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平等父母,勿道德绑架

2016-02-26 22:20
现代家长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疚感努力学习好好学习

问:最近,儿子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做功课时,他妈妈在旁边做家务,并不时地停下来敲腿,神情有些痛苦。于是,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他妈妈说:“不用,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累点也没关系,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孩子只好继续做功课,但是心里很内疚。从这以后,他学习没有以前专心了不说,还总想避开妈妈,不想见她的面。

请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林中玉

答:我们总认为,如果孩子有了内疚感,就说明他知道错了,便不会坏到哪儿去。如此看来,内疚似乎是一种良性情感,于是,我们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但是这种情感,却让人心里不好受。为消除内疚,迎合父母,孩子经常会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家长可能会因此感到高兴,但是事实上,孩子只是被内疚感所控制,从而失去了自己。

商场里,一个小男孩和他妈妈有这么一段对话:“妈妈,我要那个玩具猴。”男孩央求妈妈。“那个有什么好?你已经有很多玩具了。”“可是我想要!”男孩强调。“什么都要不是好孩子,妈妈不喜欢你了。”“我就是想要!”男孩哭闹起来。“妈妈买不起,因为你爸爸没有给我们钱。”这次妈妈说了实话,想到自己不幸的婚姻和丈夫的不负责任,她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男孩看妈妈哭了很惊恐,自己反而不哭了,他帮妈妈擦干眼泪,懂事地说:“妈妈,我不要玩具了。等我长大后,给你很多钱,买很多东西。”

其实,男孩并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哭,他只是隐约感到是自己让妈妈难受了,于是感到内疚,便放弃自己的愿望,转而照顾妈妈的情绪。当妈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时,男孩满足了,因为妈妈表扬了自己。从此,男孩经常为照顾妈妈的情绪而放弃自己的愿望。幼小的他并不懂得,妈妈是大人了,需要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情绪。而内疚只能是因为自己犯了错或没有做到该做的事情,才需要自己承担的一种情绪。

不仅是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也不知道,仍然会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让他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孩子。比如,您的妻子。

孩子有了内疚感,为逃避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他就必须报答这个使他内疚的人,但是帮忙干活被拒绝了,于是他只好为妈妈努力学习。这样,母亲就成功控制了孩子的行为——让他好好学习。这在心理学上叫内疚感控制。

内疚感控制的结果,是孩子似乎很听话,努力学习,但事实上,他的学习动机已经不单纯了,是在内疚感控制下,为了妈妈才去学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不压抑自我,孩子就不用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了。譬如他欺负了邻家小妹妹,我们还是希望他可以认识错误,因内疚而做出弥补。因为这才说明,孩子在犯错中获得了初步的道德评判能力。

但即使如此,内疚感也要有期限,而不应该持续存在。否则,孩子会一直处在内疚与逃避内疚的怪圈中,做许多自己不愿意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人生的本质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本是自由快乐的人生,为逃避内疚,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背上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适当的内疚感,可以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过失有所补偿,但持续的内疚感并不能给人际关系带来实质上的好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之间,不存在所谓的权力,没有谁亏欠谁,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

父母最好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尤其是本不属于他的内疚感。即使他有了过失,也要允许他在做出弥补行为之后,结清内疚感。这样,他才能成为他自己,也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猜你喜欢
内疚感努力学习好好学习
别用内疚感绑架孩子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拆屋效应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很有把握
内疚也是病
关于大学生内疚感的调查报告
天外来客
方便面吃得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