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性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2-27 06:42董海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成因问题对策

摘 要:学校性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下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学校性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挑战。当前,学校性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思想不够重视、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校性教育的正常开展和教育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传统保守思想的文化惯性、教学规范性缺失和师资培养渠道狭窄。对此,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机制,增加教学投入、注重教学改革,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师资力量。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学校性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学校性教育  问题  成因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权利视角下的性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B743,主持人:董海龙)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下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的性保守思想和现代的性开放理念交织并存,有限的性教育供给与急速增长的性教育需求形成落差,学校性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挑战。作为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办好学校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当前学校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的国内环境,性教育工作进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解放思想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的性教育工作也借此东风,得到迅速推进,包括学校性教育在内的性教育工作在三十余年发展中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性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外围环境发生变化,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性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一)思想不够重视

从微观上看性教育工作攸关个人的健康成长,从宏观上看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性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现实情况是性教育工作落入“家庭不提、学校不教、社会不管”的尴尬境地,部分学校对性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消极应对的情况比较突出。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调查结果突出地反映了这个问题。调查显示,当前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渠道中,79.2%的人首选“网络”;“书籍”第二(72.5%);“同伴”第三(56.0%);“报纸、电视等媒体”第四(47.0%);“学校”和“家长”排在最后,分别有31.9%和30.5%的选择。关于青少年受到“性”伤害的原因,75.6%的人认为是“学校未能有效开展性教育”。[1]10由于学校在性教育工作中的不作为,使得青少年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来满足对性知识的渴求,从而给错误的性观念入侵青少年的头脑留下了可乘之机。

(二)教育观念落后

综合来看,面对汹涌而来的性思潮,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点:“堵”或者“疏”。对照当前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实施情况,其还是着重于“堵”,较多地体现出禁欲型性教育的特征。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性教育往往以婚外性行为所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危害为主要内容,对青少年进行警示性教育,以期达到禁欲的目的,并以此来防范性病、艾滋病和意外妊娠等问题的发生。毋庸置疑,这种教育观念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避免青少年受到伤害,但其教育效果却令人担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有将近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这个数字仅是在官方医疗机构统计的,至于那些在黑诊所做的,还没统计在内。而且,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青少年占流产人数的50%。[2]由此推断,每分钟有近5名青少年女性因婚前性行为导致的意外怀孕而不得不选择人工终止妊娠。这样的结果充分说明立足于“堵”的性教育观念并没有达到或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育内容单一

性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在性方面应当表现为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社会学、性美学和性法学等的完美统一。实践中,当前的学校性教育内容过于单一,仅仅局限于对性生理学和性心理学内容的介绍,对性教育的其他内容基本不涉及,这一点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性观念。学者伊文婷的调查显示,在调查对象接受过性教育的内容中,“青春期心理”占21%,“性生理”占 17%,“生命的诞生”占 13%,“性道德”只占 8%。[3]相对于科学全面的性教育而言,当前的只注重性知识介绍的学校性教育还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性教育。

(四)教育方法简单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被教育者的知识体系的策略性途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具体教育策略。[4]在教育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有灌输式教育方法、启发式教育方法、参与式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方法,等等。不同的教育者或同一教育者针对不同教育情境应当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目前,灌输式教育方法因为使用简便、强调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而受到性教育者的青睐。性教育过程中,教师片面突出灌输的作用,要求学生被动接受,强调“我说你听、我打你痛”,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互动,[5]从而降低了教育效果。

(五)师资力量不足

拥有一支思想境界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学校性教育的基础。目前性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学校医务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组成,其中拥有性教育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数占比极少。部分性教育教师属于“客串”性质,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很少经过系统的培训,甚至没有形成对性教育的正确认知,就匆匆走上了性教育的讲堂。在授课过程中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讲解缺乏科学精神,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真正走入学生生活,也没有完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很显然都不适合对学生的性观念进行有效的引导。”[6]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教师本身对性知识就一知半解,缺乏专业素养,那他就不能走上性教育的讲台。

二、当前学校性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导致当前学校性教育出现系列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保守思想的文化惯性

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性知识普及,人们对性的态度较以往已经有了较大变化,但是中国数千年性保守思想的文化惯性使得性神秘、性禁锢等封建落后思想在部分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性教育观念,阻碍了性教育工作的开展——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性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性话题,人们还是难以接受。当前的性教育仍然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二)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尽管相关管理部门多次通过发文乃至立法的形式对学校性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早在2000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就提出:“各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团校等要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工作,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人口及青春期、性保健讲座或课程。”2002年9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3条第3款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2008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将“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作为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并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将“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分解,要求各地“认真遵照执行”。但是,与这些规定相配套的约束机制却始终没有形成,这给学校和教师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在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纳入升学考核的性教育课程不受重视、可有可无也就成为必然。

(三)教学规范性缺失

教学规范性的缺失是造成学校性教育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的重要原因。因为缺乏规范性要求,所以学校在开展性教育工作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讲什么、怎么讲”完全由主讲教师自己掌握,从而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出现。有学者这样形容当前的学校性教育:“当青春期的问题困扰时,我们开展了青春期教育;当艾滋病来临时,我们开展了艾滋病预防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当少女妊娠人工流产等问题出现时,我们开展了生殖健康教育;当觉得青少年没有能力应对恋爱与性时,我们开展了生活技能教育;当觉得性是一种爱时,我们开展了爱的教育;当认识到性教育应当是一种青少年主动接受教育的过程时,我们开展了知情选择教育。”[7] 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对涉及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统筹的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四)师资培养渠道狭窄

师资培养渠道狭窄是造成当前性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从目前全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开设性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多,招生指标偏少。面对庞大的性教育师资需求,当前的师资培养渠道过于狭窄,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性教育师资队伍,性教育师资存在较大缺口。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未来性教育教师的缺口达50万名,而每年我们能够培养的性教育教师数量却极其有限。全国第一所开设性教育专业的首都师范大学每年在该专业投放的招生指标仅十余名。2010年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继首都师范大学后成为全国第二所开设性教育辅修专业的院校,其当年首届招生数也只有30名。这样的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显然是不足以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在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各学校只好以其他相近专业人员“凑数”。缺乏专业背景、教育基础薄弱使得这些“客串”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也成为当前性教育中诸多问题的重要成因。

三、完善当前学校性教育的对策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性教育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实现我国的学校性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一)加大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

思想问题是造成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学校性教育工作要扎实深入开展,就要解决当前思想上存在的各种错误认识。为此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通过宣讲统一思想认识,撇清错误观念,摆脱保守思想束缚,形成科学的性观念和正确的性态度,为性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所谓重点人群主要是指能够对学校性教育工作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群,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等。取得重点人群的支持是学校性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要注重对这类人群进行性知识的科学普及,使他们形成对性的科学认知,切实意识到性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支持、倡导和参与到学校性教育工作中来。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机制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障学校性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如前所述,学校方面在性教育工作上有令不行、开展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对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相关人员并不需要为性教育工作上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付出“违法成本”。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完善考评机制,将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教育效果纳入学校领导和任教教师的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会对学校方面和相关人员形成压力,迫使其将压力转化为开展学校性教育的动力,从而切实落实学校性教育的各项工作要求。

(三)增加教学投入,注重教学改革

学校性教育不仅要全面深入开展,而且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教学规律,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

(1)在教育观念上,改“堵”为“疏”。当前不断出现的未婚先孕、婚前性行为等社会问题宣告了过去以“堵”为主的学校性教育的失败。一味强调灌输禁欲的性教育,堵塞了学生获取科学性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对性产生神秘感、好奇感,进而出现对传统性教育的逆反。新形势下,教育者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吸取大禹治水的经验,改“堵”为“疏”。从国外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以“堵”为主的禁欲型性教育正被以“疏”为主的综合型性教育所取代,这是性教育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综合型性教育强调性的多元,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在于传授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理论,而对性的最终决定权在行为人本身。在公开坦诚的性教育氛围下,学生的性神秘感会逐渐消失,学生的兴趣点也会发生迁移。在强调权利、张扬个性的今天,尊重并实现学生知情选择的权利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趋势。性教育者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变观念,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在教育内容上,改“单一”为“全面”。如果说性的存在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满足种族延续的需要,那么性教育可以使这种延续变得更优化、更完美。基于这样的要求,性教育的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一个世纪前,林昭音就在《两性教育之研究》中将性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1、两性卫生学(个人的和社会的);2、生殖的生物学(含生理学);3、遗传和优生学;4、两性伦理学和两性社会学;5、两性心理学;6、两性审美学。”[8] 81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本奈特也曾指出,性教育绝对无法回避是非善恶这样的人格内容,如果不在这方面指导年轻人,就是逃避责任。[9]我们要避免将性教育课程变成生理卫生课。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将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社会学、性美学和性法学等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

(3)在教育方法上,改“简单”为“多元”。教育方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教育者应当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主体间性理论取代原有的主客体关系论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的主流。师生的主体间性理论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与学生平等交流,最终形成教育上的共识。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育就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的简单灌输,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式、案例式、渗透式等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师资力量

面对当前学校性教育师资的巨大缺口,我们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着眼长远,培养更多的性教育专业人才。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具有较好的性教育人才培养基础,可以在这些院校中开设性教育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增加招生指标投入,培养更多的性教育专业人才。经过专业培养的性教育从教人员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不仅能满足性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的长远需求,也能保证学校性教育工作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二是立足当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养性教育的专业人才虽然是解决当前师资力量短缺的根本路径,但是难解燃眉之急。权宜之计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对相近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短期内实现人员的“准专业化”,以满足当前对师资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方刚.性权与性别平等: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0.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与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5-8.

[3] 伊文婷.高职生性道德偏差及成因分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83-86.

[4]孙建清.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162.

[5] 陈龙涛,张宝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性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35-136.

[6] 刘筠.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性观念及性教育对策研究[D].山东:青岛科技大学,2010:23.

[7] 徐震雷.青少年性教育是什么[J].中国性科学,2011(2):3.

[8] 林昭音.两性教育之研究[A] //《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一编18卷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

[9] 邹顺康.当前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4(3):66-68.

猜你喜欢
成因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