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

2016-02-24 12:56刘丽霞刘凤梅
人民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丽霞 刘凤梅

【摘要】现代社会进入微时代后,信息传递、受众阅读等均呈现碎片化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受到多方面挑战,如主流思想观念被消解,核心价值理念受到冲击等。培育和凝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点从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的科学及二次引导,以及深化媒体机制改革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微时代 信息碎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微时代下的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的界定。“碎片化”一词是描述现代社会里常见的传播语境的一个非常生动而形象的说法,它的本意指把整体的东西粉碎成各个零块儿,常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之中。而作为一个理论,有关信息“碎片化”的研究发展至今,已经从社会学领域逐渐过渡到了传播学领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有关新兴媒体的诸多研究中。从内涵上看,其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当前的传播环境中,大众传播语境就如同随着媒体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而被打破形成为诸多分众化的受众市场,甚至是非常小众化的受众市场的“碎片化”现象。

从最初的用来体现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转型中人的阶级分层、社会关系与观念以及市场结构变化,到用来代指“计算机磁盘管理中的文件细碎化”,再到用来反映当前网络受众市场的“分众化”和“小众化”,微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其实是针对传统媒介的“主导化”而言的。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和纸媒都采用的是“布告式”的传播模式,主导权仅掌握在权威媒体机构手中,广大受众仅仅是以非常单一的方式来接受信息,而且是被动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而如今的碎片化,本质上就是社会个性化、多样化的集中表现。当受众不仅仅按照统一的模式去思考和生活,就会带来价值理念、消费理念和阅读理念等的多样化,让曾经较为简单而统一的社会群体分化成了众多非完整的“碎片”。

信息碎片化的特征。信息碎片化,不仅是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也是数字媒介进入微时代后的必然产物。若将以往传统媒介时代的整块信息传播算作社会和媒介形式存在的必然选择,那么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就是人类对资讯与信息的需求发生转变的一大体现,是人类自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变迁所形成的新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将自身融入到社会变迁过程的一种表征。

但是,现代社会的资讯与信息从完整向碎片的转变,并非单纯地体现为单一的内容零碎,而是多层面多角度的零碎化展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内容碎片化。微时代,信息的呈现同样由社会生活面貌所决定,本质上就是由社会生活碎片化而导致的。且当前信息内容碎片化,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简短而分散,而且还体现在涉猎范围十分全面上。其次是信息传递碎片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应运而生的自然是更为新潮的信息传播模式,人们由过去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过渡转化为现在的信息传播者,这虽然是人们在获取信息上开始向主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也使得信息传播更为零碎,造成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途径等的碎片化。最后是受众阅读碎片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加上手机、网络、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阅读,即‘阅读时间碎片化”。①在新媒介盛行的时代,阅读碎片化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标志。广大受众尤其是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十分热衷于在不同网页间进行跳转与速读。

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挑战

消解了主流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理念和思想,根本上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故而应成为所有民众的共同追求与基本遵循。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所接触传播媒介从传统媒体变成了新兴媒体。在这种新的媒介形式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在人们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的情况下,导致主流价值观被海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所淹没,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当前网络上诸多热门的话题,实际上是与主流思想观念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思想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应有的传播力。

挤压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对其培育和宣传,除了需要有效的传播手段以外,还需要能够承载厚重文化的优良土壤。然而在信息碎片化盛行的当下,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域内,多元社会思潮和文化模式在不断地挤压与侵占着能够滋养传统文化的空间。这不仅大大限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滋养空间,而且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面临到了一定的挑战与威胁。

冲击了核心价值理念。由于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异质性、隐匿性、突发性、无序性等特点,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持续转型期和结构调整期,局部性、短期性的各种矛盾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一部分受众群体,就将局部地区和领域的负面情绪加诸在了信息的传播之上。这也使碎片化的信息空间成为了负面现象的聚集地。这些负面现象,如谣言、鼓动类话语等,严重污染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身上所发挥的正面示范效果形成了较大冲击。

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所谓网络媒介素养,通常是指用户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批判性地去解读网络信息,使个人得以持续向上的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淡忘了对传统书籍、纸媒等的系统化阅读,取而代之的是方便速食的超链接式的浏览,逐渐习惯了通过简单地搜索、评论、转载等方式来获取碎片化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的惰性化依赖的思维模式越来越固化,变得不愿、也不想去自我思考以及分辨信息的内容。比如现如今经常出现的热门话题—网络霸凌、网络暴力以及网络谣言事件,其之所以频频出现在我们身边并且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和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的网络媒介素质较低。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难以正确地利用和解读网络信息外,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制造与转载的成本,往往也非常低,几乎没有任何的难度,所以此类信息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大范围扩散。对于大学生群体,需要在这种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首先,提高自身的理性判断能力。随着互联网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大学生群体,更是拥有较其他年龄段群体更为健全而广泛的媒介环境、更为丰富的媒介工具和更为多元的传播信息的技术。这既使得大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碎化,也造成了他们在信息阅读上逐渐由深入浅,面对每天获取的巨大信息量,不仅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多时候难以形成准确的的理解。面对这种不利的情况,对于大学生而言,应逐步减轻对电子科技设备的过度依赖,与此同时,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要学会理性地判断和清醒地选择,保证准确而有效地获取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各类信息。

其次,提高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网络信息流动快、数量多,真假、优劣并存,且这种情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在选择和阅读信息时,应学会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信息的背景及内涵有客观的解读,逐渐积累对有误有害信息的认知辨别能力,增强对无意义信息及不健康信息的防御免疫力。

再次,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方便快捷等特点,这使得相关部门对于信息内容的把关和管制成为一大难题。而由于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仍普遍较为有限,所以与某些社会群体一样,也容易出现网络失范行为。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网络规范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十分重要。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抵御负面诱惑的能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学会辨明是非真假,谨防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群体,也需要规范自己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行为,虽然媒介信息传播的公共便捷性赋予了社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所获取的信息的能力,但是信息的频繁发布和传播势必相应造成一些人责任意识的减弱,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获取和发布信息时,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严格约束自己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言行。

对于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和二次引导。首先是加强学校的科学引导。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已然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的教育。除了学生自主提高媒介素养外,学校的科学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信息碎片化时代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十分多元,但作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成长历练自我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仍旧发挥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阵地的作用。在一些欧美国家,媒介教育已经被列入到教学系统大纲。虽然我国与欧美国家在国情、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网络媒介飞速发展的当下,关注学生媒介素养已成为非常实际的教育问题。对于学校,应该建立起完整、科学、实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比如建立科学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督导与管理体制,起草和制定一些可供实施的方案,将媒介素养教育编入教材等。此外,各高校应该全面加强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其次是强化教师的二次引导。进行网络媒介教育,教师的二次引导也是十分关键的。新兴媒介对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改变无孔不入,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教师是网络媒介教育的主力军,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为此对于广大教师群体,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结合社交媒体,比较出与传统媒介的不同,并以此抓住特性来引导学生。同时,要结合亲身经历与实践积累,引导学生掌握传统的媒介如对电视、纸媒内容的评论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社会,要深化媒体机制改革。首先,要推动传统媒体的深入改革。微时代下,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纸媒等的竞争优势逐渐不再占上风。它既没有互联网所呈现的巨大信息量,也没有电子设备上信息更新的速度。而正如很多专家和学者所指出的,传统媒体在系统化传播、深入解读等方面仍具有很多的优势,通过激发和扩大这些优势,使传统媒体继续发挥自身应有的积极作用,是必须加以思考的。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可从三个具体的方面着手。

一是要保持良好公信力。虽然传统媒体在信息量及更新速度上逊色于新兴媒体,但就真实性而言,传统媒体一直在受众心里有着较高的公信力。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媒体的采编、剪辑、发布等需要较长时间,使得播报出来的信息更加具有考据,同时传统媒体很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信息采集人员也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这些都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及信息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面对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只有继续坚持对信息的认真筛选和严格把关,继续保持和规范相关选题的策划、发布等机制,以维持甚至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利用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权威性,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传播,进而与新兴媒体一起,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多角度、不间断的社会传播网络。不仅如此,通过全面整合传统媒体资源,既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上游权威性的传播内容,也有利于保证其占据中间高效、多样的传播平台,以及最后通过终端顺利传递到分众化的受众群体。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处在强势传播的位置,也容易保持传播活力。②

二是继续加强对信息的深入解读。新媒介掌握了信息的最佳时效性,即往往能够在信息出现的第一时间即传播发布,但这同时也导致新兴媒体大都失去了对信息深入剖析和解读的时间与机会。对于传统媒体,应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加强对信息的深入、系统解读,让受众在接受到了信息之后,不仅仅只是感觉自己“看到了”,而且还全面“理解了”,以此促进自身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提高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新兴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无限性的特点,即只要某一条重要或热点信息被发布,互联网上立刻会出现与此信息类别相似的各式各样的新闻和词条,虽然这其中也有分类编辑,但对受众来说,仍旧会有纷繁复杂的无序感。同时,这种无序感,会使得受众进一步感觉到新兴媒体对于信息关联性的传播和解读不够。所以对于传统媒体,在加强深入和系统解读的同时,依托自身的优势,持续开展具有关联性的策划和报道,也是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的有效途径,须在今后继续坚持并加以巩固。

其次,要促进新媒介的立体化传播。新媒介作为微时代下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信息碎片化的趋势下具有集成性、实时性、便捷性的优势。它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新桥梁,新媒介应该善于整合与运用自身的优势力量,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着手,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去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新媒体系统管理方法,使各种新兴媒体彼此之间实现融合与配合,以此从源头解决新兴媒体信息碎片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发挥新兴媒体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效应。

(本文作者分别为南华工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政教育课题“坚持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宪法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和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YK005、15Y46)

【注释】

①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张小飞,陈莉:“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的嬗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理论视野》,2013年第6期。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