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出版的优势与劣势

2016-02-22 02:57王卫明幸晖晖
现代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法规

王卫明 幸晖晖

摘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社交出版应运而生。社交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以出版社为主导的“闭门造书”式的出版模式。社交出版的优势在于:利用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实现传播内容的量身定制,便于面向大众融资图书内容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充分满足受众的平等参与心理等。劣势在于:品牌尚未建立、尚不能抗衡传统出版,发起者门槛起点高、存在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出版;聚集效应;法规

社交出版,是一种借助社交媒体力量将大众引入出版流程的新兴出版方式,其运作模式不同于“闭门造书”式的传统出版。在社交出版模式下,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可以参与图书选题、写作、出版、发行的全过程,既参与图书创作,又参与投资发行,可以担当投资者、作者、出版者、发行者、消费者、读者等多种角色。当然,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也可只参与出版流程的部分环节,只担当部分角色。

2015年8月14日,广东省中山市首次众筹出版的《黄种人跑入9秒99——解码亚洲新飞人苏炳添》一书首发。该书2015年7月15日通过官方微博“中山日报”“中山出版”和微信公众号“中山出版”对外发起众筹。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腾江透露:公司在众筹的第一天就收到众筹订单500多本。这是一次典型的社交出版。当然,社交出版不限于众筹出版,自出版和传统出版都可以变身为社交出版。

“社交出版是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之间的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阅读模式。社交出版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技术发展起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革命性出版形态”。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兴出版方式,社交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暂时的劣势。社交出版是社交媒体与图书出版深度融合的产物,其优势要强于劣势。

一、社交出版的独特优势

1.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

社交媒体为社交出版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聚集效应,社交出版反过来亦有利于社交关系链的维护。

社交媒体聚集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例如,2004年2月4日上线的Facebook网站,到2012年明拥有约9亿用户。而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2014年7月底接近4亿。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微博客用户有2.49亿。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使“用户制造内容”(user GenerateContent,简称UGC)在社交媒体日益流行,这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崭新的运作平台和丰富的出版资源。

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强大的图书发行销售平台。2014年3月,微信携手余秋雨,为新版《文化苦旅》提供首发平台,4000册新版《文化苦旅》签名本上线3天即售罄。2014年12月15日,由中国旅游出版社联合腾讯网QQ空间推出的国内首本社交网络旅行书《遇见旅行》在京东商城网站、当当网、亚马逊网站接受预订。

2.有利于实现传播内容的量身定制

传统图书出版,读者介入图书创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部分图书作者会收到读者来信,但那只不过是图书出版之后对图书的评价和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并不能对下一部图书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作为“厨师”群体的一员参与“食物”的生产制作。社交出版使得受众可以和“餐厅厨师”商量“食材”的选择以及“食物烹饪”的新方法。用户的意见和观点可写入“社交出版”图书,用户的话语权因此得到更多的尊重。

作为文化生活自出版内容互动社交平台,“时光流影”(www.timeface.cn)具有社交互动功能,通过个人自费打印、机构用户入驻以及广告植入等模式,依托按需出版印刷中心和数字出版内容汇集的数据库实施自出版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出版。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形式的货物运输和信息传播,包括隐喻的运输和交换。每一种形式的运输都不只是简单的搬运,而是涉及发讯者、收讯者和讯息的变换和转换。”社交出版,正是这样的信息传播。社交出版模糊了作者和读者的界限,作者和读者的角色不时互换,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3.便于面向大众融资解决出版经费问题

在传统出版的产业链中,出版社手握内容版权,处于强势地位,图书作者和读者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很多时候,出版社为确保盈利,不但不给图书作者稿费,而且要求作者支付不菲的出版经费,有些书籍因此失去出版机会。社交出版的独特模式,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出版的这个难题。

社交出版,可以为一些出版项目提前募集出版经费。例如,《社交红利》一书作者徐志斌在众筹网发起一轮预售“募资”,最终在首次印刷之前通过“众筹”的方式预售3300本,募集10万元书款。门户网站网易的品牌栏目《轻松一刻》2014年12月25日发起图书《今日之声》、图书《每日轻松一刻》、碟片《每日轻松一刻》语音版3个出版项目的众筹,最终获得2467人的资金支持,募集142261元,顺利完成出版经费的募集。

社交出版为学术书籍的出版带来了发展契机,实现学术书籍出版的“长尾效应”。学术书籍一直有着发行量小、不畅销、可能亏损等缺点,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募集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学术书籍出版的费用问题,学术书籍完成之后还可以借社交媒体宣传推介,解决了学术书籍发行量小的问题。

4.图书内容更容易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同

社交出版由于“社交”元素的融入,使得读者有机会参与图书的创作和发行。“一方面,读者能与作者在平台上互动,带动图书销量提升的效果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图书的选题环节也可以在线上进行,由读者投票决定选题,甚至先行预售,出版方和作者再进行内容生产。”

社交出版的图书是作者和读者相互合作的智慧结晶,作者和读者“对话”的过程就是双方对图书内容逐步认同的过程。在传统出版模式中,作者和读者间信息传播是一种直线、单向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作者主导了内容,读者被动接收,而社交出版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一种互动式乃至病毒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读者的个性几乎都是被忽略的,而社交出版为读者个性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尊重读者个人需求的差异化,因此更容易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同。

5.受众的平等参与心理容易得到满足

如今,自媒体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发达,以“平等参与”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民主在不断地完善。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层级制度,新兴媒介环境实现了自下而上循环交互的信息传播形态。“电子网络传播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向趋向平等和互动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新媒介技术给予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绝大多数人都有自由交流信息、充分参与传播的渴望。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虽然也有受众参与的存在,但那不是充分参与,更称不上平等参与。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新兴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了表达权,话语权不再属于某一阶级,而是属于广大受众。社交出版倚重于社交网络传受双方随时进发的思想和观点。社交出版让广大受众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拓展思想和观点的来源。这种参与是平等的、广泛的、开放的,这种参与帮助社交媒体用户更好地融入网络社交、摆脱个人世界的孤独,帮助社交媒体用户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6.契合当今媒介使用潮流

社交出版契合了当今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之前,“收看”“收听”“翻阅”等是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鼠标点击、手指触屏等成为许多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移动客户终端和多元化平台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和传声筒,手机、iPad、Kindle等“拇指时代”的产物带来了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多媒体化。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低头族”。

“传播新技术的革命性意义突出体现在它给予了受众的传播主导权,信息点播、内容定制在传播新技术时代成为现实。”多元化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为社交出版用户和作者“对话、合作”提供了可能。

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和匿名性、层级性、高自由度、赋予话语权等优点,为网民在网络空间重建或新建社交关系网、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展示、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社会认同感提供了新的媒介平台,也为社交出版的运行创造了条件。借助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比以往更便捷地与图书出版的作者和发行人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二、当前社交出版的劣势

1.社交出版品牌尚未建立

传统出版模式中的出版物的品质和良好声誉是建立在出版单位的品牌影响力之上的。社交出版自身的品牌组织尚未建立,社交互动内容通常通过数字化自助出版、与传统出版社签约、网络平台发起众筹等方式面向读者。数字化自助出版,由于势单力薄,一般难以树立强势品牌;社交出版人与传统出版社签约,则受制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品牌;众筹出版,目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

社交出版建立品牌的出路包括:提高创作者的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定位,以读者为导向,确定社交出版图书的特色,同传统出版图书相区别;保证图书质量,增加社交出版图书的读者黏性;利用社交出版的社交优势与广大读者互动,共同创造品牌;在成功品牌的基础上,发展其衍生品,如连环画、音视频等。

2.尚不能抗衡传统出版

社交出版虽然可以凭借数字化自助出版、众筹出版模式实现独立运行的出版形态,但是这两种出版模式缺乏传统出版单位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稳定读者群。

社交出版最终往往要和传统出版社合作,将作品交给传统出版社印刷发行,在书号申请、书号获得、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发行等方面仍然受制于传统出版社,若摆脱传统出版社自行出版发行又会遭遇不够专业、缺乏品牌积淀、不便于传统发行渠道(实体书店)的对接等瓶颈。

与传统出版相比,社交出版现阶段还存在着自身规模小、质量难以保证、管理水平低、版权环境差等问题。传统出版产业在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传统出版产业正不断拓展经营方式,向数字出版业进军。

3.发起者起点门槛高

社交性内容生产、社交性阅读评论、社交性市场营销是社交出版的三个环节。社交是社交出版的手段,社交出版强烈的参与性和社交性,使得社交出版依赖于粉丝的拥护,获得出版发起者资格的人须有忠实追随的粉丝群体(人数越多越好),这就无形中给社交出版发起者设置了门槛。

社交出版内容是广大读者共同认同的结果,这势必造成起点高的用户才有发起社交出版的资格。通常,高起点的用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掌握了丰厚的资金资源,有能力独自承担或者承担较大份额的出版投资;第二,在物理现实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导致在网络虚拟现实中也有几乎同等的身份地位,如具有名人效应的文娱明星、网络空间意见领袖等;第三,掌握了大量的社会人脉资源,获取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捷,如由于职业因素使其具有丰富人脉资源的记者。相对而言,粉丝数量不多、粉丝忠诚度差的人或机构,难以成功发起和组织社交出版,即使发起社交出版项目,也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支持。

4.存在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社交出版存在法律风险。社交出版属于前置审批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前提下才能出版发行。《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这势必导致一些来自民间的电子书出版发起人不自觉地“非法出版”,进入违反相关法规规定的禁区。

社交出版也容易违反著作权法规。社交出版图书的内容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成果,纵使专业的图书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行业规范,可是广大用户的素质和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网络高速、准确、近乎完美的复制性使得社交出版图书的内容难以确保原创性,可能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隐患。

社交出版还存在市场风险。一是可能缺乏强大的出版技术支持。社交出版虽然可以利用自出版和众筹出版摆脱出版社的束缚,但摆脱出版社的同时也没有了出版社较为专业的技术支持。二是难以建立强大的营销渠道。社交出版的作者和读者缺乏网络包装、推广技术,很可能会受到传统出版营销商的抵触或不配合。社交出版机构打造自己的数字营销渠道并非易事。三是传受双方的信任关系不易建立。社交出版的发展依赖于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网络社交的良性运行。但是,网络社交的可信度显然不及线下交流。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网络空间难以建立有效有力的约束机制,社交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坑蒙拐骗现象。

三、结语

依托社交媒体力量,将大众引入到出版流程,社交出版有其优劣势,也存在着机遇和威胁。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不成熟的地方,会面临一定的风险。社交出版的劣势是暂时的,威胁是可以避免的,而其利用社交媒体上的社交关系形成聚集效应、实现传播内容的量身定制的优势是任何出版模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社交出版是社交媒体和图书出版深度融合的结晶,顺应了新媒体时代潮流,发展前景明朗,有望成为未来出版界的主流出版模式。

具有权威性的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背书的形式为社交出版内容证实,增加社交出版内容的可信性和真实性。社交出版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要社交出版行业建立良性运行的融资、创作、营销渠道,不去生产非法内容,避免著作权纠纷。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法规
2021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温州:出台法规案处理规则
奇怪的法规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