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原大佛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6-02-27 00:26王晓蕊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问题

摘要:中原大佛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无论从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是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开发过程中却没有凸显自我的佛教文化特点,造成了佛教旅游开发的趋同现象等问题。

关键词:中原大佛;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问题

位于河南省鲁山县的中原大佛景区,修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密宗寺院佛泉寺的旧址之上。2008年9月9日(农历九月初一)由两岸四地的108位高僧大德共同开光面世。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的“二零零九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上,中原大佛景区被授予“国际王牌旅游景区”,被国际旅游营销协会吸纳为白金会员。2011年景区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原大佛景区是集拜佛祈福、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国际一流的温泉度假区和世界佛教文化圣地。

一、中原大佛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1、物质文化资源

寺院建筑文化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经、存入佛经、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住的场所,中国的佛教寺院用一进院落构成布局严谨的建筑群体,内设天王殿、大雄宝殿、愿心台、福慧大道、中原大佛等单体建筑。

佛像文化 佛像是佛教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景区主要佛像有天王殿的弥勒佛,教育人们要宽容大度,容人容事,不要小肚鸡肠,自寻烦恼。大雄宝殿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拿药丸,表示救治众生疾苦;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普渡众生的意思。中原大佛法像庄严,体魄伟岸,仪态端美。

佛钟文化 中原大佛景区里德天瑞吉祥钟,是世界上最重的外击式青铜钟。并且在2001年元旦零时零分在这里首鸣21响,报道了新世纪的到来,因此又称“世纪钟 ”,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还有的佛经中说,叩击闻听钟声,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能够使一切众生“俱时得离苦”,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

2、精神文化资源

法会 每年的中原大佛开光周年节日里,寺庙各殿宇都加以装饰,悬挂幡帐,点燃长明灯,焚烧幡龙香,僧尼身穿袈裟,手持法器,吹奏佛乐,进行各种佛事活动。高僧在设坛讲经,弘扬教义,戒师则设坛受戒,收徒授法。僧人们齐聚殿内,诵经拜佛。

佛教节日 每年的四月初八佛诞节,腊月初八的释迦牟尼成道节等佛教节日中,无数的善男信女,四方佛家弟子,云集而来,或礼佛或还愿,布施钱财,吃斋念素。有的施主为超度人生,求菩萨保佑,消灾免难。有的信徒怀着某种良好的愿望,祝愿众生平安。

二、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佛教密宗文化的缺失

佛泉寺在唐年间修建的为密宗佛教,在恢复修葺佛泉寺的过程中,从建造殿宇、雕塑小品,到复兴密宗道场,几乎全部遗失了密宗佛教的这些文化特点。佛教文化遗失直接导致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都缺少自己的特点。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建筑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以中轴线为主体的建筑特点,这就容易使佛教旅游文化产品产生同质化问题。河南省拥有着浓厚佛教文化,已经知名的佛教旅游景点就有很多,但基本都保持了自己的佛教文化特点,比如嵩山少林寺的“禅”与“武”、洛阳白马寺的“释源”等。在与这些景点进行旅游竞争中,中原大佛景区丢失了自己文化特点,就是丧失了大部分的客源。

2、违背原真性、过度追求“第一”而趋同失异

宗教旅游本质上是文化旅游,而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原则,也是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但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政府和开发商,盲目地恢复、重建寺庙等宗教建筑,漠视宗教文化本身的历史延续性,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

高大庄严的宗教建筑既能赢得焦点关注,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又能体现宗教的神通无边。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巨型佛像的修建,一个比一个高大。1993年建成的香港天坛大佛高26.4米,1997年落成的浙江普陀山观音高33米,1997年建成的无锡灵山大佛高88米,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青铜立像高99米。这些大型佛像的造价动辄数亿,投资巨大。 而目前为止,总高208米的中原大佛,乃为“世界最高的佛教造像”。世界佛光总会会长、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为大佛题写“世界第一中原大佛”大字。

景区内的天瑞吉祥金钟,重为116吨,高8.108米,最大直径为5.118米,厚度达20多公分,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外击式青铜终,于2002年经专家鉴定,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证书。然而,片面追求大规模、大投入,造成了很大的趋同性,却难以形成自身的佛教文化方面的特色。

3、过度的商业化迷乱了佛教文化本质

中原大佛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商业化问题。寺庙外商家林立、管理混乱、骗术横行,佛门净地已然一片商业乐土。由宗教机构、宗教人士发起投资的宗教旅游经营项目,投资建成后,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主要归投资商,宗教部门可以保留与宗教直接相关的经营项目。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投资商通过高额的门票,以及其他的盈利方式赚取投资的回报,却关闭了部分信徒朝圣的路。寺庙的运转主要靠香火钱,高额的门票使游客锐减,很多信众不再进庙,而是选择在门外遥拜。甚至有的信徒偷偷绕道,趟过近50米宽的河水来到寺院。

4、旅游服务人员佛教密宗文化知识缺乏

首先是景區的管理人员,在开发管理中就没有注重佛教文化的异同性,导致寺院在整体建筑上没有体现自身宗派文化特点,而体现出来的部分宗派文化特点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是导游人员的讲解,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学到一些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很多导游都只是对佛教物质资源进行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地对佛教文化进行挖掘。在与当地众多导游进行交谈中得知,很多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只提到佛寺是在唐代密宗教派佛泉寺的旧址上重修而来,而对于详细的佛教宗派文化,多数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多是避之不谈。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对佛教密宗文化知识的缺失,无法让游客体验到佛教的差异化文化,佛教文化旅游的趋同性就愈发严重。

作者:王晓蕊,1984年,女,河南漯河市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经管系教师。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问题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