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6-02-26 02:19刘启雄洪汉霞万子超
关键词:脑性瘫痪步行

刘启雄 洪汉霞 万子超 舒 慧

(1.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湖北鄂州 436000; 2.鄂州华仁康复医院,湖北鄂州 436000)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刘启雄1洪汉霞1万子超2舒慧1

(1.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湖北鄂州 436000;2.鄂州华仁康复医院,湖北鄂州436000)

摘要: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针刺、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的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区和GMFM-E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关键词:脑性瘫痪;核心稳定性训练;步行

痉挛型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全部脑瘫的60%~70%[1]。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累及躯干及四肢活动,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能力。笔者在使用运动疗法降低患儿肌张力的基础上运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5年7月鄂州华仁康复医院脑瘫儿童专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均符合2006年长沙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2~36月,平均(18.5±8.3)月;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2~35月,平均(19.3±7.9)月。两组患儿在运动障碍程度、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年龄在12个月~36月之间;②家长同意且患儿能够配合治疗。

1.2.2排除标准①并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并发智力、视力、听力障碍或未控制的癫痫;③并发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④家长不同意且不配合治疗。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疗法采用Bobath训练方法为主,在降低肌张力的基础上进行坐立训练、爬行训练、跪立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各项目均为30 min,每周5次。

1.3.2核心稳定性训练选择适合儿童的8个核心稳定与核心肌力强化训练项目,包括仰卧起坐训练、躯干搭桥训练、体轴回旋、俯卧位抬腿训练、侧卧位髋伸展训练、扶站位骨盆控制训练、立位姿势控制训练、动态Bobath球上训练等。所有训练内容均由治疗师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进行。在训练过程中,遵循由静态到动态、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患儿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训练,治疗师提供一定的帮助,辅助量以患儿能最大努力为度。每次40min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个月。

1.4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后对2组脑瘫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项)代表站立能力的D区和代表行走能力的B区进行评定。

2结果

治疗后2组脑瘫患儿的GMFM-D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组患儿GMFM-D区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治疗后2组脑瘫患儿的GMFM-E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儿GMFM-E区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病变部位在上运动神经元,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因此脑瘫康复训练多注重肢体肌张力的缓解和异常姿势的纠正,而鲜有注重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势,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位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在人体,核心部位是指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间的区域,包括膈肌、脊柱、髋部,由躯干、骨盆相关的肌肉维持,被称之为核心肌群[4]。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核心区域是四肢及头部的运动平台,其平衡稳定性直接影响位于身体远端肢体的运动。

人体功能活动需要肢体与躯干相互配合,而躯干及骨盆控制能力将直接影响人体步行能力[5]。核心的稳定是四肢正常运动的完成的保证,而头颈肌力及肌张力的正常则是核心稳定的基础。大多数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躯干及骨盆控制能力减弱,直接制约了患儿的运动及平衡协调能力,而传统的腰腹力量训练侧重于对运动肌群的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特别是注重对那些位于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训练,可使更多的小肌肉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参与运动,增强患儿对核心区域的控制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弥补传统腰腹肌力量训练对核心区深层稳定肌群训练的不足,更好地提高核心稳定肌群的肌力和耐力,进一步增强核心控制能力,有利于促进平衡能力建立,促进坐位、站立、行走能力建立,提高粗大运动功能[6]。

经过3个月的治疗,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GMFM-88的D区、E区评分改善更明显。这一结果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很好的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翻身及坐位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J].体育科学,2007,27 (9) :99.

[4]张文艳,张红晓,朱艳芳,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坐位能力影响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2,8(6):34-36.

[5]梁天佳,吴小平,龙耀斌,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 353-356.

[6]刘跃琴,张惠佳,覃蓉,等.核心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 20(11): 1071-1073.

收稿日期(2015-10-11)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01.034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6)01-0085-02

猜你喜欢
脑性瘫痪步行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从步行到奔跑
鄂州市儿童脑性瘫痪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类型调查分析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Q4情景互动式康复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神经松动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应用效果研究
适应老年人的步行辅助车
6分钟步行试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