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夫人宫 陈靖姑壁画和陈靖姑信仰

2016-02-28 07:02余慧君
大众考古 2016年8期
关键词:宫庙临水习俗

文 图余慧君

福建屏南夫人宫 陈靖姑壁画和陈靖姑信仰

文 图余慧君

位于福建古田大桥镇临水宫的陈靖姑石像

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闽浙沿海地区影响甚大,为其修建的宫庙数量也颇多。其中福建屏南陆地村夫人宫内的壁画保存着完整的陈靖姑故事,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是陈靖姑信仰习俗的物质见证。

陈靖姑其人

陈靖姑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一位民间女神,据载其于唐大历二年(767年)生于今天福州的下渡,卒于贞元六年(790年)。据《闽都别记》《福州府志》等记载,其父陈昌曾为朝廷户部郎中,辞官后在福州经商,与福州一退隐知府之女葛氏结婚。相传葛氏喝了观世音手指滴下的一滴血而孕生陈靖姑。葛氏善巫术,陈靖姑受家庭影响,13岁去福州闾山学法,拜许真人为师,学得设醮法、驱虎斩蛇、封山破洞、斩妖捉怪、医病却瘟、解厄除灾等法术。15岁学成归来,以救民除恶为己任,在闽浙各地降妖伏魔。24岁时,她为救旱灾,孕中脱胎祈雨,“遂以产终”。

陈靖姑卒后镇守古田临水洞,地方官于临水洞上建造府第,亦称“临水夫人”,并赐“顺懿庙”额匾。陈靖姑于宋代开始被敕封,后多次被敕封,宋宣和年间(1119~1125)封为“顺济夫人”,绍兴年间(1131~1162)封为“昭应崇福夫人”,乾道五年(1169)封为“善利夫人”,淳熙年间(1174~1189)封为“灵惠夫人”,淳祐年间(1241~1252)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等;元代被封为“护国明著天妃”;明永乐五年(1407)封为“崇福照惠临水夫人”“崇福昭惠慈洛夫人”“天仙圣母表灵善化碧霞元君”“淑靖”“天仙圣母”“陈太后”等; 清中叶后封号衍化为“顺天圣母”“通天圣母”等,在信仰圈内各地区还有诸多称呼上的变化。

陈靖姑神主要以保护妇女儿童为任,并以救产而著称,随着时间推移,其民间影响越来越大,渐而成为社会神,在其信仰圈内影响面极广。

夫人宫正殿

夫人宫藻井

陆地村夫人宫及壁画

陆地村位于屏南县西南部,隶属屏城乡,距县城约12公里。全村现有余、赵二姓,余姓占总人口的98%。该村余氏拓主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古田县杉洋后彰村迁居陆地开基,村落的初始实际形成年代应更早,繁衍至今至少500年。

村落中有一座夫人宫,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见梁下墨书。整座宫庙坐东向西,面阔三间,通宽9.84米,进深三柱,通深16.8米,占地面积约165平方米。中轴建筑由下厅、天井、正殿组成。下厅三面围廊。天井三级石阶。正殿带前廊,轩顶,后部设神龛,祀陈、林、李三夫人和虎马两将军。抬梁木构,四金柱上覆藻井天花七层,四周三踩斗栱,歇山顶,前檐下厅墙上还绘有虎、马二将,灰塑彩绘精美,木构保存较好。

夫人宫正门前檐彩绘

夫人宫正殿有陈靖姑神话故事彩绘壁画36幅,每幅壁画宽约80厘米,高76厘米,总面积达20多平方米,分布于正殿南、北两面墙上,借鉴章回体小说“分回标目”,以陈靖姑生平重要事件为目,从正殿左侧开始,自下而上三层,每柱间绘6幅。据村民介绍,36幅壁画回目在“文革”前均完整,后在破四旧运动中被破坏,现能够辨认的回目文字如下:

第一回觀□□□□□□

第二回□□□□□鬥□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聖母至閭山學法

第七回□□□□□相親

第八回□□□□□□山

第九回聖母□□□□□

第十回江聖母奉□尋虎

十一回聖母收服石硤女

十二回□□□□□□□

十三回□□□□□蜘蛛

十四回下渡□□□□□

十五回□江圣母□狐狸

图① 壁画叁伍回

图② 壁画叁陆回

图③ 壁画廿七回

图④ 壁画叁叁回

图⑤ 壁画叁肆回

十六回经临水□□收□

十七□□洞房花燭夜□

十八回刘纪初赴罗源使

十九回圣母海□□蜃魚

二十回□仙奶殿□□僧

廿一回□□除□□□僧

廿二回□□□□□□□

廿三回聖母皇宮斬白蛇

廿四回敕封惠濟陳夫人

廿五回黃□圖謀反興師

廿六回陳聖□□□□邦

廿七回□封崇德陳夫人

廿八回□□失言鬼弄胎

廿九回□□白□江祈雨

叁十回□□得高鄧二將

叁壹回□粧橋□□坑鬼

叁貳回□建□再收白蛇

叁叁回陳靖□補招通判

叁肆回通判衙立斬雞精

叁伍回敕封顺懿陈元君

叁陆回镇临水显赫千秋

福建古田大桥镇陈靖姑主殿临水宫神龛神像

醮簿藏查册

壁画回目虽然不全,但画面相对完整,依旧可以看出36幅壁画主要描绘的是陈靖姑出生、学法、得道、降妖除魔、敕封等故事。

每幅画面上方有楷体回目标题,左、右上角题写捐题人姓名与祈愿语,如:“信士余□□喜题□回,唯(惟)愿□□□□”等字。第一回描绘陈靖姑出生的神迹,右上角注“题平妖传□回”,表明该组壁画题材取自清中叶小说《临水平妖传》。壁画色彩墨线历经岁月依然保持它的沉稳度与色彩的饱和度,实为难得。

壁画从陈靖姑出生开始,依次为:观音点化出生—幼时聪颖识字—闾山学法—与刘杞成婚—收伏各种精怪(如蜘蛛精、石硖女、蜃鱼精、白蛇精、长坑鬼、鸡精等)—为民祈雨—被敕封为“惠济陈夫人”“崇德陈夫人”“顺懿陈夫人”等,最后得道拥有三十六宫婆及虎、马二将,镇临古田、临水,整个故事传奇、生动、完整。该故事以流传于古田、屏南、福州一带的传奇故事为本,反映了村民对陈靖姑的崇敬感和接受程度。

陆地村陈靖姑信俗传承历史悠久,每年最隆重的信仰习俗为上元醮。值得一提的是,余姓族人于清中叶以来,备有《醮簿藏查册》,记录历年上元醮仪福首名单及分胙制度、租田价格与财产交接等情况。从清中期乾隆二十一年(1756)至1956年,所有记载达十余卷,一丝不苟,实属罕见,对于研究福建地区清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变迁颇有参考价值。

与夫人宫祭祀密切相关的还有《喜簿政文》,专门记载村中历年婚喜及生男育女之家向陈靖姑谢恩所捐“喜钱”数额。

陈靖姑信仰习俗对于陆地村民来说是一项全村民众普遍参与的民俗性庙会活动。夫人宫是这个村落信仰的核心与主要仪式场所,同时也是余氏宗族意识凝聚的一个重要场所。

夫人宫陈靖姑壁画价值

村落文化

在陈靖姑信仰文化核心区,几乎村村都会祭祀临水夫人,有的在村落的水尾殿主祀,有的在拓主殿里配祀,有的安放在水尾桥神龛内,有的则因陋就简在村落路旁搭建小茅屋、石屋。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文化水平一般的村民是陈靖姑主要的信仰群体,他们即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也依旧怀着无比恭敬的心情去供奉,特别是在面对许多人力无法达到的愿望时,陈靖姑信仰便是慰藉他们心灵的一种方式。这些宫庙、壁画是陈靖姑信俗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信众们表达和体现信仰的一种空间与方式,是他们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例如《唐朝名画录》中曾记载吴道子画地狱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壁画这种涵盖着美术、文学、宗教、传统道德等文化意义的物质载体,起着传播宣教的功能。

福建古田县大桥镇陈靖姑主殿外景

临水夫人神帮为一个女神团体,协神为多人,现无明确这个女神团有多少人,除了三十六宫婆神外,还有其他的地方女神,在闽地,多为陈、林、李三夫人同座。

陈、林、李三夫人,在陈靖姑信仰圈内普遍认可“陈夫人”为陈靖姑,“林夫人”为妈祖林默娘,“李夫人”为李三娘。

林夫人即妈祖林默娘,是东南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中心,又称为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等。妈祖信仰与陈靖姑相似,也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民间海上航行活动中,在船舶启航前要先拜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由于北宋时期妈祖海神地位的确立,陈靖姑在海神神班中,位次妈祖,但在闽地,妈祖与临水夫人共祀现象较为普遍。

李夫人,又称李三娘、李三姑,据《海游记》称,李三娘为闽北光泽县人,是陈靖姑闾山学法上山之际于途中相识。

艺术审美

综观36幅壁画,除了主题人物外,还有瘦马蛇虎、亭台楼阁、祥云山石、松竹梅柳等,填色清丽协调,构图讲究完整,注意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错落,整体风格体现为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淡雅古朴。

壁画每幅均以墨线为框,为墨线白描,略施赭石淡彩,线条流畅遒劲,构图严谨,颇具功力。水墨主要用于人物山水钩摩,色彩简淡,突出线条。运笔技法方面,主要运用粗笔、细笔、皴法、白描、没骨等技法。亭台楼阁用界画的手法表现,用界尺引线,使建筑物工整精确;山石草木表现写意,整幅画虚实对比;人物造型生动准确,形态各异,姿态变化多端,脸部着色细腻柔和,表情传神,衣袂皱摺线条讲究,起伏轻重极富变化。通过这些精心营造的意境画面传达出更高的品味与格调。让我们惊诧的是,即使是表现民间信仰俗神故事这种主题,仍然不失文人画的雅致意境。画面中出现各种符号语言,例如特定神的形象,用祥云来衬托与普通人的区别。另一方面,各幅表现同一内容时,造型上又略有变化,单是院落里飞檐上面的纹饰,各幅又都不同,整组壁画作品不单调、不重复。

一座普通的夫人宫在壁画彩绘上如此讲究,使其建筑等级更上一层,也使夫人宫在信仰与教化功能上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

人文研究

目前发现的中国古壁画起源于汉晋,盛于唐宋,延至明清。同时民间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在明清得到快速发展,以陈靖姑信俗为题材的《海游记》《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传》等民间刻本和戏曲也在那个时期出现,这些故事内容为民间壁画提供了重要素材。

结合回目文字和画面来看,壁画内容虽未超越陈靖姑一生的传奇,但其中部分章节还是结合了宫庙所在地的民间传说内容。例如,“十一回圣母收服石硤女”“叁肆回通判衙立斬雞精”等,这样的情节故事主要分布在福建屏南、古田等地,并不在信仰区全域范围流传,这也体现着该地区村民的生活生产愿望。因而,我们在未来对壁画进行修复时,也据此有了参照。

福建古田县大桥镇陈靖姑主殿临水宫功德碑

习俗与影响

习俗

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求子嗣以延续家族血脉是普通民众一生重要的愿望之一。陈靖姑从开始仅为安胎护产的神进而逐渐扩大其护佑范围,从祈子、受孕、安胎、催生、助产及产后关照,到幼儿成长、婚嫁礼俗、农耕习俗、祈雨护民等一系列关系普通百姓一生的诸多大事,其影响深入渗透民众的生活中。

闽浙很多村庄每年的村落大事中,醮事最隆重者就是陈靖姑信仰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是陈靖姑神诞日,以陆地村为例,习俗仪式主要由祖殿请奶接火、陈夫人宫下马醮仪、迎神巡境安座、请神献供谢恩等四部分组成。

村中每年分十甲,递年每甲选出“上元头”(即福首)一位,每甲福首按序轮值当“总头”。从正月十二起,十甲信众抬三夫人(陈、林、李三夫人)神像巡境,在陈靖姑舆前插特制的“杨梅树”,树上结满红、白二色杨梅百余颗,每户均分赠红、白杨梅各一颗,以求同喜共庆。

正月十三,由道师、福首以及村内仪队一同到陈夫人宫请神出宫,由道师和福首引领族中仪队,步行或驱车数十里前往古田县大桥镇的祖殿临水宫请香火,到达临水宫后,道师行“下马”、“安座”和“献供”科仪,于午夜后,请神“起马”,率仪队原路返回。

王家边太后宫外景(张玉文摄)

正月十四凌晨,仪队到达村外迎风桥(水尾桥),会首率族人以旗锣凉伞、吹打鼓乐,浩浩荡荡迎接“临水夫人”香炉于夫人宫供奉。道师随仪队到夫人宫后行持“安座”科仪。午后,道坛举行“下马醮”,主要科仪为“布坛”、“请神”、“上疏”和“代谢”等。其中“上疏”为祈祷科,内容是“献请大奶下马疏”;而“代谢”是陆地余姓族人的大谢神的行为表现,族中凡新婚、生育、长官、发财人家均于此醮仪献供谢恩。

古代,对妇女来说,生孩子就犹如在鬼门关走一遭,而这一难题关切家家户户,人们极其希望有一位在这方面超能的神可以庇护她们。而陈靖姑这样一位卒于难产的女神,民众在内心认为其最能理解难产之痛,也是成为“救产神”最合适的人选。

一般在村落陈靖姑宫庙前或附近一定会建有“花桥”,俗传幽冥之中有一座“百花桥”,桥头有白花、红花,白花轮回人世为男子,红花轮回人世为女子。这种“请花”求子仪俗几乎遍及所有陈靖姑信仰区,请鞋、请襟、请蛋、请灯,食喜桃、饮浴水、吃粽子等,而陆地村夫人宫用米粿红白制成的杨梅来表示,请白梅为男孩,红梅为女孩,均是这一习俗的体现。当人们发现一个孩子体弱多病,便会考虑将孩子送给“大奶娘”为“义子”,保护他平安成长。婚嫁之时,如果发现生辰八字犯煞,则请法师移星换斗,改换八字;男女成婚前一日做过关仪式,称“同圆关”,意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以及还有驱邪、驱白虎等避祸仪式。

此外,禁忌习俗则是信众在许多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时自发形成的一种信仰行为,例如,在供奉陈靖姑及其神班成员的供品中供鸡不供鸭;姑娘18岁、24岁不出嫁等。祈雨平风,亦是临水夫人信仰区内的重要内容之一。

影响

地域范围大陈靖姑神作为地方民间信仰女神,其主殿临水宫位于古田大桥镇,据不完全统计,仅古田县便有100多座主供或专祀陈靖姑神的宫庙殿宇,附祀的则更是不计其数。福建范围内供奉着陈靖姑的宫庙殿宇近500座,台湾有140多处,而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遍及浙江、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区,甚至还远播重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美国、意大利等国都有诸多供奉陈靖姑的宫庙。古田大桥镇陈靖姑主殿临水宫内立着108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来自国内外信众们的捐款。

上图为王家边太后宫左侧神龛(张玉文摄)下图为王家边太后宫右侧神龛(张玉文摄)

生活涉及面广陈靖姑信仰其实是对陈靖姑所带领的女神团的信仰。人们称呼临水夫人陈靖姑为“奶娘”“大奶”,从方言中来看,均含母亲的意思。而以陈靖姑为首的女神团体,包括林九娘、李三娘、江虎婆、石硤女等,以及未知姓名的三十六宫婆。林九娘即妈祖,后期地位和影响超过陈靖姑,且在专祀陈靖姑的宫庙中,陈、林、李三神常并立。三十六宫婆,即闽王宫内被白蛇精所害的三十六嫔妃,为报陈靖姑救命之恩,立志诵经学法,陈靖姑将她们全部收入她的女神团中,并让其各司其职。其信仰习俗影响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育民俗,包括祈子习俗、胎产习俗、养育民俗、成年礼仪等。

2、生活习俗,包括婚嫁礼俗、禳灾习俗、破殇丧俗等。

3、生产习俗,包括农耕习俗、建筑民俗、狩猎习俗等。

4、岁时仪俗,包括上元灯俗、祭典仪俗、年中节俗等。

5、其他习俗,包括禁忌习俗、演艺习俗、占卜民俗及其他杂俗等。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前往古田县大桥镇陈靖姑主庙引香接火的车队、民众气势浩大,且在村落的各项仪式依旧按部就班,决不含糊,可见民众对其的尊崇程度。

散建各村落的这些临水夫人宫庙建筑规模大小不一,始建年代远近不同,但浓浓的村落信仰色彩始终如一。这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古田中直钱公宝殿,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被遴选为重要新发现。

此外,还有大量未列入2010年出版的《古田临水宫志》中的精美宫庙,如福安王家边太后宫,位于湾坞乡炉山村王家边自然村东北面100米处。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砖木结构廊院式建筑,占地面积669平方米,由门楼、戏楼、天井、大殿组成。戏楼、大殿梁架均为穿斗抬梁式。屋面歇山顶,脊身灰雕彩绘。宫内戏台天花、藻井及大殿两侧神龛分列三十六宫婆塑像,内壁均施彩绘,保持良好的色泽。大殿面阔五间,中间四榄柱,次间进深八柱。戏楼面阔五间六柱。

一种信仰,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发展而成,逐渐成为民众心灵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根植于其生活环境——村落,才能发展并传承。陈靖姑信俗无法脱离其存在的村落、村民,同样,我们只有了解这种信仰,才能理解民众的心理,才能紧扣村落文化的传承脉络,进而保护村落文化的根。

(作者为福建博物院馆员)

猜你喜欢
宫庙临水习俗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墨痕临水欲化龙——《草书屏风》赏读
《花乱开》
临水
临水而居