播传媒声音、传媒动态、传媒资讯,《今传媒》2016开设《传媒广角》专栏,主要内容来自于网络媒体、自媒体有关传媒界人士、传媒教育专家学者、传媒组织、政府部门对新媒体认知、行业管理、学术论坛、创新动态等理论探索和活动消息,实现融媒发展。本刊对提供信息的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版权所有人表示感谢和欢迎,希望加强联系、合作共赢!转发的有些信息未征得版权所有人的同意,敬请理解。若有异议,请提出宝贵意见。欢迎提供信息,欢迎参考信息。

坚持客观规律推动财媒融合发展

当前,传媒行业正处于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受众资源分流,渠道价值衰减,传统媒体广告经营下滑,新媒体竞争无序,不少媒体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媒介技术变革正在成熟,媒介环境和传播模式改变了传媒格局。但是信息轰炸、舆论混乱,使受众真伪难辨,引发的社会焦虑更加严重,可以说,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矛盾并未减少;传播技术变革和互联网发展的未知远大于已知。为寻求破局之策,发展融合媒体就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而媒体融合也为经济新闻传播与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的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传媒业发展导入了科学的轨道。不仅提出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提,也为我国财经传媒与经济新闻传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传播,我认为要下大力气研究经济生活、新闻传播、新媒体发展这三大基本规律。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

不然的话,我们创新经济新闻传播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融合发展就成为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提升。为此,一是要坚持经济生活的规律。经济传播首先要遵从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传播的技术怎么创新,传播的信息、内容仍然是新闻的灵魂,实事求是仍然是我们传播的基本立场。主观的报道不能违背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信息不真实就会受到公众质疑,评价不科学就会对经济造成掣肘,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财经新闻、财经信息、财经评论都是依据经济事实而来的,必须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生活现实。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首先要追求真理,把真的东西告诉大家,让利益主体做出明智的选择。二是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要及时快捷,讲效率、抢落点,慢的传播就是无效的传播,或者降低了传播的效率;要真实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准确是新闻的力量,事实不能虚构,数据不能造假;要客观公正地反映、表述各方的意见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工作者由于主观原因所带来的失真。不尊重这些规律,新闻工作者就会失去正义感,在道义上失信于民。三是要探索新兴媒体发展的规律。大数据、新平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网络迷、手机迷、低头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数据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了社会潮流。现在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能抱怨技术,更不能抱怨新媒体,而是要不断深入探索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让它朝着有利于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经济新闻传播唯有紧紧把握这三大规律,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热情地拥抱新闻的新时代、新技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财经传媒和经济新闻传播的新境界。

新闻理论的 “地气”与“底气”

“在复杂的世界传播格局中,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既不能离开自己的光荣传统,又少不了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是九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最近在一次大会上的发言。他的话得到了在场千名人大校友和新闻出版界同行的鼓掌响应。

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已经使整个地球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大平台,而研究传播与接受规律的新闻学理论,正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变化出许多亚学科理论,新闻学已成为人文科学领域最活跃、挑战旧理念最多的学科之一。

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理论的推进,促进了理念的更新,这既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配置了合理的新闻传播政策依据,更从民本的立场赋予了受众前所未有的信息分享权利。这些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变化不胜枚举,以致人们感到从睁眼到熄灯,新闻信息服务的充盈度已达到目不暇接的地步。

但是,丰富不等于丰收,充盈并不一定充实。巨量的新闻传播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利弊

和运行规律、与规律相关的多种学说,都有待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去厘清、去发展。在此背景下,从事新闻理论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广电、出版、网络分支学科领域,都面临着如何接好实际的“地气”、如何增强学术“底气”的问题。为了找到一些解决难题的路径,国外的不少新闻学、传播学学说被借鉴,这也是可理解之举,但不是根本之途。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国、最有潜力的传播市场,呼唤着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学术上接地气与有底气的表现,就要提倡——老生常谈,少谈;人云亦云,少云。不鼓励把心思花在做外国学说的“拼盘”上。

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例如,“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之路,也是传播之路、民心沟通之路。信息的跨境落地、接收互动,内容、理念、模式、互信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脚踏实地去研究,去实践,去创新。

方老先生的皓首疾呼,正是有责任感的理论前辈,向后起之中青年学人发出的肺腑之言,兼具史鉴理性与剀切之情,当记取之。

传媒转型是一场革命

互联网改变了以机构为单位的传播,个体成为独立的传播单位,媒体融合的关键就在于对个体传播能量的利用。传统媒介需要改变,将自身权威、资源优势与个体的内容生产能力相结合,把公众传播价值为我所用,成为联系公众的窗口。

中国传媒业目前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完善顶层设计,厘清发展逻辑路径特别重要。现在大家都有一种互联网焦虑症,因为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困扰、变化。在这种焦虑症下,我们有时候是抓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有效的方式,反而忽略了基本的一些走势和关注度,这可能是媒体转型过程中普通存在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首先,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工具和手段,它是一种重新构造社会的力量。在这种作用下,我们所面对的市场、社会、政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新样貌,压力和困扰正是来自于这种结构性的、根本的变化。互联网跟过去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就是它对于社会传播基本单位的降序。过去社会传播由机构进行,形成了整套系统和成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

的运作方式。但是当互联网将此降解为对个人的激活,使个人成为社会传播基本单位的时候,由于社会的传播方式、传播主体转换所带来的整个的市场和现实的改变,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

我们目前在媒体转型过程中解决了局部的问题,因为互联网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通过连接来增强功能,形成价值。连接一切,是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基本方式。但是对于这种连接,我们目前仅停留在媒介集团内部。

在我看来,如何对于被激活的个人,这样的一种新的传播单位,传播的能量、价值和造成的传播效应的一种重新的认识并加以利用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媒介转型方案中,如果没有对此善加利用,而仅是重新组合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们这些年在探讨说要去探索媒介性、平台性媒介,要探讨出新的生产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媒介生态,其实都是对新形势下形成有效媒介转型的新模式必要的尝试。

当下,传统媒介影响力和传播力明显在下降。当与平台达成某种协议的时候,传统媒介是非常非常弱势的,这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传统媒体仍然是具有机会的,机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媒体的地位授予功能。一个新闻只有经过传统媒介的集中报道,才能成为受到广泛关注,具有某种合法性。传统媒介的集中的强项,不是简单的可以被剥夺的。

二是传统媒介拥有最好的内容生产的人才,虽然现在有所流失,但是目前仍是拥有中国内容生产最好的团队。

三是传统媒介拥有在地性的优势,在地区、行业、领域里有比任何的一个网络媒介更加深入的资源优势和动员能力。这种优势在流量变现为价值的时候,是非常强大的一种潜质,这是传统媒介的长项。

未来机会关键,在于传统媒介如何能够从政策机制层面,从自身运作逻辑层面,把优势转化为社会影响力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传统媒介对于入口的把控能力越来越差。这不光是中国的情况,在美国,纽约时报对于入口的用户流量把握能力也是越来越差,这是世界性的趋势。媒介对受众影响需要找到很好的入口。通过它,成为联系老百姓的社会生活、社会信息的窗口。入口并不仅仅是指微信、微博、阿里、淘宝等的入口,这是一个大入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我们的资源再加上我的内容的权威性等,相互连接,把老百姓的自我生产能力,自我的积极性能够纳入到我们过程中去的话,媒体的活跃度是有保障的。

媒体融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生产的引入问题,需要在更多的地方制造一些让人们可以参与、表达的端口和接点,解决渠道失灵问题、渠道中断的问题,解决能量资源的再利用问题。传统媒介并不只是需要解决经济上的维系,而是找到价值出口,营造体制和机制。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我们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体制机制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抓住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互联网+”,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业态。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机有效整合,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人才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事业的教师和复旦大学为数不多的文科资深教授,我对我所从事的事业和岗位始终坚守这样的理念,并以这样的理念作为自己执教、科研和服务师生的规范:第一,学生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朋友和老师,真诚地引导他们走正前途和完成自己的学业,是我的使命和担当,向他们学习是自己的愿望和兴趣以及责任。第二,课比天大。作为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全身心地上好每一堂课,并用同样的努力引导他们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第三,把自己融化在众多教师之中,用团队的力量上好课育好人。

我国新兴主流媒体亟需从纸媒走向全媒体

2015年12月,王平安社长在参加中华传媒智库研究基地挂牌活动时强调,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与感召力。现在中国的经济硬实力很硬,但文化软实力却很软。有人说,过去美国是用弹片打天下,现在是三片:芯片、薯片、大片。比弹片更有穿透力的就是大片。从国家大格局来看,国家意志一定会推动如高铁、航天的发展,也会推动文化红利的。文化在风口的时候,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相信未来这些没有的都会有,互联网存在很大的空间,也亟需新兴主流媒体,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一定要做新兴主流媒体,从纸媒走向全媒体。

众媒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

所谓众媒时代,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表现形态丰富,不再受传统表现形式的限制,文化更加多样;二是生产者众,人人皆可为媒体;三是传播结构众,与以前相比传播结构更为复杂;四是平台众多;五是终端多样化。

在当前的众媒时代,传统的传播链条被重构,新媒体可能受传播载体、碎片时间的影响,而导致受众对长文章的接受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媒体必须在某些类型的文章长度上和表现形式上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短文章与严肃性并非是对立的,事实上用户在接触了海量信息的同时,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众媒时代,传统媒体把关人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在传统的传播链条里,受众只需要分辨接受到的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而在众媒时代,传播呈现社交化的特点,信息沿着社交流动,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传播的节点,用户自身组成投票机制的把关。

在大模式发生变化不可回避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来源广泛且未经筛选,用户需要提高自

己的媒介素养,在大模式发生变化不可回避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来源广泛且未经筛选,用户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以提升自己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而用户媒介素养的提高需要教育以及信息流动平台的服务商一起来推动。

新技术是一种增加媒体表现形式的方法,但是新媒体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媒体的组织结构以及生产方式。对于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彭兰认为虚拟现实、传感器、增强现实等技术,以及定制化生产、个人云、平台、人和物的协同会成为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道不能止于问题;对外传播不是一种局部性的信息传播,而是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联系着的全局性的传播。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应该是优势互补

新媒体有新媒体的优势,它的创新,它的活力。一些新媒体公司的从业人员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具备这种活力,具有这种创新点,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可能不具备的。但是传统媒体所具备的优势,也是新媒体公司所不具备的。比如说,传统媒体公司所具备的专业程度,从业人员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具备很高的媒介素养,他们的专业性应该说代表了这个领域当中一定的高度,因此我觉得,在这种媒体融合过程当中,我觉得不应该是谁压倒谁,谁主导谁,或者谁颠覆了谁,我觉得应该是大家优势互补,大家把各自的优势能够极大的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比较好的融合状态。

人民日报社计划财务部副主任谭介辉:利益整合程度影响媒体融合深度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利益整合的手段大致有三类,一是行政命令式的计划方法,二是市场契约式的交易机制,三是产权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大体上看,这三种方式分别对应着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

在媒体融合初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这时候的融合事务基本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式的计划方法来解决,由上级机关下达指令,做出行政安排,各级各类媒体统一执行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因行政支持数量较多和相关业务量较少等原因,各方略有盈亏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当媒体融合不断进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逐渐变得“你依赖我、我依赖你”的时候,彼此间需要互动、协调的事务量越来越多,所涉及的经济利益也越来越大。这时候再仅仅依靠行政计划的方法就不够了,更多地要通过公平合理的市场化契约来解决,使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易得以规范化并形成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则。

最后,当媒体融合进入高级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我就是你、你就是我”、高度一体化发展。这时候,如果彼此之间的利益整合仍然主要通过市场契约来解决的话,一是交易成本会很高,二是深度整合的难度会很大,因此需要从产权等方面做出带根本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总的方向是增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产权重叠度和利益重合度,加强集团管控能力,以比较彻底的利益整合来推动事业的深度融合。

今晚报社今晚传媒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吴阿娟

新闻职业本身都不得不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传统媒体需要顺应这种变化,更需要拥抱变化。

另外,记者与受众需要联系的更加紧密。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告诉我们,远离受众正在一点点捆住我们的手脚,使我们越走越慢。如今,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走融合之路,作为新闻的提供方,都希望搭建更多的平台以更接近、更吸引受众。

让传统媒体常常自愧不如的“快”就是受众正在做的事。他们已成为社会突发新闻的主要提供者,并且往往是第一报道人、后续跟踪者,甚至舆论的引导者。如今,他们聚集在微博、微信,甚至专业网站,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等。报纸上的“有关专家称”“据某某专家说”,也都逐渐丧失了吸引力。记者与受众的关联度需要进入全新阶段,无论是关联互动的手法,如“组群”的方式,还是关联的紧密度,如忠实“粉丝”的追随,都将影响媒体产品的内容生产方式。

无论如何,一个全新的内容生产时代已经到来,实践中的探索不会停歇,唯有拥抱变化才能与时俱进。

传统媒体转型视频业需要慎重

当前,报刊媒体在深陷经营困境的同时纷纷进军视频业,尤其是壹读在视频业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停掉了壹读的纸质版,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绝大多数的效果不佳。

意识到网络视频业尤其是移动视频业的巨大潜力,报刊采取各种方式进入视频业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如何破解报刊所办的视频产品的成长之痛呢?

1.得移动者得天下

当前,移动视频是视频业的蓝海,正所谓得移动者得天下,这就要求视频创业团队必须具有很强的移动运营能力。二更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600万粉丝的关注,这与其强大的移动运营能力是分不开的。

2.放弃事业单位身份并完全脱离体制

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尤其传统媒体新办的一些新项目,其管理团队既想获得股权激励等市场化的好处,又不愿意放弃其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身份,这种旱涝保收的状况决定了其难以树立起背水一战的决心更难以与新项目共存亡,这就必然导致新项目的存活率相对较低。而真正的市场化体制一定要求新项目的管理团队放弃事业单位身份,完全脱离体制,否则就难以真正放手一搏。

虽然问题症结容易找到,药方也可以对症下药,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这也是二更、壹读、好奇实验室能够成功而其他视频产品多以失败而告终的根源。

3.传统媒体的短版——激励约束制度

在当前情况下,无论是视频产品还是其他新创项目,风险很大且需要全副身心投入其中,而这就需要设计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否则事业就难以快速发展。而且需要设置较高比例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因为壹读、二更都是报刊从业人员离职后创办的视频项目,其管理层自然持有较高的股权比例。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安排对于新创公司是极为有利的,一方面公司成立之初,总经理个人投入现金,成为个人股东。这使得总经理个人和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也使得总经理有更多、更灵活的方式筹资以保障公司的发展,例如,当公司发展需要资金时,总经理个人拿自己的股权到银行质押来融资,如果总经理个人没有股权,则其很难有手段去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采取公司化运作提升自身竞争力

公司化运作有如下三大好处:一是实现了公司化运作才能使得团队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才能真正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只能在旧体制的温室内而逐渐丧失市场化能力;二是公司化运作才能使得产品团队真正对用户和市场负责,如果不能从用户和市场倒推产品的定位和运营策略,就会导致公司的倒闭;三是公司化才能进行正常的市场融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好的资金支持。

5.成本控制和专业化能力

在互联网视频业发展初期,视频对专业化能力的要求不高,而随着互联网视频业的快速发展,对视频业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一是成本控制能力。一般来说,专业人士付出一半的成本就能拍出与非专业人士大致相同的视频,这对于成本较高的视频业来说至关重要,例如,二更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发展就在于其创始人丁丰早在《青年时报》任职副社长时就与电视合作电视栏目,这使得其能够很好地控制视频制作成本。二是专业运作能力。视频业与报刊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了解和熟悉视频业的制作流程,否则就很难拍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媒体要融合发展,包容生长

中央决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顺应网络时代的正确决策。传统主流媒体义无反顾地走上意识形态“主战场”,奔赴网络传播“最前沿”,正在付诸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如同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一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三期叠加”的状况:无现成样本的摸索期、自我颠覆自我革新的阵痛期、新媒体业务扩张与传统媒体业务板块打通整合的消化期。面对这种状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如何融合,怎样生长,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理论上进一步研讨。融合发展,包容生长,或许是一条可以一试的路径。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深入地介入生活,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基础结构。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仍然是未知大于已知。对于不知边界的领域、不知深浅的山川、不知肥瘠的土地,不知何处有油、何处有矿、何处宜种、何处宜牧的大地,不知何时收获、何时冬闲的节气,潜心规划不如用心实践,即便需要规划,也往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

往是越粗放越有效,越精细越无用,甚至可能起束缚作用。媒体融合,面对的就是如此未知、如此不确定的领域、大地、时节。融合发展中的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最有效的成长方式是放养而不是圈养,任其在探索中寻找走向,在竞争中经受洗礼,在混沌中包容生长。

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明确以后,“新城”建设如雨后春笋,漫山遍野,茁壮成长。“旧城”改造亦有所闻,但是鲜有成功的范例。传统媒体孕育的新兴媒体,从人才、机制到内容,对传统媒体有所借助,更多的是全新创制,包括独立制作的内容、特别招聘的人才、全新运行的机制。更有甚者,新媒体出身于传统媒体,却立足于通用网络平台,如新浪的微博平台、腾讯的微信平台等,按照互联网规律运营运作。新媒体运作得越成功,对通用网络平台的赢利贡献越大,对传统媒体的反哺反馈则没有同步增大。也有的新媒体正在自建平台,但是,其技术、规模、能量与影响力,与通用网络平台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新媒体平台,有没有可能利用网络技术,与通用网络平台一较高下?有没有可能发明颠覆性技术一举超越通用网络平台?这都不能事先规划,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竞争中发现,在放养中生长。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