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畜牧业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的探讨

2016-02-23 12:50陈银伟陈卫南李德荣
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模式探讨畜牧业

陈银伟,陈卫南,李德荣

(浙江省缙云县畜牧兽医局,浙江 缙云 321400)



缙云县畜牧业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的探讨

陈银伟,陈卫南,李德荣

(浙江省缙云县畜牧兽医局,浙江 缙云 321400)

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畜禽排泄物治理问题日益突出,缙云县采取多种模式结合种养,处理畜禽排泄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从中选取几种比较典型、适合该县实际的种养方式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种养;模式探讨;畜牧业

畜牧业在缙云县农村与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2014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15.76万头,家禽饲养量555.45万只,畜牧业实现产值3.7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近几年该县大力提倡“五水共治”,高度重视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工作,摸索出几种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猪-沼-茶”生态循环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建沼气池为中心,实行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好氧处理,将沼气生产、高效有机肥和养殖业污染物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畜禽粪便污水资源化,并进行综合利用的一种模式[1]。如缙云县百丈岩养殖场,地处东方镇皋头村,年存栏生猪1000头,兴建沼气池153m3,堆粪房208m2,在茶叶山上建沼液池2个200m3,氧化塘4000m2,铺设污水管网2000m。猪粪集中堆放发酵后凉干出售给当地农民用于水果、蔬菜种植,每包10元,一年有2万元的收入;沼液供给周边山上138亩(1亩=667m2)茶园当肥料,每亩节约化肥200元,一年可节约2.76万元,实现了养殖业污染物零排放和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猪-沼-林”生态循环模式

缙云县舒洪镇舒洪村郑福达猪场,地处中舒坟山,现有猪舍7幢,面积1000m2,存栏生猪501头,有配套消纳排泄物枹桐林150亩。为有效地利用猪场排泄物,减少劳动力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投资3万元建成沼气系统,专门处理猪场污水。购置污水泵,埋设污水管道500m,用于输送沼液灌溉枹桐。同时投资1.5万元,在山场林地建设10个长4m、宽3m的沼液池,专门用于贮藏沼液,猪场干粪堆积发酵直接施上林地,猪尿与污水经沼气池发酵经污水泵抽吸到沼液池,用于灌溉枹桐林和牧草地。据测算,枹桐林每亩可产10t木材,150亩可产1500t木材,施用猪粪、沼液等有机肥后,枹桐生产速度提高10%以上,按市场每百千克15元计算,价值高达90万元,可增收9万元。有效地降低了种树成本,实现效益增收,林地得到了综合利用,林牧互补。

3“猪-沼-桑”生态循环模式

缙云县双丰家庭农场坐落于五云街道浣花溪村,猪场占地面积50亩。该猪场2009年7月开始扩建,共投入资金163万元,现建有猪舍8幢,建筑面积2160 m2,目前存栏生猪860头。该场2008年列入省政府“811”环境污染整治项目之一。项目自同年5月份开始实施,先后建成沼气池80m3、雨污分离沟630m、防渗漏的干粪堆积场130 m3、防渗漏污水或沼液储存池250 m3、铺设管网1500m。养殖场与林园梅种桑户签订粪污收集处理利用协议,自2014年1月份起该猪场将养猪场产生的猪粪、沼液提供给该户作为320亩果桑(桑叶)基地的有肥料使用,桑园施用沼液,果桑亩产量可达1.5t,比用常规施肥增幅35%;猪粪、沼液施肥,节约化肥支出每亩80元,可节约2.56万元。该模式使猪场排泄物得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种养业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

4“土鸡-果园”套养模式

新建镇古溪村赵永松养鸡场利用本村广慈山低丘缓坡,土质肥厚,日照时间长,一面临水,三面环农田,远离农居,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在广慈山上种植了桃树、杏树、桔树,同时在果园的东西南上下各个方位分别搭建了5个鸡舍,在养殖区内实行生态放养,鸡夜晚在鸡棚里休息,白天在果园中栖息觅食,鸡粪直接施于果园中,鸡棚中的鸡粪经堆制发酵后亦施于果园,实现粪尿零排放。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一般在3~4亩地搭建1个大棚,每个大棚面积在400m2左右,1个棚可以养殖3000~4000只,年可出栏3~5批土鸡,每个大棚年出栏土鸡16000羽左右。鸡在果园中自由采食杂草和昆虫等,可节省饲料成本1.2元/只;通过放养,增加运动量,加上摄入大量的杂草和昆虫,养出的鸡羽毛光亮,鸡冠红润,肉质鲜嫩,市场售价比其他鸡平均高3~5元/kg。以市场价计算,每吨鸡粪的价值为400元,可减少肥料成本7.2万元。果园施入鸡粪后,土壤肥力大大提高,可使水果产量增15%,价格提高20%。鸡在果园中觅食,既采食到杂草又疏松了土壤,免去除草和松土的工序,每年可节约雇工工资1.5万元,可谓一举多得。

5“鱼-鸭”联养模式

缙云县三角塘围养生态养殖场座落在新建镇洋山村三角塘水库边,远离村庄和主河流。该场租用水库50亩,建有鸭棚 2个,面积1000 m2。鸭在水中活动能吃掉水中的蝌蚪、青蛙、水生昆虫等对鱼类有害的生物;鱼能利用鸭粪、残饵等鸭产出的废弃物,使水质清新、环境良好,混养可消除鱼、鸭养殖的不利因素。实行鱼鸭联养每亩水面可多产鱼100~250kg,增产15%~25%[2],还可多产鸭肉,2014年出栏肉鸭15000只、鱼产量超过10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钱定海.临安市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畜牧兽医,2006(4):22.

[2] 王正球.鱼鸭综合经营技术[J].应用科技,1998(4).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141-01

中图分类号:S811.5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陈银伟(1966-),男,浙江缙云人,大学,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模式探讨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探讨
“先学后教”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