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

2016-02-26 22:23闫晓茗
首席财务官 2016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要素供给

闫晓茗

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需要配合一定的需求管理政策,以确保在供给体系得到构建与升级的同时,经济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

2015年下半年,供给侧改革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走向的重要风向标。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供给侧改革细化为2016年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央高层对供给侧改革如此密切地发声,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在当前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换句话说,就是从供给端入手,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少生产领域的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既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也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领域的要素升级,还包括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园区、科研院所等创新。同时,通过减税、简政放权、扩大市场准入等措施,改善经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新服务。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背景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提出供给侧改革恰逢其时。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亚当·斯密《国富论》就是从供给方来探寻经济增长的源泉的。萨伊把古典经济学重视供给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他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与萨伊针锋相对的是20世纪的凯恩斯,1929年“大萧条”,凯恩斯政策推出。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观点是: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根本原因;市场投资收益率极低的前提下,一致性理性预期使得市场主体采取持币行为,引发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失效。从凯恩斯政策的理论基础来看,需求侧是其核心着力点。从实施效果来看,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从中长期来看,往往会形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无论是二战之后的美国,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主要经济体,采用凯恩斯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进入下滑,甚至是滞胀状态。当经济处于中长周期的系统性结构调整之时,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即TFP(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创新是TFP提高的根本来源,同时还涉及到制度改革、生产与消费模式的革新等诸多因素。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正处于一次全球性的技术、社会和制度三大周期叠加的折点。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速数据表明,上一轮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分工效率已接近顶点;美国作为全球创新中心,在短期内也难以通过重大技术突破,引爆全球新的产业增长点;运行了将进50年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在逐步瓦解,新的机制并未建立,存量博弈下的碎片化区域合作反而成为主流;中国发轫于1979年的制度变革红利,已经释放殆尽。同时,中国2008年以来面临的中长期经济增长乏力困境,是一个长周期的系统性结构问题,凯恩斯政策看起来显得束手无策。

诞生于1980年代的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是国际公认的供给侧改革经典案例。1980 年底,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 7.2%,经济增长率仅为-0.2%,深陷“滞胀”泥淖。同时美国经济也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达 70%,企业所得税率高达 46%,抑制了私人部门投资和生产的热情。里根政府采取了降低企业及个人所得税;放松行政管理和推进市场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支持美联储将反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降低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提高军费支出,推出以“星球大战计划”为代表的、以军事科研为引领的国防高技术、国防经济发展战略及国家总体战略;取消Q条例,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措施。

1973-1980年间,英国经济面临着GDP增速下降和通胀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撒切尔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降低企业及个人所得税;货币政策收紧,控制通胀;废除物价管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产能出清。

里根和撒切尔经济学的共同发力点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要素价格成为市场参与主体的指挥棒,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与个人所得税,提高二者在产出分配中的比重,客观上起到了增强私人部门的投入积极性。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体系的产出效率有效提升。自1983年年初,美国经济开始了戏剧性的经济复苏;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0年间,英国经济年均增长2.5%。

我国供给侧改革提出的现实基础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2015年全年GDP增速放缓至6.9%。在危机早期,国内外都实行了超额的需求刺激计划,我国也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了新常态下还需要对前期政策进行消化。对于当前国内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一方面可以从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考虑;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当前的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经济需求侧出现的问题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当前国内的需求侧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消费端的内外结构失衡。消费端的内外失衡表现在一方面国内不断提倡扩大内需,国内的消费需求较于投资而言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居民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量却不断增加,“海淘”的产品不断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进口牛奶和奶粉、日本马桶盖、韩国化妆品等。在日本年度热词的评选中,形容中国游客旺盛购买力的“爆买”一词获得了日本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内居民的消费动力仍在,但却在国内的商品供给中得不到有效满足,造成了消费需求的漏出。归纳起来,造成当前国内居民对于国内外产品的消费的差异性的原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前国内生产技术的落后所导致的产品质量的差距,另一部分是当前国内对消费品的监管制度缺位,导致了国内产品品质没有可靠保障,进而引发消费转移。

投资端的总量同比下滑和结构性失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自2011年以来同比下滑明显,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在荣枯线附近徘徊。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当前生产制造业的低迷状态。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国有企业的低经济效率和政府对新兴行业的支持过度仍在持续。以钢铁、煤炭、水泥等为代表的传统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

出口方面的外需低迷。尽管我国仍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但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对我国的进口增长已经显著降低,欧盟与日本甚至呈现负的同比增长状态,出口的萎缩形势仍然严峻。从需求侧反映出的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暗示着今后供给端的调整势在必行。

经济供给侧出现的问题

当前,从供给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国民经济供给体系也存在着相当的问题。国内产品供给体系的问题就在于外向型明显、内外供给品质有别、内部产品样式单一、中低端供给过剩。具体来看,我国的出口优势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产品供给是外向型的,在金融危机之后,外需低迷乏力,产品供给剩余导致了国内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并不是没有需求,涌向海外市场近一万亿元的购买力就是现实存在的购买力,但是目前中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上还是产品质量上,均与消费者需要不匹配,于是出现了旅游者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锅的现象。当前的问题,是供应与新型的消费需求不匹配。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供给侧的三大发动机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具体表现为对劳动力要素的供给改革、对资本要素的供给改革和对技术创新的鼓励。

劳动力要素的结构性改革

在劳动力领域供给侧改革最为明显的是户籍制度与二孩政策的推行。

从横向补充上看,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解放。国务院于2015年12月12日公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条例》建立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落户制度等方式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的衔接通道,并明确了各类城市确定落实条件的标准,未来的大都市区将有大量的“新市民”的形成。随着各大城市落户政策的明确,大量的外来人口集中到国内的各大城市圈当中,其中一大部分是年轻劳动力。可以说,户籍制度的改革将盘活大量被固化了的潜在劳动力,让劳动力得到充分的横向流动。

从纵向补充上看,我国的人口政策正在发生积极的调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将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在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的同时,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纵向供给,合理的人口政策将保证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

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贫困人口脱贫。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助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逐渐脱贫。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15年4 月初,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并强调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资本要素的结构改革

资本要素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处理好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的比重和投资领域。当前对国有企业进行的并购重组就是对国有资本的结构性调整。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而在需求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未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一是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资本要素改革另一个方向是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盈利。而产能利用率和主营活动利润率高度相关。2013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产能去化就已开始,伴随去产能延续,未来企业盈利有望随产能利用率回升而得到改善。国企将是去产能的主要承担者。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需要有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二是为创业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资金支持,譬如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三是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譬如研发费用抵税等。

供给侧改革的时滞

供给侧改革最终目的是提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由于这是一项长期改革,对劳动力要素的结构调整、对社会资本的结构性调整、对国有资本的运行调整,对于技术进步的鼓励和对创新驱动的调整,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成长空间和周期。供给侧改革正如传统上的中药配方,旨在治本,但作用发挥得慢。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需要配合一定的需求管理政策,以确保在供给体系得到构建与升级的同时,经济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劳动力要素供给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