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创新的多种表现

2016-02-24 08:55王景芝濮阳市杂技团
杂技与魔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杂技团杂技跨界

文/王景芝(濮阳市杂技团)

杂技创新的多种表现

文/王景芝(濮阳市杂技团)

创新问题,是杂技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虽然近些年来,杂技的演出市场不错,观众比较欢迎,甚至演出收入也过得去,但创新依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要发展就得创新,要开拓就得创新,未来是在创新中实现的。缺乏创新或认为创新太难而不去追求——形成了“维现”意识。尤其是作为一任领导,只求其“稳”,就会忽略了市场对杂技创新的需求,忽略了团体的进步,陷入无所作为的困难境地。

要创新首先要破除思想的禁锢,观念上要改变,行动上要更新,要敢于想象,善于发现,有所突破,敢于打破现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敢于探索,不怕失败,才能成功。

一、改变思想观念是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靠传统节目就能打天下,就能让观众喜欢,于是一些团队变来变去就是那几个传统节目,

二、创新的几种方法

1.表演形式上的创新

表演形式历来是杂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同一个杂技节目可以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如抖空竹,技巧就是那些,但表演风格可就丰富多了,有轻松写意的,有凝重大气的,有敏捷迅疾的,还有中庸绵长的。同样的节目,不同的表演形式,就有不同的表演风格。

主题晚会也可以有形式的变化。先设定一个统领全场的主题,然后把十几个节目按照主题串起来,运用编导的构思和群策群力的想法,围绕着一个主题,或变化技巧、或添加包装、或变换意境、或增加情节,一切都因一个主题去改变,一台有别于其他的主题晚会就亮相了。近年来,各类主题晚会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技巧高难、台风多变,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了杂技界多年的沉寂,艺术创新得到了实现,这就是表演形式创新带来的新气象。

2.传统技巧上的创新

技巧创新也是杂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受到杂技人的重视。许多团队、许多人日思夜想的就是从表演技巧上能够创新。

首先是在传统技巧上难上加难。最近看到的一个节目叫《扇舞丹青》,主要表演的是“小顶”,又叫“脑瓜顶”。演员扎实的基本功令人叫绝,尖子演员以“脑瓜顶”在七八个底座的脚上手上高搁、抛接,最后连续10个“蹦梯”,令人叹为观止。“脑瓜顶”这类的技巧本身很难,一般只是在节目中个别展示一下,很少能形成一个以“脑瓜顶”为主的节目。江苏射阳杂技团把它搞成了一个节目,创新表现十分明显。一个县级杂技团能有这样的创作,太不简单了,令人刮目相看。稍有遗憾的是节目名字可再斟酌,节目与扇子和丹青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就算是写意也应该更贴切些,另外音乐如果是原创的就更好了。

其次,技巧创新也需要另辟蹊径。如中国杂技团的《十三人顶碗》。这个节目之所以打破了原有的“形”,来自于“中杂”的实力。原来的《顶碗》多是一个人、两个人演,最多也就是三四个人。而“中杂”却搞了13个人,搞成了群体《顶碗》,敢想敢干和大气、大手笔让人惊叹。五六个人的连续抛接,衬托出尖子演员纹丝不动的顶碗静气。传统技艺上的另类创新表现了“中杂”创新的魄力和实力。

3.道具变革引发的创新

杂技的创新有时是由道具引起的,新道具的出现会引发新的创作。“中杂”的《摇摆高拐》便是一例。演员在两根细细的单杆上倒立,做着各种动作,并能随着两根单杆的摇摆而摇摆,一个新鲜的杂技节目因道具而诞生。这种天马行空的创新,来自道具师的妙招,一来说明道具师的思想观念是解放的,不受传统的拘束;二来说明道具师的思想观念又是严谨的,两根单杆支撑着演员100多斤的体重,随意摇摆而不弯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道具师对材料的掌控。

再如沈阳前进杂技团的《中国结》,是由几段框架连接起来的道具,外形很像一个大的中国结。由于道具的巧妙结构,中国结可随意组合,几位女演员便在这种钢制的中国结中,表演着丰富多彩的动作。这种创新也是依赖着道具,道具赋予这个节目以新的生命,从此中国杂技就多了《中国结》这个新节目。

新道具能引发新的创作,那么老道具的改革能否引发创新呢?可以的,如《单杆倒立》。舞台上立一个两三米的单杆,下面是三条腿的支撑,就像原来的《高台定车》的架子,只是去掉了上面的横板。这种《单杆倒立》十分牢固,演员可以在杆的顶上表演多项单手倒立技巧,还可以表演卧鱼、倒把、慢起等技巧。在单杆的中部,演员能像表演《爬杆》一样做侧面拉伸、侧面倒立等,出现新的杆上技巧组合。

4.跨界与混搭引起的创新

近几年,跨界与混搭成为了艺术界创新的手法。可以说跨界是由不同界别的艺术搭配而产生,而混搭则是由两个或多个杂技节目的整合而产生。

凡是搞主题晚会或杂技秀、杂技剧的编导无不利用跨界和混搭这两种手法进行创作,从而使杂技界的创作日渐增多,20年间就达200多台。像著名的《天鹅湖》就是杂技与芭蕾的融合,曾在《天鹅湖》的故乡——俄罗斯引起轰动。另一部《粉墨》则是杂技与国粹京剧的嫁接,由济南市杂技团创作。多界互跨的一例可举河南省杂技集团的《水秀》,这部旅游秀中有杂技、舞蹈、钢琴、跳水、游泳、飞车、锣鼓、高空威亚等,跨了八九个界别。而这些界别的艺术技巧又完整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映衬,加上音响、灯光、服装等的恰当包装,使《水秀》呈现出一幕幕令人佩服、赞叹的场景,使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单个节目创新也有跨界与混搭。如上海杂技团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跳板蹬人》,由《跳板》和《蹬人》两个杂技节目混搭组成。前进杂技团的《花式篮球》是体育与杂技的跨界搭配。陕西省杂技团《汉唐百戏》中的《彩俑舞阵》则是中国剪纸形象与杂技形象的融合。

杂技工作者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杂技的创新当中,多动脑、多动手,敢想敢干并善于总结经验,为我国杂技艺术创作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杂技团杂技跨界
跨界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跨界设计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老鼠演杂技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