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倍政权修宪问题探究

2016-02-24 13:22曹永馨
人民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修宪安倍日本

曹永馨

【摘要】过去的几十年,修宪问题一直是萦绕在日本政坛的重要议题。安倍晋三上台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修宪的企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新安保法案的强行通过为修宪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日本的修宪进程在舆论的反对和邻国的抗议中却肆意加快。中国应当发挥大国作用,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关键词】日本 安倍 和平宪法 修宪 新安保法案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9月18日,日本安倍政府不顾日本民众和在野党的强烈反对和抗议,不惜牺牲日本战后的“和平姿态”,无视日本和平发展体制带来的繁荣,强行通过了新安保法案,将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变成现实,在曲线修宪的路线上又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关注和争论。实际上,日本修宪问题自宪法颁布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争论,和平宪法屡遭蚕食,日本为了从经济大国转型为经济、政治、军事大国而做出持久努力。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上任就将修宪作为目的之一,其修宪企图酝酿已久,他曾公开表示修宪是自民党成立以来的目标。可见,修宪问题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一大议程,也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它关系着日本未来的走向及国际格局的改变,更关系着我国的军事安全和世界和平。

日本修宪问题由来已久

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失败,在美国等国的专家指导下制定了一部新宪法。这部新宪法对于日本“无异于一次革命”,让日本被动做出“永不再战”的承诺。1947年,新宪法经过修改,形成《日本国宪法》而正式实施。这部宪法由于第二章第九条有明确规定“日本放弃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的条款,又被称为“和平宪法”。“和平宪法”60多年来,指导着日本进行战后重建、经济恢复,帮助日本走繁荣发展之路,帮助日本成为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但是,由于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本的罪恶行径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导致日本国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右倾思潮,出现了否认侵略行为,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现象。可以说,和平宪法自生效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修宪问题的争论。

19世纪50年代,时任日本首相的严信介想通过解释宪法达到修改宪法的目的,使日本拥有核武器,但是很快在民众的抗议中落败。19世纪80年代任首相的曾根康弘也在修宪问题上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但是也遭到了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对。19世纪90年代,日本战略重点转到政治上,社会思潮总体趋向于保守,日本修宪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海外派兵、通过了《国民投票法案》,逐渐架空了“和平宪法”,为修改提供法律程序。小泉纯一郎任日本首相期间,连续4次参拜靖国神社,要为自卫队正名,强调中国威胁论,都是为达到修宪目的,从而大力发展日本军事力量,期间“和平法案”被不断蚕食。2004年,日本通过了有事七法案,这些法案允许日本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在国内部署自卫队,采取军事行动。这些法案的通过,使“和平宪法”名存实亡。

日本为何总是热衷于修宪?究其原因,一是“右倾保守”势力的必要需求。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模式开始进入疲软状态,政党政治混乱,国家战略走向不明,滋生了日本右倾保守思潮的逆流,扭曲了日本发展的方向①。在右倾势力的影响下,日本开始寻求新的国家定位,而不满足于做一个“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军事侏儒”,要释放被压抑的民族主义情感,实现国家正常化,名正言顺地拥有本国军队,从而扩大本国的军事力量,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和平宪法”无疑是其最大障碍,需要尽快排除。二是行动合法化的必然要求。日本虽然名义上有“和平宪法”的限制,实际上已经发生多次违宪行为。如海湾战争中日本派自卫队飞机进入;印度洋反恐行动中,日本也派自卫队支援美国。可见,日本在行动上已经先于宪法,他们需要加快修宪进程,来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三是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有利条件。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修宪进程加快,冷战结束、苏联阵营瓦解,冷战时期的护宪派势力减弱,右倾保守势力增强,在日本多次民意调查中,已经达到半数以上的民众开始支持修宪。加之日美合作关系密切,美国急需日本的军事支援,“和平宪法”是日本军事合作的一大障碍需要扫除,所以,美国对日本修宪呈放任态度。在这些有利条件影响下,日本的修宪进程加快,修宪成为大势所趋。

日本安倍政权的修宪企图酝酿已久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身政治世家,是小泉纯一郎的接班人,二人在政治立场上十分相近,都曾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安倍明确表示要推进日美同盟,主张修改和平宪法,让日本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安倍晋三实质上属于强硬的鹰派人物,从未放弃修宪企图,并为这个最终目标而努力,但是表面上却极力营造温和派形象,以争取民众的支持。2006年,安倍晋三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战后出生的安倍认为日本的民众不应当在战争的罪恶阴影下躲藏,要尽快摆脱日本战败综合症,激发民族主义情感,重塑民族自豪感,建立一个“美丽的日本”。可见,在安倍晋三第一次任日本首相之时,就对修宪蠢蠢欲动,且并不隐藏其修宪企图。修宪是安倍政府的核心任务,他鼓吹“和平宪法”经过60年,其中某些条款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改变,妄图通过修宪使日本实现转型,成为拥有军队的正常国家,为国际安全做出贡献,其本质上是要放弃走和平发展之路,为日本各种形式的派兵作战提供方便。安倍第一次任首相期间完成了修宪的第一个法律步骤,即通过《国民投票法案》,2010年起实施。之所以认为通过此法案是对修宪的“准备动作”,是因为“和平宪法”中第九十六条规定:“修改宪法需要众参两院全体国会议员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赞成,国会由此提出修宪议案,然后经国民投票获半数通过方可成立。”国民投票法规定了修宪时国民投票的具体法律程序,使国民投票变得有法可依。2007年,安倍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进一步表明修宪态度,在外交上,日本要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内政上,则是努力修改“和平宪法”。2007年9月安倍晋三以健康问题为由辞职。虽然他未在第一次任首相时完成修宪目标,但是仍然积极活跃于日本政坛,2010年还曾经访问台湾,在台日关系上做文章。

可见,从2006年至2007年安倍任日本首相期间,就在修宪的问题上酝酿已久,并明确表明要将“修改和平宪法”作为执政期间的一大政治任务来完成,并且努力在解释宪法和延伸宪法上做出努力,从而架空“和平宪法”,又通过《国民投票法案》为日后修宪铺路,为修改宪法提供程序支持,所有的一切举动都可以说明,安倍晋三从未改变自我修宪的立场,也在随时为修改宪法做着一切可行的准备。

日本安倍政权加快修宪进程

2012年,安倍晋三第二次当选为日本首相,这为他继续实施修宪主张提供了条件,修宪的进程被加快了。当然,日本修宪进程的加快有着复杂的因素,包括经济状况、政党政治结构及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低迷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保守势力上升;在政党方面,护宪派势力弱化,有的转向保守化;日本整体的文化氛围中,正义和平难以占据主流地位。各种因素的交融,为安倍政府进行修宪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成为安倍修宪加快的动力。

尽管,经过了60多年,日本的“和平宪法”已经被蚕食得体无完肤,但是,想要真正修改绝非易事,安倍此次上台,必然抓住时机,竭尽所能实现修宪夙愿。

在日本主权恢复纪念仪式上,安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口号,其野心昭然若揭,他的目标就是通过修宪,让自己摆脱军事桎梏,让日本强大到被世界各国所依赖。同时,他也给出了看似合理的修宪理由,将日本宪法与美国、德国宪法进行比较,认为日本宪法已经不适合时代,不能作为“永不磨灭的大典”。2013年,为了达到目的,安倍一方面加快修宪进程,另一方面深知“欲速则不达”,综合考虑,采取了一种“三步走”修宪策略,以期达到既定目的。

第一步:要使自民党在2013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确保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席位,为修宪投票做准备。从选举结果来看,日本参议院选举自民党和公明党大胜。自民党获得65个席位,未获得单独过半的72个席位。自公两党共获得135个席位,距离参议院三分之二的162个席位还有差距。即使加上支持修宪的共同党,自民党、公明党、共同党总数也没有达到三分之二的162个席位。这说明,安倍的修宪之路第一步就走得不是很扎实,而使修宪的脚步放慢。但是自民党的绝对优势,仍然为修宪形成良好局势,修宪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势不可挡。

第二步:力争降低修宪门槛,先修改日本宪法的第九十六条。通过修改第九十六条,将修宪必须获得参众两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员的支持,改为获得半数议员赞成即可,这就大大降低了修宪的难度。但是,安倍的第二步还未实质性地迈出。

第三步:修改日本宪法第九条,这也是安倍修宪的最终目的。即修改“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的条款。修改了此项条款,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可以参与国际军事事务,甚至可以导致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使其发动战争成为可能,威胁其他国家军事安全。

2014年,安倍晋三连任日本首相,2015年再次当选为自民党总裁。这让安倍走上了一条修宪的不归路,也让安倍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修宪夙愿。为此,安倍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动作,为推进修宪的下一步做好铺垫。他提出了“积极和平主义”,为日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提供可能,成立了“日本安全委员会”,制定《国际安全保障战略》等纲领性文件。散播右翼言论,在侵略史观上混淆视听,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废除武器出口禁令,这些举动无疑都是为修宪扫清障碍而做出的努力。实质性的进展是2015年9月强行通过的新安保法案,新的安保法案包括《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和《国际和平支援法案》,《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还包括《自卫队法》、《武力攻击事态法》、《周边事态法》、《联合国维和行动(PKO)合作法》等10部法律的修正案。通过次法案,日本可以在没有他国对日本动武的情况下,出兵援助其盟友,日本自卫队可在海外用兵,出兵援助盟友的性质也从后勤支援变为战场支援。这就达到了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目的,为日本在修宪的路上迈步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倍政权为修宪做出了巨大努力,他竭力颠覆日本战后体系,抛弃和平道路,罔顾民众意愿,漠视和平局面,导致日本修宪基本已成定局。

我国如何应对日本修宪行为

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之后,我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表示:“我们敦促日方深刻汲取历史教训,重视亚洲邻国安全关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多做有助于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的事。中方将密切关注日方下步动向。”这一表态,也表明了中方态度,我国将坚决反对和提防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能忽视的是,日本推动安保法案,推行修宪的一个明显的针对对象就是中国。在为修宪的言论造势上,安倍就抛出过中国威胁论,蓄意挑起民众对中国的恐惧,从而支持安保法案,支持修宪。另外,中日矛盾由来已久,日本曾插手台湾和南海事务,在钓鱼岛与我国对峙,曾扬言要派舰巡航,同时还拉拢我国周边国家,对我国形成包围。当日本修宪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时,我国应当如何应对日本不断加快的修宪进程,就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是对日本修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我国应该看到,日本修宪背后是日本战后日益复活的军国主义传统复活的危险信号,看似合理的修宪理由只是其图谋加大海外用兵力度,违反和平道路冠冕堂皇的外衣。然而,归根到底,日本修宪仍然是日本内政,我国无权干涉,但是我国要认识到日本民众的作用,认识到日本民众对政府决策的牵制作用,在国际社会广泛宣传战争对于日本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巨大伤害,从而唤起日本广大民众的恐战情绪和和平愿望,以此对日本修宪进行遏制。同时,调动起亚洲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营造阻止日本修宪的氛围,延缓日本的修宪进程。

二是树立危机意识,做好防备。日本行使修宪计划,散播军国主义言论,极大地伤害了亚洲受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建立在历史问题上的否认和在侵略史观上的混淆基础上的修宪行动,使邻国产生深深的担忧感和不安全感。我国70年前曾遭受过日本的残酷侵略,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日本担心我国崛起会对其造成威胁,所以急于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借助美国之力,打垮我国,所以我国要树立危机意识,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有充分的防备。我国要坚持走精兵路线,提高军事力量,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给对方以震慑,在钓鱼岛、南海等争端问题上坚持立场,加强军事部署,以确保我国领土安全,捍卫我国主权完整。

三是利用国际外交平台,牵制日本。一方面要通过外交努力,团结东亚、东南亚等国建立共同体,争取世界其他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谴责,共同抵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另一方面要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以此来约束日本的野心,减少日本利用中美矛盾的机会。因为在防范日本上,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点。历史上,美国对日本的姑息纵容,最后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恶果②。我国应当加强同美国的沟通,敦促美国来压制日本的军国主义。即使美国在日本修宪问题上仍然作壁上观,我国与美国改善关系,也有助于拖延时间,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经过了60多年的酝酿之后,日本修宪终于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安倍晋三正在积极努力进行着一系列的准备动作,企图加快修宪进程。新安保法案通过后,安倍政府还将有哪些举动,都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修宪能否在安倍任首相期间成为现实,还充满着变数。而我国能做的,归根到底,一方面是内强筋骨,努力发展经济、政治、军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力,在清醒认识日本修宪行径,树立危机意识的基础之上,做好军事防备;另一方面是外塑形象,积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同时与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共同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努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重要作用,塑造大国形象,增强国际权威。如今的时代,军国主义的道路已经难以逾越民意、法律和国际的三重压力③;如今的中国,也再不是从前的中国,但是面对日本修宪行为,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日本安倍政权的嚣张行径。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李文,吴限:“日本修宪进程加速原因解析”,《日本学刊》,2013年第5期,第55页。

②陈卓武:“战后日本修宪的态势及其背后的美国因素”,《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6期,第38页。

③赵立新:“对战后日本修宪运动的历史考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44页。

责编 /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修宪安倍日本
探寻日本
普京:修宪不会导致寡头政治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修宪公投
日本神社
安倍 避谈“道歉”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