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范儿”的春节

2016-02-24 17:50徐量
神州学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外国小伙伴文化

徐量

还记得2012年的春节,那是我离开祖国前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那时的自己似乎已经渐渐失去了儿时的激动,新衣服、压岁钱,还有各种大餐,已经很难唤醒我对春节的渴望。印象最深并且乐此不疲的大概也就剩下不停地吐槽春晚了吧。12点钟声没有敲响之前,我就早早地爬进被窝了。

春节,好像已经没有了强有力的能量,可以让人一直对它保持以往的热情。年味儿淡了,没有兴致过春节,也是近年来国人频繁谈论的话题。是因为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革呢?还是在面对其他外来文化时,春节文化自己就败下阵来了呢?

来到英国之后,发现自己还有周围的华人小伙伴最期盼的节日,还是春节。越是在海外,越是会固守传统的中国习俗。我们尽可能遵循着传统的春节风俗,从春节前的准备到这一天的来临,尽力去寻找儿时的春节点滴。

每个学校的中国学联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春节活动。到了这一天,再多的作业也能高效率地搞定,女生们会不约而同地穿上喜气的衣服、裙子。还有一些有心的同学特意在来英国前带了一些小面额的人民币和好看的红纸包,在春节那天发给小伙伴。要是在国内,收到几块钱的红包可能会不屑一顾,但是在国外收到小红包却让人备感温暖,夹在笔记本里好好珍藏。时间一到,大家围坐在电脑旁,看着春晚,也不太吐槽春晚的节目了,有的围成一圈吃火锅,有的自己下饺子,还有的好好展示了一下大厨风采,这是一天中,甚至是一年中,大家最开心的时刻。

还会有一些外国小伙伴加入到我们庆祝春节的队伍中来。在我的同学中,有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和她帅气的俄罗斯男友,在2013年的春节去曼彻斯特参加了唐人街的舞狮活动,前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排练,一次不落。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会如此热衷于过春节呢?”他们说:“因为俄罗斯是中国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间更应该相互了解呀。而且中国的春节真的很有意思,把从影视作品和书籍中了解到的中国文化付诸于亲身实践,难道你不觉得很有意义吗?”作为中国人的我,不得不对他们另眼相看。

从伦敦唐人街的春节舞龙舞狮表演,到英国小镇上的红灯笼,很多大学也会在春节前用喜庆风格的中国元素去装饰校园,可见咱们春节的“国际范儿”确实是不一般呀!

来英国求学的几年中,关于春节,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第一件要说的是“春节逃课”。当时,下了课的我颤颤巍巍、哆哆嗦嗦地去跟任课老师(也是现在我的博士生导师)请假:“Martin,下周我能不能不来上课了,因为我想去牛津跟小伙伴一起过春节!”

Martin看了我一眼,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然后很淡定地跟我说:“春节啊,是不是对你们来说就像是我们的圣诞节?”“就是这样的!”我想都没想就斩钉截铁地回答。“这样啊,鉴于你在我的课上表现一直都很不错,那就给你一天假去好好享受一下春节吧!”之后几年的春节,不用我去请假,他都会提前跟我说:“春节快乐,好好放松一下吧!”

第二件事情,是2015年的春节。由于我的课题就是关于中国的文化外交,一直自嘲“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学者成不了好的外交家”,所以乐此不疲地向学校的外国老师和同学传播让自己为之骄傲的中国文化。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大年初二早晨,曾经教过我的老师Germond博士突然来敲我办公室的门,一开始还以为他是来催我早点提交小组会议报告的,结果他像变魔术一样从身后拿出了一个红包,很神秘地跟我说:“上次我们聊到春节,Jason说在春节的习俗里,长辈应该给晚辈‘red pocket,送上对晚辈的祝福,这是我和我太太给你准备的新年红包。”

我真的是又惊又喜,但依然故作镇静地从他手上接过了红包,红包上居然还用黑色马克笔写了一个倒过来的“福”字。我暗想,哇,要是给的压岁钱太多了,是不是不太好,要不要还给他们。拆开红包一看,居然什么都没有!红包的精髓呢?我有点小尴尬地问他:“额,那个里面是空的吗?应该有点什么在里面吧,比如说,一点小钱。”“你们只说了要给红包,但是没有说里面得放钱啊。”说完,他乐呵呵地走了。所以,之后每次跟外国朋友介绍春节时,我都会强调一下,记得红包里面要放钱哦。

出国前,长辈们经常叮嘱的除了“好好学习,照顾好身体”外,还有一句“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其实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会不停地念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是中国人”,对这些话,当时心里并没有太多感触。离开祖国之后,跟许多朋友聊起此话题,对于“不出国,不知道自己多爱国”都有默契的共识。来英国之后,喜欢圣诞的长假和复活节的春假,还有长到让国内小伙伴羡慕的暑假,但是最投入的,还是我们自己文化中的春节。

每到春节来临时,很害怕国内的家人和朋友问:“今年回来过年吗?”我的回答每每都会刺痛家人和自己的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是海外学子最大的难题。这一天,我要算好8个小时的冬令时时差,再给国内的家人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此时的我其实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即回国跟家人团聚,吃上妈妈亲手做的年夜饭,和兄弟姐妹们闹一闹。

从我作为一个留学生的角度看来,千百年来,春节已经不仅仅意味着放假和休息,也不仅仅代表着阖家团聚,更多的是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根植于民族骨髓里的一种文化,世代传承。我们其实更应该意识到春节对我们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我们有着延续和传递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可以通过春节了解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

幅员辽阔的泱泱中华、传统深厚的中华民族、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十里不同的生活习俗,让春节这个全球华人的节日承载和包含了太多内容,它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春节正面临着“两传”挑战——传承和传播,这也是保护我们春节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创造了春节,除了团聚,更是让我们享受到浓厚的春节文化,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春节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化营养和精神食粮,更深层次地去感受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不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无论老幼妇孺,都能品尝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鲜明特色。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赴海外留学、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当然也包括春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与此同时,受国际化的影响,一些重要的外国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也以一种高姿态的方式纷纷出现在中国人的都市生活中,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轻松、娱乐、交流的原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这些洋节日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大家开始布置圣诞树、雕刻南瓜灯、送起了玫瑰花,渐渐忘却了写春联、做灯笼、剪窗花……

虽然每逢春节,街道上仍然会张灯结彩,花团锦簇,但是都市生活中的春节已经开始渐渐失去了本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就炎黄子孙而言,如何让传统的春节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从而找到春节的时代性,更好地传承春节文化,很是值得深思。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亘古不变的文化精髓,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全世界传达“和谐之音”,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春节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

截至2015年10月,英国是欧洲拥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英国的29所孔子学院各有特色,在帮助外国友人学习中文的同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让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在春节期间,孔子学院更是扮演起文化外交使者的角色,让那些原本就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体验一回“海外版春节”,让那些刚开始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通过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来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情。

我身边就有一些参加过孔子学院活动的外国朋友们,以后每当农历新年到来时,他们都会在家里布置有中国特色的装饰,亲手编织中国结,手工制作红灯笼,用毛笔写春联,以及学唱中文的新年快乐歌曲等,许多外国家长还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专门在春节期间穿的中式服装,并且对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种新年庆祝活动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衷。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的受欢迎程度。当然,世界上真正过春节的非华裔的外国人还是少数,他们大多只是和华裔社会或中国有着某种联系。

春节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民族的美好理想,体现着和睦的民族精神,让外国朋友们了解春节文化,是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而我们海外学子,可以说就站在这条捷径的源头上。

2016年的春节,还是要在英国度过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语言,更不可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国家,但是春节的钟声敲响的一刻,我的心是没有时差、不分国度的,因为它已经在祖国的怀抱了。(作者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政治哲学宗教系国际关系与外交学博士生)

猜你喜欢
外国小伙伴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